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奇女子!周總理稱其為「中華巾幗英雄第一人」!

奇女子!周總理稱其為「中華巾幗英雄第一人」!

文|淺水魚 (讀史專欄作者)

冼夫人,在廣東及至海南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被稱為「南國聖母」。蘇軾被貶儋州時,瞻仰冼夫人廟後寫下五言詩《冼廟》:

馮冼古烈婦,翁媼國於茲。

策勛梁武后,開府隋文時。

三世更險易,一心無磷緇。

錦傘平積亂,屢渠破除疑。

廟貌空復存,碑版漫無辭。

我欲作銘志,慰此父老思。

遺民不可問,僂句奠余欺。

犦牲菌雞卜,我當一訪之。

銅鼓壺盧笙,歌此迎送詩。

從梁朝到清朝,歷代君主先後給予這位冼夫人冊封和追謚。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稱其為「中華巾幗英雄第一人」。

她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奇女子,能夠從古到今被稱頌,一千多年無絕衰?

1

生於首領世家的俚族姑娘

冼夫人名叫冼英,生於南北朝時梁朝統治時期,嶺南俚族人。她家住在高涼(廣東陽江西),世代是當地的首領,管著十幾萬人。當時俚族人的生活還很原始,好多人還住在山洞裡,過著刀耕火種的日子。因為缺少教化,俚族人常常打架鬥毆,用武力解決問題。

冼姑娘自幼受父兄影響,愛耍槍弄棒,年紀不大卻武藝高強,還很會用兵打仗。她凡事有自己的主張,對人親切和氣,常常勸那些打架鬥毆的人和睦相處,有時候男人們靠武力解決不了的問題,她一個姑娘家卻能以柔克剛,化解於無形。

因為冼姑娘的天資與聰慧,父親和兄長對她及其寵愛,當地百姓也很願意聽她的。有一次,她的哥哥冼挺仗著權勢,欺壓侵擾其他領地,招來怨恨和報復。正當劍拔弩張之際,冼姑娘出面勸阻了哥哥,平息了怨氣,避免了一場血腥之災。從次以後,冼姑娘的名聲遠揚,連不少海南人都歸附了冼家。

2

助夫興邦安民的太守夫人

當時的高涼太守叫馮寶,馮家本是北燕皇族後裔,幾代在嶺南為官。馮寶的父親馮融是羅州(廣東化州一帶)刺史,馮寶自小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教育,二十歲左右考取了功名,被朝廷委任為高涼太守。

馮寶在當時可是典型的官宦後代、青年才俊,原本可以娶漢族名門閨秀為妻,但其父深知他們身為外地人,要想在當地站穩腳跟、推行政令,必須依靠豪強大姓,就想通過聯姻獲得支持。馮融聽說冼姑娘在高涼威信極高,就說服馮寶娶她為妻。

說媒的帶著厚重的聘禮到冼家提親,冼家雖說是部族首領,到底不屬於官場,聽說太守要娶自己的女兒,冼父自是求之不得,這門親事很快敲定。不久,20歲的冼姑娘嫁給了高涼太守馮寶,成為太守夫人。

再遇到俚族人的糾紛,馮寶就讓冼夫人出面了斷。冼夫人秉公辦事,她首先告誡自家人:「你們要帶頭守法,遵從鄉規,不要鬧出事端,給我丟人現眼。」一次,有個部族頭領犯了法,冼夫人和馮寶一起審理,依法將這個頭領定了罪下了獄。從那以後,當地人再不敢任意妄為了,地方秩序好了起來。馮寶感嘆地對冼夫人說:「自打有了你,我這個太守才算是名副其實了。」

冼夫人輔佐馮寶理政可不僅僅在這些日常事務上,遇到生死攸關的大事,她比馮寶更有決斷。

公元548年,梁朝發生了著名的侯景之亂,整個江南成了一鍋粥。嶺南因為地處偏遠,相對比較安定,朝廷就派廣州都督蕭勃帶兵北上救援。不料高州刺史李遷仕想乘機謀反,響應侯景。他派人叫馮寶去見他,說有要緊事商量。

