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山符籙是哪三山

三山符籙是哪三山

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朝廷下令,封以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為本山的正一、上清、靈寶三大派為「經籙三山」,這就是後世所稱的三山符籙。

一、正一派與龍虎山

正一派又稱正一道,其源頭可上溯至漢末張道陵,初名五斗米道,因張道陵自稱為第一代天師,所以又稱為天師道。南北朝時期正式有了正一道的名稱。據傳天師道第四代天師張盛,於西晉永嘉年間從四川一帶遷居至江西龍虎山開壇授徒,該山成為正一道的中心。但學術界多認為天師道龍虎山一系在唐末才聲名鵲起,西晉遷居龍虎山一說無法查考,但這並不影響北宋時龍虎山是正一道中心的結論。

正一派是以符籙為主的道派,隋唐時期尚不如上清派活躍。但到了北宋初年卻逐漸受到宋代皇帝的重視。宋真宗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詔令改龍虎山真仙觀為上清觀。八年(1015)真宗召見了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於次年賜號「真靖先生」。從此正一派每一代天師均獲得宋代皇帝所賜「先生」號。

隨著正一派地位的升高,其祖張道陵也逐漸「陞官」。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加封正一始祖張道陵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冊封為「正一靖應真君」;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加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並命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符籙,正一派從此取得了統領符籙各道派的地位。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張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詔令張與材管領江南諸路道教,加授其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正一派從此取得符籙道派的正統地位。明清時,天師封號雖一度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教內仍把張陵子孫視為當然的首領。正一道以各種形式流傳至今。

二、上清派與茅山

上清派創始於東晉中葉,尊魏夫人(本名魏華存)為始祖。上清派開創者如楊羲、許謐、許翽等本來都是天師道徒,魏華存也曾任天師道祭酒。上清派與天師道有很深的淵源。

南北朝時,陶弘景(456—563)隱居茅山,自號華陽隱居。齊中興初年(501),蕭衍起兵,於次年建立梁,數度請陶弘景出山做官,陶弘景都謝絕了,但據《南史·陶弘景傳》說,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皇帝都要派人前去諮詢。一月中常有數次,當時的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開了上清派茅山宗,由於陶弘景後茅山宗的歷代傳人大多是傑出之輩,所以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上清派也被人稱為「茅山派」。

初中唐時,受皇帝的支持,上清派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道派,在嵩山、王屋山、茅山、天台山、蜀中和京師都有法壇授徒傳道。

至宋,以茅山宗為主的上清派仍然受歷代皇帝的重視,數代宗師均獲皇帝所賜的「先生」號。如宋真宗賜第二十三代宗師朱自英(976—1029)為「觀妙先生」;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1037—1108)得到兩位皇帝的賜號,先是宋哲宗賜其「先生」號,死後徽宗追贈「葆真觀妙沖和先生」。

至宋代中葉,該派漸呈衰勢,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顯名於世。元代,著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皇慶元年(1312),仁宗授號「隆道沖真崇正真人」。其後,有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於元後期。茅山宗傳承直至當代。

三、靈寶派與閤皂山

靈寶派由晉代葛洪之從孫葛巢甫創立,以傳靈寶部經而得名。葛巢甫尊其先祖葛玄為初祖。葛玄傳鄭隱,鄭隱傳葛洪。葛洪著《抱朴子》內篇,宣揚神仙實有,提倡外丹和黃白朮。

靈寶派發展至南朝有著名道士陸修靜。陸修靜是一代道教宗師,後人評價他「祖述三張、弘衍二葛」,繼承了三張天師道和二葛(葛玄、葛洪)神仙道教兩方面的傳統。同時,他還與上清派有關。上清派茅山宗創始人陶弘景之師孫游岳即是陸修靜之高徒。陸修靜對於靈寶派有很大的貢獻,他考訂靈寶諸經,最後編成《靈寶經目》一書,上呈宋文帝。可惜此書已佚,無法知道它的具體內容。

唐初道士程信然在閤皂山上建立草堂,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孫道沖再立台殿,賜名閤皂觀,該觀始具規模。入宋以後,宋真宗改此觀為景德觀,後經天禧四年(1020)和熙寧九年(1076)兩次大火,再焚再建。《茅山志·劉混康傳》稱,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詔令江寧府句容縣三茅山經籙宗壇,與信州龍虎山、清江閤皂山,合稱「經籙三山」。至政和八年(1118),改景德觀為崇真宮,賜給銅印,准許和茅山、龍虎二宗一樣單獨傳授法籙。至此,閤皂山名列三山之一。

靈寶派長於齋醮祭煉之術,由於其活動主要在民間,所以其影響地位一直不如「經籙三山」中的其餘兩派,但尚可成鼎立之勢。

因為資料缺乏,靈寶派的承傳譜系目前所知甚少。以閤皂山為例只有零碎的記錄。周必大寫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之《臨江軍閤皂山崇真宮記》中,提到當時該宮之管轄王自正,知宮鄒時億,副知宮劉惟允,度師陳處和等,但未記他們的傳代。《正統道藏》收有《勿齋先生文集》上下二卷,題記說:敕賜高士右街鑒義主管教門公事閤皂山楊至質撰。

宋末元初有一著名閤皂宗道士鄭所南,字思肖,號憶翁,又號三外野人。福州人(或為福建連江人)。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曾為之作序說:「丹陽本乎南昌,而南昌乃靈寶一名也。得丹陽之要者,莫詳於所南鄭先生《內法議略》。」據此,鄭所南是靈寶齋法的重要傳人。

據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七則知,閤皂宗四十六代宗師為楊伯晉。袁桷生活於元成宗、武宗、仁宗期間(1295—1320),可知閤皂宗在此時已傳至四十六代。

進入明代,閤皂宗傳承未絕。據俞策《閤皂山志》卷上記載:壬辰年(1352),閤皂山崇真宮台基殿被毀。明洪武年間,道士徐麟洲修復之。洪武十七年(1384),授五十代孫李半仙為靈官,王圭石為副。洪武二十七年(1394),授張尊禮為靈官。明宣德(1426—1435)初,授黃谷虛,為閤皂山第五十二代傳人。至清代,據《江西通志》記載,至雍正年間,僅留下殿基和碑記,其餘都已經毀壞了。不過,最近閤皂山已經重建,準備重開籙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與數術 的精彩文章:

TAG:道教與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