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長文發布:10大東南亞科學明星,四位華人上榜
從人工智慧到傳染病,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南韓的頂尖研究人員正對全球舞台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近日,Nature雜誌盤點了10大最具代表性的東南亞科學新星,其中有四位來自香港和台灣。詳情如下:
Malik Peiris(裴偉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1997年,裴教授以研究H5N1病毒而廣為人知:發現了這種病毒是如何通過引發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即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來攻擊人體器官的;提出對活禽市場進行干預,如每月關閉市場一兩天或隔夜清除家禽,此舉大大減少了病毒在市場上的傳播,降低了人們的感染風險。
2003年,裴偉士的科學聲望在SARS危機中再次崛起。他率領的小組第一個發現SARS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並制定了遏制病毒的策略。
最近,裴教授又將注意力轉移到中東呼吸綜合征( MERS )上,這是另一種具有大流行趨勢的冠狀病毒疾病。其傳播方式讓裴教授想起了當年SARS的傳播情形。他認為這種病毒將對全球產生影響。
儘管科研範圍已遍及全球,但裴教授認為,香港所處位置對於捕捉新出現的威脅仍至關重要。這個城市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疾病的十字路口。「對於我從事的職業來說,這是一個完美的地方。「他說道。
Vivian Yam(任詠華)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尋求使分子發光的化學家。
全球生產的大部分電力用於照明,其中很大一部分能源被低效燈泡浪費了。但許多節約燈又含有汞等對環境有害的物質。
任詠華主要從事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s )的設計,以產生廉價且環保的選擇。她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創造出了具有獨特吸收和發光能力的含金屬化合物。該技術可以利用太陽能、可感知人腦中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早期跡象、可用來製造各類型的OLED顯示器。這些早期成就為她贏得了各種榮譽,包括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院士。
目前,任教授主要進行金屬方面的分子研究——通過控制分子間的作用力,可以控制分子的排列。這反過來又使她能夠創造更大、更複雜的結構(即超分子組件,具有獨特的發光或吸收光的能力)。
為了開發經濟的磷光OLEDs,她繞過了其他人最常用的材料銥和鉑(這種磷光OLEDs以其高效率將光轉換成電而聞名),取而代之的更環保、便宜的黃金,最終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基於金的磷光OLEDs。
此外,任教授還與TCL公司合作在香港大學建立了聯合實驗室,用以開發可印刷OLED材料的黃金版,這是目前電視行業的一個熱點領域。如果該工作取得成功,她的發明將照亮全世界人民的生活。
Huey-Jen Jenny Su(蘇慧貞)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理事長,室內污染處理專家
1999年,蘇慧貞向台灣政要提出激進建議。她帶領團隊花了十多年時間測量人們家中和工作場所的污染物水平,跟蹤健康影響,然後把證據帶給政府,並要求政府考慮制定室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05年,台灣提出限制某些室內污染物的水平,2012年,政府出台了有關室內空氣質量的法律。2015年,蘇慧貞成為台南市第一位國立成功大學女校長。
自成為大學校長以來,蘇博士一直致力於研究空氣污染及其對健康影響的數據如何有助於提高社會應對全球變暖的能力。她幫助制定的政府標準保護了人們的健康,尤其是那些財力有限的人。「一個致力於公共衛生的人應該永遠記住那些弱勢群體。」這一直是蘇慧貞的核心價值觀。
Lin-shan Lee李琳山教授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試圖創建一個口語版Google的計算機科學家
李琳山是台灣大學的電腦工程師,於七十年代在斯坦福大學修畢博士學位,並接受電氣工程師訓練。曾在美從事用於電話通信的衛星工作,後回到台灣開始著手開發能夠識別普通話的工具。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他的團隊製造了一種只用五六秒鐘就能辨認出一個音節的簡單裝置,這也是首個普通話語音識別裝置。到1995年,他們的機器可以把連續的普通話語音轉換成一系列漢字。
之後,李教授在此基礎上再接再厲,並開啟另一個語音識別挑戰:從音頻和視頻文件中檢索口語內容。他的團隊正在利用機器學習構建一個系統,用戶可以在視頻中搜索特定的單詞、短語或句子。即他所說的Google的口語版本。這將徹底改變YouTube等多媒體網站。
目前,沒有完整的剪輯就無法在視頻中找到特定的句子。儘管一些現有技術可以處理多媒體中的語音,但它們並不是非常精確, 「我目前的研究目標是為此開發更精確的技術。「李教授說。
Narry Kim(金娜蕊)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教授,主要研究調節基因表達的小RNA分子。
首個miRNA例子是於1993年發現的。與將遺傳密碼從DNA轉化為蛋白質的信使RNA相比,miRNAs在阻止基因表達方面的作用要小得多。當金娜蕊開始進入這一領域時,這些小範圍的起源仍然是神秘的。
2002年,在第一篇論文中,她提出,miRNA是分兩步產生的——首先在細胞核中,然後在細胞質中進一步加工成成熟的miRNA。隨後,她又在第二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詳細介紹了miRNA形成的主要途徑。到2009年,39歲的她已成為韓國Ho-Am醫學獎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該獎項通常被認為是韓國的諾貝爾獎。