馮寶對冼夫人說:「刺史是我的上司,他召見我,我不能不去。」冼夫人攔著他說:「你不能去。按照朝廷規定,刺史不能隨便召見太守,再說現在時局動蕩,他此時召見你,其中必定有詐,說不定是要逼你跟他一起謀反呢!」馮寶一聽,嚇了一身冷汗,瞪大眼睛說:「你怎麼知道?」冼夫人說:「聽說朝廷調他救援,他稱病不往,卻大肆招兵買馬,這會兒又召見你,沒準拿你當人質,逼咱們出兵助他。你先別去,等等看。」

果然,沒過幾天,李遷仕就宣布反梁了,雖然沒等到馮寶,他還是急急忙忙發兵攻打朝廷去了。馮寶聽說後,更加佩服冼夫人的英明。作為朝明命官,馮寶此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出兵幫朝廷平叛。冼夫人又為馮寶出了一道錦囊妙計。

冼夫人帶著一千多士兵,穿著百姓的衣服,挑著裝滿雜物的擔子,去了李遷仕的營寨。到了營寨門口,士兵沖著裡面喊:「我們太守夫人親自來送吃的用的,快開門吧。」李遷仕一聽高興壞了,趕忙下令開寨門。沒想到,寨門剛打開,士兵們就從擔子里抽出刀槍,衝殺進去。一時間,人慌馬亂,叛軍四處逃散,冼夫人帶著士兵一路追擊,打了大勝仗。這時,梁朝的將軍陳霸先帥軍前來平叛,跟冼夫人會合,消滅了叛軍,擒獲了李遷仕,押往南康斬首。平叛後,馮寶被朝廷封為保護侯,冼夫人封為保護侯夫人。

這一仗,陳霸先對智勇雙全的冼夫人稱讚有加,冼夫人也很佩服陳霸先的才能,回去後她對馮寶說:「陳將軍氣度不凡,很得人心,有他在,日後一定能平定天下。咱們要幫他才好。」

後來,陳霸先不僅僅平了叛軍,過了幾年,他直接滅掉了千瘡百孔的梁朝,改朝換代建立了陳朝。

3

改朝換代時舍子護國的母親

公元558年,馮寶去世。時值陳朝初建,嶺南各地酋長互相攻擊,掠奪奴隸和地盤,戰亂又起。冼夫人帶著兒子馮仆竭盡全力撫慰百越各部落,平息戰亂。之後,馮仆受母親派遣,不顧父孝在身,竟以九歲之齡,率各族酋長長途跋涉到丹陽(今南京市)朝賀陳霸先,以示高涼人民歸附陳朝的意旨。陳霸先感念馮家的功勞,即封馮仆為陽春郡太守,其他酋長也得到封賞。

馮仆在戰亂中長大,深受其母冼夫人言傳身教的熏陶,所以年紀輕輕便能撫眾用兵,智勇雙兼。

廣州刺史歐陽紇是長沙郡(今長沙市)的地方豪族,他倚恃家族的勢力,常有忤逆朝廷之意。公元569年,陳宣帝即位後,為了削弱歐陽紇的勢力,降旨將其調離廣州。歐陽紇不服,遂於九月宣布反陳。為了藉助冼夫人的勢力,歐陽紇將馮仆誘至廣州,逼他一齊造反。

馮仆派人密告母親,冼夫人又急又氣,給兒子寫信說:「我一向忠心報國,不能因為捨不得你就對不起國家。」然後,冼夫人立即發兵守境,並親率各州郡百越酋長出兵討伐歐陽紇。陳朝也派來軍隊援助冼夫人,共同討伐叛軍,兩軍內外合攻,全殲歐陽紇,救出馮仆,平定了叛亂,保住了嶺南。

陳朝感激冼夫人,特地封馮仆為信都侯,加石龍太守,封冼夫人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按刺史待遇。女子被封為將軍,冼夫人也算是開了歷史的先河。

又過了幾年,馮仆也死了。因為有冼夫人坐鎮,嶺南一直很穩定,和陳朝相處融洽。在南北朝時期,國家的時局一直動蕩不安,朝廷更迭頻繁,百姓顛沛流離,嶺南人能夠安居樂業,真的全靠冼夫人的威望和勢力,所以大家都把冼夫人當成了主心骨。

