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5個副省級城市的創新生態比較:高企數量北方五市最落後

15個副省級城市的創新生態比較:高企數量北方五市最落後

華夏時報記者 王培霖 王俊仙

編者按:

在國家倡導創業創新的大背景下,《華夏時報》經濟創新部近期開展了一系列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以單項指標或者綜合性指標為量化評測標準,對比研究不同城市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生態,相關研究結論將會以系列報道的形式陸續刊發,本文是其中一篇。

本文選取的單項指標是經過科技部門認定的「(國家級)高新企業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有一系列認定門檻,如自主知識產權情況、研發投入、科技成果轉化數量、高新技術產品及服務收入占企業總收入的比重等指標,都在考察範圍內)這一指標。「高新企業數量」這個指標雖然不能完整反映一個城市整體的經濟質量和水平(有些高新企業一家能頂N家),但是研究和對比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仍然有意義,因為雖然單個樣本可比性差,但整個城市的企業總量則能部分反映一個城市的創新生態。在後續報道當中,我們會比較另外幾十種單項指標和加權匯總後的綜合指標,敬請期待。

中國的城市按照歷史沿革和重要性,分為不同的層級,全國總共有15個副省級城市。從創業創新的角度來說,這15個副省級城市因為凝聚了大量的科研資源,人才資源,乃至政府支持的資源,本身具有天然的優勢。不過,發展結果卻千差萬別,其中,高新企業的分布差距巨大。

東北地區的幾個副省級城市和山東的濟南,高新企業數量只有幾百家或者千把家,而廣州深圳則達到上萬家。有一些城市在迅速趕超,例如西安、成都,並有另外一些城市從先進變後進,例如濟南。

15個副省級城市東北最落後

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行政資源配置至關重要,體現形式也有多種,有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等。這其中,副省級市相當重要,是行政地位上僅次於直轄市的重點城市。

副省級市正式施行於1994年2月25日,前身為計劃單列市。1994年,原14個計劃單列市和濟南市、杭州市共16個市的政府機關行政級別被定為副省級,但仍為省轄市。重慶則於1997年成為直轄市,副省級市減少為15個。

也就是說,目前現有的15個副省級城市,包括了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這5個計劃單列市,以及廣州、杭州、南京、濟南、瀋陽、長春、哈爾濱、武漢、成都、西安10個省會城市。

5個計劃單列市全部位居東部沿海省份,其中深圳、寧波、青島和大連對應的省會城市廣州、杭州、濟南和瀋陽都是副省級城市,唯有廈門對應的省會福州是地級市。

在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中,有6個城市為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區中心,位列傳統的十大城市之中,分別是廣州、南京、瀋陽、武漢、成都和西安,它們與四大直轄市一樣,集中了全國最多最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

從區域分布上,15個副省級市大部分位居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只有3個,即武漢、成都和西安這三個大區中心城市。東北地區則有4個,分別是瀋陽、長春和哈爾濱3個省會城市,以及大連這個計劃單列市。

這些副省級城市所擁有的的高新企業數量見下表。

副省級城市高新企業數量列表(數據截至2017年年底)

(資料來源:本報記者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在15個副省級城市當中,深圳、廣州的高新企業數量遙遙領先。第二梯隊是杭州、武漢、成都、青島,在2000-3000家區間。寧波、南京、西安、廈門相互競爭,大致處於1500-2000家區間,其中西安即將追平南京,且前幾年增速更快。

最後的板塊是濟南以及東北四城市,只有千家左右甚至更低。

前些年,濟南曾經是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存量最多的城市,但是近些年來,已經被其他的副省級城市大幅甩開,變成僅次於東北的相對比較落後之地。瀋陽有847家高新技術企業,《瀋陽日報》報道稱該數據截至2017年年底為東北所有城市第一。大連前幾年每年都公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但從去年起沒有再公布。

成都、西安、武漢近幾年增速很快。2017年,僅武漢東湖高新區光谷就新增了高新技術企業458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851家,居全國高新區第四位,6年間,高新技術企業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根據武漢市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武漢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強度達到3.2%,這一數字大大超出全國平均水平,與北上杭深比肩。

濟南何以衰落?

相比之下,濟南和東北4城市的發展速度就慢多了。

2010年,濟南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9家,總數達293家,當時的媒體報道稱「連續三年總量居全省第一」。

7年後,作為GDP第三大省省會的濟南,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只有1074家,這一數量是青島、武漢的一半,深圳的十分之一。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西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839家,已經是濟南的1.7倍。

一位長期從事區域經濟觀察研究的人士對《華夏時報》表示:濟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比較滯後,跟整個山東的區域經濟環境有一定關係。2008年以後,同樣是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如廣東、浙江等,轉型升級的力度比較大,包括機器換人等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力度非常大,現在慢慢顯出成效。相比之下,山東的轉型升級步伐是比較緩慢的,廣東、江蘇等地的突出行業是通信計算機行業,而山東能源原材料之類的基礎工業依然佔40%以上。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區域經濟專家田伯平認為,區域之間高新企業發展的不平衡,在初始階段主要是原有產業和科技基礎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環境和政策激勵的影響日益突出。近些年,在加快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大力發展高新產業,但力度和做法有不同,這就加劇了高新企業發展的差異,甚至分化。現在可以看到的是,產業基礎好,市場環境好,政策力度大的城市高新企業數量越多。濟南雖然是省會城市,但在產業基礎、市場環境方面與青島等其他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這些深層次因素是值得濟南重視的。

編輯:張賽 主編:蔣宏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時報 的精彩文章:

央媽釋放7000億資金後「降准+加息」或成政策選項
棚改貨幣化被叫停?專家:實物安置為主,三四線樓市將迎降溫

TAG: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