儘管RNA研究有很多潛在的治療應用,但金娜蕊已打算在65歲時從學術界強制退休。未來她打算寫一部具有多重時間線的小說,以展示科學技術如何改變人類歷史進程。
Jin-Soo Kim
致力於開發CRISPR技術來改善農作物的韓國研究人員。
上世紀90年代末,Jin-Soo Kim開始在剛起步的基因編輯領域工作。 1999年,他成立了一家名為ToolGen的公司,開發自己的基因組編輯技術。經過多年打拚,今天的ToolGen市場穩定,市值接近10億美元。
Kim於2005年離開該公司,到首爾國立大學任職,並繼續在基因編輯的前沿工作, 目前,他與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聯合成立實驗室,已取得成果包括利用CRISPR技術編輯植物的基因組。Kim樂觀地認為,基因編輯的作物可以提高產量和抗病能力。但是,韓國對此類作物的監管尚不清楚,即使沒有引進外來遺傳物質,它們也可能受到嚴格的轉基因生物指導。
隨著朝韓之間的緩和,Kim萌生了將基因編輯技術帶入朝鮮的想法。這個國家經常與欠收引發的饑荒作鬥爭。「也許這項技術可以很快被採用來解決朝鮮目前的問題,這是令人興奮的。」他說道。目前,他也在身體力行推進這項進程以期待「早日看到產品」。
Jingmei Li
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遺傳學家,致力於改善女性乳腺癌的篩查。
Jingmei Li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對從女性乳腺癌患者那裡收集的信息進行篩選,從而發現使她們易患這種疾病的危險因素。
為了預測一個人是否有患乳腺癌的高風險, Jingmei Li研究了成千上萬歐洲婦女的遺傳圖譜,以尋找疾病標記。具體來說,她研究了人類最常見的遺傳變異類型——DNA中個體「字母」的變化,即單核苷酸多態性( SNPs )。與BRCA 1和BRCA 2基因的突變會顯著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風險不同,她發現,單個SNPs的變異不會大幅度增加女性患病的機會。然而,對許多SNPs的集體改變會顯著提高女性的風險。
2017年回到新加坡後,Jingmei Li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本地數據上。乳癌是新加坡婦女最常見的癌症,但她們不願討論這種疾病,也不願定期接受檢查。「我認為遺傳學是一條出路,」她說,「這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可以確定高危人群,讓醫生可以集中精力為他們進行疾病篩查。」
Jingmei Li熱衷於解決老年婦女的乳房感染問題。她這樣總結自己:「我工作的全部目的,就是改善婦女的生活。「
Loh Kian Ping
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化學家,尋找開發更好的石墨烯生長方法
石墨烯具有單層碳原子,以其薄而導電的功能受到微電子工業的歡迎。但是在表面生長石墨烯是很困難的。如果條件不對,碳薄層會剝落並在溶液中漂浮。或者生長太多的碳層而產生石墨。
Loh及其同事設計了一種方法,在塗有銅的硅晶片上生長石墨烯,然後蝕刻掉銅。為了防止石墨烯被沖走,Loh還製作了經過特殊預處理的硅晶片,這些晶片通過毛細管橋(capillary bridges)附著到新生長的石墨烯上。「這是一種將石墨烯附著在矽片上的仿生方法。」 Loh解釋說。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化學家Xiangfeng Duan評價這項成果時說:「在硅微晶元上成功生長石墨烯是在工業上以商業規模使用這種材料來提高電子設備的性能和降低成本的關鍵一步,Loh的成就有助於解決其中一個關鍵瓶頸。」
目前,Loh在石墨烯和其他超薄材料方面的研究已經發現了多種環境應用,包括從綠色替代品到金屬催化劑等。
Yvonne Ai Lian Lim
馬來亞大學吉隆坡醫學院的寄生蟲學專家
Yvonne ailian Lim因對人類糞便感興趣而被業內所熟知。作為90年代博士項目的一部分,Lim從馬來西亞西部半島的土著人民那裡採集樣本,並檢查寄生原生動物的跡象。20年後,Lim現在已是馬來亞大學吉隆坡醫學院的寄生蟲學專家和副院長,並繼續研究土著部落(Orang Asli)中的寄生蠕蟲。她發現,蠕蟲感染的嚴重率僅在某些人群中持續存在,通常在貧困和衛生條件差的地方。找出這其中的原因,便成為Lim此後工作的重點。
2016年,她因研究成果突出獲得馬來西亞科學院頂級研究科學家獎,並與他人在《科學》雜誌上發文揭示了蠕蟲的另一面:低水平的感染通過調節免疫系統和腸道細菌來保護人們免受炎症性腸病的侵襲。Lim說:「我們總是想到蟲子的不良影響。但當蠕蟲處於低水平時,它們也可以成為『天使』。」
然而,Orang Asli的蠕蟲感染水平要高得多,並造成了嚴重的死亡。Lim說未來她將繼續收集信息,並在問題解決之前向有關部門提出這個問題。
Suzana Yusup
馬來西亞化學工程師,研究如何把廢物變成燃料。
Suzana Yusup,現為馬來西亞Perak Teknologi Petronas大學生物燃料和生化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她於2001年加入這所大學,並開始探索馬來西亞豐富的植物資源,以生產生物燃料。其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利用生物質廢料製造燃料,例如用過的食用油、橡膠籽油和棕櫚油提煉廠的廢棄蒸餾物。
她一直在探索綠色技術如何造福環境和社會。當得知大學周圍的稻農正與害蟲、雜草和化學殺蟲劑的健康威脅作鬥爭時,Yusup又開始開發基於植物化合物的更安全的生物殺蟲劑。她利用生物燃料實驗室的技術和設施生產殺蟲劑。
Suzana Yusup獲得了多項榮譽,包括2016年馬來西亞的「新秀」獎和2017年的「女性科學獎」等。
責編:浮蘇
End
參考資料:1) Science stars of East Asia
※壽命沒有上限?Science給出證據:105歲以後,死亡率不再增長
※首屆「燎原杯」智能醫療評測大賽啟動,支撐國家重大專項,對接准入質量標準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