4

動亂中平叛撫民的聖母

公元589年,隋朝大軍滅了陳朝,活捉了那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陳後主陳叔寶。滅陳之後,統帥楊廣下令發兵嶺南,接管那裡的領地。

聽說隋軍南下,嶺南軍民以為又出了叛軍,就奉冼夫人為「聖母」,保境安民,不讓隋軍入境。隋文帝聽了冼夫人的故事,感慨道:「這位夫人真是難得的奇才,她忠於陳朝算什麼錯呢?只要明白真相,她一定能回心轉意的。」

於是,隋文帝派韋洸當廣州總管,到嶺南安撫百姓,又命陳後主寫信給冼夫人說明緣由。使者拿著信,帶著冼夫人獻給陳朝的犀杖,去拜見夫人。冼夫人看了信,見到犀杖,才知道陳朝已經滅亡了,忍不住哭了起來。

過了許久,她擦去眼淚,對手下的頭領們說:「陳朝沒了,咱們也為它盡了忠。國家統一是天大的好事,當今聖上這麼開明,咱不能不服管。」冼夫人還特意派她的孫子馮魂去迎接韋洸大軍。

韋洸到達廣州之後,安排好一切,嶺南很快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隋文帝得知後,立刻封冼夫人為宋康郡夫人。

好景不長,過了兩年,有個叫王仲宣的嶺南人鼓動好多部落首領叛亂,帶兵包圍了廣州。韋洸在對陣叛軍的時候被亂箭射死了,廣州大亂。冼夫人聽說後很著急,她知道朝廷派兵到廣州還得些時日,就決定先動手平叛,派孫子馮暄帶兵去救援廣州。可馮暄得知要對陣的叛軍頭領是自己的朋友陳佛智時,不忍動手,停止了進軍。冼夫人接到報告,氣得臉色都變了,立刻派人把馮暄下獄,又派孫子馮盎去征討叛軍。馮盎會合朝廷兵馬,很快打敗了王仲宣。

叛軍被打敗後,那些參加叛亂的頭領怕朝廷追究,都不敢回原來的部落,帶兵躲到山裡。這麼一來,百姓整天提心弔膽,日子都沒法過了。隋文帝知道後,派裴矩到嶺南傳旨,對參加叛亂的人一概不予追究。可是裴矩到嶺南後根本沒法見到那些躲起來的頭領,就去請教冼夫人。冼夫人決定親自出馬。

當時已經八十高齡的冼夫人穿上將軍的鎧甲,騎著駿馬,和裴矩一起出發,到各地巡視。隨從打著錦傘,護衛跟隨左右,場面極為壯觀。山裡的頭領聽說聖母到了,都急忙趕來參見。裴矩當場宣讀了皇帝的聖旨,冼夫人說:「你們鬧事禍害百姓,朝廷既往不咎,你們就該悔過自新,回去好好過日子。」頭領們連連點頭,帶兵返回各自領地。 「錦傘平積亂」,冼夫人就這樣化解了一場風波。

冼夫人這次又立了大功,隋文帝也明白嶺南的治理離不開馮家,就封馮盎為高州刺史,赦免了馮暄,封為羅州刺史。還追封馮寶為譙國公,冼夫人被封為譙國夫人。隋文帝還下了特殊命令:給冼夫人開設府第,安排官員,刻印章,還賦予冼夫人調動嶺南六州兵馬的權利,遇到緊急之事,可以先斬後奏。

這樣,冼夫人可是權極一時了,可想而知,隋文帝對她是何等的信任。而她也從來沒有辜負朝廷對她的信任,做事十分上心,常常不顧高齡,四處走訪,安撫民心。她走到哪裡,哪裡就像過節一樣,人們爭相圍觀,一睹這位女英雄的風采。

公元602年,冼夫人以九十歲高齡壽終正寢,臨終前,她將梁、陳、隋三朝賞賜的東西拿出來,對家人說:「我這一輩子歷經三個朝代,始終為了國家和百姓好,反對背叛分裂的事。你們要記住了,咱們是忠孝之家呀!」

冼夫人身居嶺南,心懷天下,一生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為嶺南的繁榮和穩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真正稱的起「中華巾幗英雄第一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雪落在中國土地上……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步是浪費的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