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貧賤 總難稱意:懂得知足也是放過自己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都不反對追求財富與事業的成功。
為了讓自己能夠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快樂,人們都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收入、更好的房子。為了子女的教育、為了更好的生活,無數人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到大城市闖蕩。
然而,工作了數年,卻發現自己的收入增長速度,永遠趕不上那大城市增長的房價。都市生活意味著機遇,更意味著高消費與高壓力。在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後,卻發現自己似乎不得不離開這裡。對此,我們徘徊孤單,甚至痛苦絕望。
有許多人認為現代都市的生活讓我們產生了焦慮與不安,最好的辦法是「回到過去」,借回歸詩酒田園的生活擺脫這種痛苦。而我們反觀古人時,會發現他們的生活永遠充滿詩意與幸福。
清代康熙朝有一位大學士張英,曾經在康熙朝通過數次科舉考試,成功成為了一名官員,並在清代的官場順風順水地升到了一品大官,擔任了清貴的大學士一職,得到了康熙帝的欣賞,稱讚他「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
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他過的是一種無比幸福的生活。更值得艷羨的是,許多人為了子女的教育、事業焦慮,有操不完的心,而張英的兒子們一點都不比他差。
他自己在北京當官,兒子們在安徽桐城,父子遠隔千里,自己根本不能手把手教育子女,只能通過書信進行交流,但他的兒子們比他更優秀,一個個都是學霸。
他的兒子張廷玉,做到了「軍機大臣」的高位,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在仕途上表現的比他的父親更加優秀。其他的兒子們也考上進士,做了很大的官。要知道,在清代考科舉比今天考重點大學都難。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然而他在教子家訓里卻這樣說:「我打算在家裡準備寫一副對聯,掛在草堂中:『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恆主人,得閑便是主人。』」
他還對自己的孩子說,他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想要繼續仕進陞官了。總想要致仕退休,而康熙帝卻不允許自己離開,還經常給自己加官進爵。
最後自己懇求致仕的時候,終於獲得允許,康熙在暢春園賜宴,為他送行,讓他返回家鄉安徽桐城,又在故鄉的山水優遊了八年。後來康熙南巡,他又有幸陪同,將地方政事告知給康熙,為國家安寧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些歷史事實,在《清史稿》、《桐城縣誌》等史書中都有記載,絕不是什麼虛偽的套話。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呢?
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一般短暫,我們每個人能做的事情,確實很有限。我們不可能永遠一番風順,永遠走在成功或前進的路上。
如果我們追求功名,追求成功與富貴,到了一種忘我、不擇手段的地步,當現實不能滿足的時候,自己就會很痛苦。所以「知足」與「斷舍離」的心態就極為重要。
儒家文化主張進取,人們認為消極的心態多歸屬於佛教與道家文化,而儒學中同樣有活潑生活的一面。中國文化在「儒道互補」的格局中,更是給了人們花鳥絲竹之樂與隱逸放鬆的一面。當我們覺得焦慮不安的時候,不妨想想山林花鳥之樂,聽聽音樂,把煩惱拋於身後。
正如那句廣告詞所說,人生就是一場旅途。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旅途的風景,與看風景的心情。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便是稱意。
※情緒容易沖昏頭腦?理智來當「防火牆」
※來而不往非禮也:講究禮儀永不過時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