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本打算「借力打力」,結果卻「引狼入室」,害得中國損失很大

此人本打算「借力打力」,結果卻「引狼入室」,害得中國損失很大

每一個在世上走過一遭的人,都不免會經歷各種風雨,同樣的,一個國家在歷史的進程中所經歷的風雨亦不會少。中國,五千年的發展,可以說,它在歷史的汪洋中經歷過無數風暴,更換了數位掌舵者,甚至,曾經分崩離析。它的繁華,它的落魄,它的式微,它的強大… …它的曾經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已經無法再去回想,去問歷史,能得到的答案也不過是前人所希望我們看到的。

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它必定是歷經風雨,才行駛至如今。然而,風雨也並非全無好處,在一些人看來,不安定的局勢是能人賢士的機會,也是英雄帝王的溫床。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近代中國的故事以及當時的一位厲害人物。

國人憶起近代,總是懷著一種難以言說的心情,擁有數千年輝煌歷史的天朝上國,最終,沒能抵擋住新興強者的侵略步伐,不幸淪為列強案板上的魚肉。國家危亡,風雨飄搖的華夏大地上,無數熱血人士站了出來,其中一位,便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李鴻章。

少時參加科舉入仕,後來,在戰場上為國征戰,晚年參與到國家的外交之中,這是他的一生,可以說,他把自己都耗死在了大清這艘註定會沉沒的大船上。儘管後人對他的評價有好有壞,然而,在我看來,李鴻章是一位英雄,若是換一個時代,他必定是在馬背上意氣風發,金戈鐵馬的大將軍,而不是被洋務纏身,困於一方天地的外交官。

可惜,無論何時,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已成事實的事情都不會有所改變,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故事也無關沙場。後人對於李鴻章的了解也算不上有多少,不從事歷史方面工作的人以及對他對歷史沒有多大興趣的人,對他的了解大多是來自歷史書上提到的隻言片語,而那些也並不能體現出「一個人究竟是怎樣的」人。那麼,後人對他的批判依據來自哪裡?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

《馬關條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1895年,大清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與日簽訂的正是這一條約,而中方的代表正是李鴻章,這大概也是他被罵的原因之一吧。在這場戰爭中,清朝不僅失去了精心培養的海軍,還使得大量白銀外流,土地被占。此外,日本還企圖吞下遼東半島。大清對於遼東半島十分看重,日本的這一要求無疑是要了清王朝的命,但是,世界總是這樣的,失敗者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正當清廷為難之時,俄國站了出來。它聯合德法兩國一起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歸還大清的領土,在商議之後,日本得到了三千萬兩白銀,而大清也算是「拿回」了自己的土地。

自此,戰敗的李鴻章失去了自己的軍隊,武力上對抗日本的方法算是失敗了,所以,他不得不為日漸衰敗的清王朝另謀出路。數十年的外交讓李鴻章有了不少經驗,也在其中摸索到了一些方法,而他常用的一招就是制衡,利用列強之間的複雜關係,讓他們互相牽扯。這樣的外交手段無疑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的境地,但是,對於當時的大清朝,他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三國干涉遼東半島事件,俄國的實力讓李鴻章看到了出路,他認為:「如果能聯合俄國,大清所承受壓力應該能有所緩解。」

並且,當時也不只李鴻章有聯合俄國的想法,朝中一些大臣也這樣認為,甚至,有人提出割地換取俄國幫助的想法,以期促成聯盟一事。

比如湖廣總督張之洞,便建議總理衙門:「急與俄國商訂密約,如肯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即酌量劃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數城,或北路數城酬之」。更有後來名滿天下的譚嗣同先生,開出了出賣國土、籌款變法的價碼:「今夫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無利於中國,反歲費數百萬金戍守之。地接英俄(指西藏與英國殖民地印度接壤),久為二國垂涎。一旦來爭,度我之力終不能守,不如及今分賣於二國,猶可結其歡心,坐獲厚利... ...」

這時候的李鴻章與朝中的大臣早已看不到俄國對大清的威脅,他們已經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雙眼,早就看不清「在不遠的未來,俄國張著血盆大口,要將清王朝一口吞下的猙獰面孔」。不久,秉承著打鐵趁熱的道理,李鴻章在1896年踏上了北去的路途。

而我們前面都在說清朝的境況,現在,我們來說說李鴻章屬意的聯盟者—俄國的情況。

每一位在位的帝王都希望自己的王朝是最強大的,這份強大當然不僅僅指的是經濟、政治等方面,在他們看來,土地,人民,所有他們能觸及到的地方,都應該由自己統治,這份野心,也正是歷任沙皇所有的。當時的俄國土地之寬廣讓人難以想像,東至烏拉爾山,甚至,還在不停的往外擴張,西達太平洋之濱。

然而,這樣廣袤的土地,也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交通,沒有鐵路,俄國的很多活動都沒辦法開展。除了這個,海上的問題也越加尖銳。俄國處在高緯度地區,擁有一個無凍期的港口是他們一直以來的期望,李鴻章的到來,讓這個願望終於有了實現的可能。關於俄國的不凍港與陸上交通,我們還有得說,這裡,先來說說不凍港的事情。

關於不凍港,俄國人最開始的選擇是海參崴,可以說,這個港口承載了俄國人民和沙皇陛下滿滿的期望,但是,其結果是他們沒有料到的,這個港口雖好,但仍然有很長的冰凍期,能發揮的作用並不大。他們失望之餘,又將目光投射到了東北,這次,他們看上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不凍港——旅順。

