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張騫,還有哪些人走過絲綢之路?
在世界上,提到中國,人們總會提到絲綢。
在古代西方,「賽里斯」(絲)甚至成為中國的代名詞。西方人對中國最鮮明的印象,大都是借著絲綢之路傳來的各種物產、文化,慢慢在腦海中形成的。世界各地的人通過絲綢之路這條「大動脈」,在亞洲和歐洲之間穿行。
除了商人和我們都知道的出使西域的張騫,還有很多人走過絲綢之路,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們都是誰!
和親公主
她的幸福關乎民族的幸福
和親是鄰近國家之間的政治聯姻,是一種和平的外交手段。
以漢族為主的中原大國和西域牧民族如果保持睦鄰友好,那麼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與商業往來,自然會更加暢通。漢族與其他民族的和親,有學者統計,自漢迄清,至少有150餘次。漢代張騫時期,曾有兩位漢朝公主嫁到了烏孫國。同樣,也有公主從蠻夷之地嫁到中原的。
歐洲探險家
以探險為名的文物掠奪者
17世紀以來,隨著歐洲列強在全球殖民地的擴張,歐洲流行起一種新職業——探險家。
19世紀,歐洲列強入侵中國後,掀起了一股以地理考察為名的中國中西部探險熱。1868年,德國人李希霍芬對中國地貌首次進行大規模考察。他提出,古代中國北方曾有一條「絲綢之路」,沿途留下了許多令後世讚歎的遺迹。這個發現在隨後半個世紀里演變成一場對中國古代文物遺迹的大掠奪。至今在倫敦、巴黎、柏林、新德里……各地博物館的藏品中都收有中國文物。
商旅
有利而無不至
絲綢之路上的商人由來已久,在當時泛稱為胡商,主要指的是古代阿拉伯、波斯地區的一些古老民族。
絲路上的胡商通常購進絲綢、瓷器、金銀器、茶葉,帶來牲畜馬匹、各類珠寶、特產作物等。中國朝廷往往把胡商當作進貢的客人款待,他們當中也有一些人愛慕中原的繁榮,喬遷於此,融入了中華民族。在隋唐時期,胡商雲集長安、洛陽等大都市,定居者數以萬計。他們聚居的地方叫「番坊」,往往成為熱鬧的商業區。
使節
肩負國家使命的探路者
絲綢之路周邊,各民族的生意往來最早是一種自發行為;但它的正式開闢,始於漢朝的著名使節張騫。在此之後,很多代表官方的使節來往於西域與中原之間,溝通兩國政府,了解對方的生活和文化,其中有兩位被稱為開闢絲綢之路的「巨人」,分別是西漢的張騫和東漢的班超。
在當時,出使西域的使節作為探路者,常常面臨很多困難和危險。在戰亂時期,使節經常因為政治軍事原因身處矛盾漩渦,輕則囚禁,重則喪命。另外,古代的條件裝備有限,西部地理環境又險惡多端,出使之路漫長而艱辛,使節們往往九死一生。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前往大月氏,途中就被困在匈奴領地。縱使世事變遷,張騫仍把皇帝的旨意傳遞到了大月氏,不過十年晚矣!張騫一路上還訪問了諸多西域小國,帶回了諸多物產。
兵士
為奪取民族生存機會而戰
絲路並不總是欣欣向榮、一派生機的,商業來往的同時,也存在赤裸裸的掠奪。游牧民族天生是馬上的戰士,經常南犯中原,掠奪農耕文明的物產:食鹽、茶葉、鐵器,民族戰爭時而爆發。尤其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各個游牧民族集中攻擊漢族,但這也可以視為游牧民族內遷的民族融合過程。
漢族人為抵抗入侵,修建了萬里長城,建立雁門關等要塞,常年徵兵戍邊。戰爭造就了赫赫有名的將軍如李廣、霍去病;可「徵兵」成為百姓心中永遠的痛點;「發配邊疆」則是政治和法律上的懲罰。戰爭催生出的「邊塞詩」,真實反映了當時兵士的生活、心理狀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葡萄酒、琵琶是西域特產,享用它們是多麼美好的事;而馬上的生命如此短促,怎經得起軍令的催促呢?
僧人
因虔誠而跋涉、犧牲的勇者
絲綢之路上,常常有中原僧人前往西域求經,西域僧侶前來傳經講典。公元310年,印度僧人佛圖澄至洛陽;399年,東晉僧人法顯等從長安西行取經;518年,宋雲與惠生自洛陽出發取經。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隨著絲路來到中國,並進一步傳播到日本等地。
取經的僧人往往隨著商隊結伴而行,艱險重重。法顯的團隊出發時有11人,到達時僅剩2人。
唐玄奘是留學僧人中卓有成就的一位,他帶回657部佛經,成立譯經院,大規模翻譯佛經。此外他還口述了一部書籍《大唐西域記》,記錄了他真實的西遊經歷,包括在一百多個城邦或小國的鮮活見聞。由於絲路上僧人、信徒們的努力,才有了敦煌莫高窟的藝術,以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勝景。
※鰻魚、北方藍鰭金槍魚、玳瑁……都瀕危了,我們還能好好吃嗎?
※明明是親兄弟,罌粟和虞美人怎麼差那麼多?教你區分罌粟科植物!
TAG: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