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來,伊斯蘭文明從頂峰不斷向下墜落,為何不見反彈?
原標題:一千年來,伊斯蘭文明從頂峰不斷向下墜落,為何不見反彈?
伊斯蘭教自公元7世紀創立以來,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伊斯蘭文明最強盛時期,即創立後到公元10世紀的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文明在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次大陸等地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即使在今天,世界上也有16億左右的穆斯林,有高達57個國家的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還有30多個國家,尊奉伊斯蘭教為國教。
不過,在不少人眼裡,如今的伊斯蘭世界除了亂還是亂,這也側面反映了伊斯蘭文明處在衰敗時期。
進入大航海時代,基督教文明擁有了強烈的海洋文明特質,通過海路來主導東西方貿易。基督文明迅速發展壯大起來,財富和資源也源源不斷,到近代後,已經形成了對伊斯蘭文明的壓倒性優勢。
不過,中東伊斯蘭世界也早開闢國海路,阿拉伯商人也靠海路聚斂了大量財富。在近代以前,伊斯蘭世界的文明規模和質量都在歐洲之上,甚至,海洋基因也比歐洲要強。另外,新航路因會從非洲繞道到東半球,或是橫跨大西洋至美洲,再穿越太平洋到亞洲的西半球新航線,從性價比來說,都不讓中東的舊航線。再則,伊斯蘭世界靠商路累積的財富,是後來者基督文明無法相比的。也就是說,此時的伊斯蘭文明仍佔有相對優勢。
其實,歐洲進入近代以前,與伊斯蘭世界有很多相似點,有中世紀的枷鎖,思想陳舊,政治上也是四分五裂,群雄割據。
那麼,擁有更多先發優勢的伊斯蘭文明為什麼沒能趕在基督文明之前,實現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呢?雲石君將做簡要分析。
首先,伊斯蘭世界和基督世界採取不同的利益驅使模式。
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或近代中前期向美洲殖民的歐洲,致富道路都是以商業貿易為主,聚斂了大量財富。雖然,掙錢是門學問,但花錢同樣也是一門藝術。兩者在花錢上,呈現出了不同的「氣質」。
巨額財富在手,拋開吃喝玩樂等日常消耗外,最重要的還是看怎樣才能將一塊錢生出兩塊錢,十塊錢,甚至更過。錢生錢最關鍵之處在於選擇好的投資項目。
歐洲人的投資方向鎖定在本土農業和手工業再度開放,壯大自身的生產能力。而伊斯蘭人卻是想佔領更多的地盤,通過軍事擴張來獲取本土以外的利益。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歐洲和伊斯蘭世界的兩種大相徑庭的投資策略呢?
其中,地理環境對歐洲與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很大。我們來從最基本的層面進行對比。
先說氣候,歐洲緯度較高,多是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苔原氣候等,基本上 不存在缺水問題。而看伊斯蘭世界,緯度較低,多為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乾燥少雨,水資源匱乏。
不過,在科技發展水平落後的時期,歐洲中心是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南歐一帶,歐洲其它部分相較而言宜居條件就弱些,但大航海時代後,歐洲已具備相當開拓這些板塊的技術和財力。
而伊斯蘭世界氣候炎熱,乾燥少雨,並不是人類宜居之地,而且也不適合大規模農業生產,大面積荒漠化的土地可開發程度較低。當然,也有像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相對氣候條件好的地方,不過確實多山地高原,難以實現大規模開發。
對比之下,相對中東伊斯蘭世界,歐洲有更好的地理環境,適合開發的土地更多。而中東地區因自然環境的制約,難以支撐伊斯蘭世界的大規模生產。
正是因伊斯蘭世界本土優質版塊稀缺,本土開發潛力有限,它才會將積累的財富用於對外擴張,獲取更多更好的地緣板塊,達到橫向開發的目的。不過,因其處在基督文明、俄羅斯文明、華夏文明以及印度文明這些世界發達勢力的包圍下,制約了伊斯蘭勢力向外施加影響力的範圍。
而歐洲因本身的地理條件相對優越,可以將海外貿易所積累的財富用於本土開發,本土實力的提升,又可以推動海外貿易的發展,如此一來,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他。在這種良性循環之下,利於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從而推動東歐洲文明質的飛躍。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是歐洲逐步實現了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
伊斯蘭世界早已過了自身發展的黃金時代,又因本身地緣實力的限制,在歐洲新航路開闢後,傳統海外貿易更是被擠壓,走向萎縮,沒有歐洲推動文明實現質的飛躍的條件。伊斯蘭世界雖然重軍事,但軍事力量也嚴重受制於伊斯蘭文明規模和成色。歐洲卻能依靠文明進步,技術的發展,以及後來工業革命的推動,使得軍事力量越來越有優勢。
在歐洲引領世界文明走上更高巔峰時,反觀伊斯蘭文明因自己的地理環境、地緣實力等的限制,與基督文明的差距也越來越大,至今也難以實現向工業文明的轉型。衰落趨勢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常態,看似難以扭轉這樣的局面。
既然伊斯蘭文明如同一個年邁的老人,隨時都可能會走向生命的盡頭。可是,為什麼衰落很久的伊斯蘭文明體系至今還存活著?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42。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TAG:浪子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