說完港口,再來說說陸上鐵路的修建。俄國鐵路的修建在1986年遇上難題,在鐵路鋪到赤塔時,因原定修建路線耗時耗力,且所經地形修建難度大,俄國人就想出了從大清的土地上借路這一方案。大清跟沙俄,一個打著結盟的旗號,實際上,則是想借勢來緩解其他列強帶來的壓力,制衡他國;而另一個則打著借地修建鐵路的旗號,暗裡卻垂涎東北。

至此,雙方各懷心思,開始了他們的談判。

其實一開始,大清原定的使臣並不是李鴻章,而是另外一位王大人——布政使王之春。這位王大人曾經出訪過俄國,對這個國家有一定的了解。不過,俄國屬意的人是李鴻章,清廷為了聯盟,將出使的人換成了李鴻章。雙方的談判算不上順利,首次會談時,雙方並沒有達成共識。俄國以「借地修路」作為雙方聯盟的條件,企圖脅迫李鴻章在合約上簽字,李鴻章沒有同意,認為:「這已經侵犯了中國的主權,且此例一開,難免以後不會有其他國家效仿。」面對李鴻章的態度,俄國並不氣餒,他們的談判很快進入了第二階段。

這一次,是由統治者直接與李鴻章會談。這位沙皇放到現在,演技大概可以拿到小金人,他先是表明自己對大清的領土並沒有興趣,然後,又直接說出自己修鐵路的目的確實是為了能在東北獲取利益,不過,沙皇也表示會付給大清一定的報酬,而且,結盟之後這條鐵路也能在危急時刻輸送兵力到東北,非常方便。談判進行到這裡,李鴻章心動了,其他的暫且不論,光是輸送兵力這一點就足夠打動他。

大清缺的是什麼,李鴻章清楚,這位沙皇當然也能猜到個大概,而這時的李鴻章卻始終沒能看清沙皇的真面目,他被聯盟的誘惑迷了眼,對即將到來的更大的危機毫無察覺。在此後,雙方又進行了多次會談,最終,在李鴻章的努力下,雙方達成共識。這就是《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一般也叫《中俄密約》的由來。對於這個結果,俄國自然是十分滿意,對李鴻章的態度也更好了,甚至,在沙皇的登基大典上給了他極高的禮遇。

關於密約,本來外界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這世間沒有密不透風的牆,密約的內容最後被公之於眾。在這裡,我們僅談論關於雙方聯盟及借地修路的部分,聯盟方面沒什麼好談的,說到底不過是雙方結盟,一起對抗日本這些話。但是,關於借地修路的部分要說的就比較多了,下面我們來看看這方面的內容:

關於這方面的條約里有一項比較有趣,就是鐵路必須要「私人所有」,不歸國有。這條從字面上看好像沒有問題,但細細推敲,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兒了。在那個時期,鐵路它所代表的意義並不是交通工具那麼簡單,對於主張向外擴張的國家來說,它是一件侵略的利器。一條鐵路,除了會安排警察外,它所經過的地區都會被劃入該鐵路所屬公司的經濟專屬區,外人不得插手。

雖然,清政府註明鐵路公司只能是私人的,但是,能在那個時期承擔一個國家鐵路建設的公司怎麼可能沒有官方背景,所以,這一條文就似乎顯得有些無足輕重。最終,大清千思萬慮還是沒能阻止俄國伸向東北的魔爪。甚至,除了這一點外,還有一個細節是李鴻章沒有想到的,那就是鐵軌的寬度。

俄國的鐵軌寬度是和大清當時的軌道寬度是不同的。大清的鐵路軌道寬度為1432毫米,而俄國在東北的鐵軌寬度在1500毫米以上,屬於寬軌,這就相當於俄已經在交通網上將東北划到了它的勢力範圍下,這已經算得上是一種變相的侵略了。回頭看,俄國佬真他媽聰明,不費一槍一彈,轉眼就將中國東北變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得不說,其手腕真的很高。

最終,大清為自己的盲目付出了代價,但俄國的下場似乎也並沒有多好。

1897年11月13日,德國借口巨野教案(中國人在山東巨野殺了德國的傳教士),出兵侵佔了膠州灣。隨後與德國簽訂了相關的租借條約,總之就是賠禮道歉。12月,俄國借口幫助中國抵抗德國強佔膠州灣,出兵佔領了旅順和大連... ...

1900年,俄再對東北下手,三個月的時間,東北就被俄國掌控在手中。對此,俄並不滿足,不凍港與豐富的物產誘惑著它,當時,正值八國侵華,俄想乘此機會,徹底將東北掌握在手中,可是,其他國家又怎會讓它如願。俄背棄《庚子條約》,給了英、日兩國發難的機會,在戰爭後,戰敗的俄國不得不撤出東北,將東北拱手讓給日本。

所以,對於東北來說,這不過是它新一輪苦難的開始而已。

李鴻章當時赴俄商談聯盟一事,大概也沒想到自己帶回來的會是這樣的結果吧,他一心為國,卻在人生的結尾遇到這樣一件事,時也,命也。

參考資料:

『《馬關條約始末》、《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走近李鴻章》、《李鴻章:歷史漩渦里的一代重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小童出一上聯:「南國北人,此小偷偷偷偷東西」,瞬間難倒了老師
千年前出現了一強大民族,中國多次請求它幫忙,之後卻消失無蹤了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