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全球打車巨頭澳洲市場大亂斗

全球打車巨頭澳洲市場大亂斗

近日,滴滴繼登陸墨西哥後又踏上了澳洲大陸,一頭扎進當地一團亂麻的打車市場。美國Uber、歐洲Taxify、東南亞Grab、印度Ola……從全球範圍來看,從未有哪個單一市場聚集了如此多的巨頭。與此同時,這些巨頭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更是讓澳洲打車市場變得撲朔迷離、耐人尋味,而這也正是當下全球打車市場格局的縮影。

滴滴登陸澳洲大陸

6月25日,滴滴正式在墨爾本推出打車服務,這是繼四月進軍墨西哥後,滴滴再次直接出擊全球市場。

作為澳大利亞僅次於悉尼的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坐擁450萬人口,房價比悉尼低,且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宜居城市,這使其成為眾多共享經濟類企業登陸澳洲市場的理想入口。比如Uber的新業務通常會首先在墨爾本推出,許多共享單車企業也選擇墨爾本作為進軍澳洲市場的首站,因此滴滴也不例外。

為什麼澳洲出行市場突然火爆?因為除了中美,包括東南亞和印度等「一級市場」基本上已經塵埃落定。尤其是東南亞市場,在6月18日Grab宣布獲得3.7億美元銀團貸款後,其在東南亞近217個城市的出行服務布局已經堅如磐石。於是乎,包括南美洲以及澳洲等待開發的「二級市場」,也就成了這些巨頭們拼奪的新據點。

滴滴在澳洲的運營負責人Dillon Ye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澳大利亞人喜歡新的技術產品,並且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澳大利亞政府也有遠見卓識,很樂意擁抱最前沿的技術。」此外,他試圖強調滴滴對澳洲市場的重視,「在澳大利亞,滴滴致力於長期發展,因此我們僱傭當地人才來組建團隊,從而充分利用當地的專業技術知識,開發定製化的技術解決方案。」

為了區別於澳大利亞的其它競爭對手,滴滴還特彆強調其服務的安全性。比如為司機提供24/7(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熱線服務和安全行車路線,以及應急按鈕,同時其司機審核流程也較為嚴格。此外,滴滴還在墨爾本機場附近的Tullamarine設立了司機中心。作為新進入者,滴滴從6月25日到7月底,為澳洲用戶提供五折優惠,每天限兩次,每單優惠力度不超過10美元。

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滴滴主要是通過投資或收購的方式在全球各地打車行業亮相,然而這並未為其在海外市場贏得足夠的知名度。今年以來,滴滴似乎開始對其全球化戰略做出調整,選擇直接進入海外市場一試身手,這意味著滴滴在今年很有可能還會進入更多海外市場。

滴滴在一份公司聲明中稱,「2018年,滴滴將陸續進入拉丁美洲、澳洲、日本等全球市場。」今年2月,滴滴宣布與軟銀成立合資企業,想必很快我們將在日本看到滴滴的身影。

不過,無論是墨西哥還是澳洲,這些市場往往更傾向於美國品牌,而中國品牌則在東南亞和拉美更具影響力。那麼,滴滴能否在這些市場贏得可觀的市場份額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畢竟在滴滴之前,澳洲市場已然盤踞了來自美歐亞的三大打車巨頭:Uber、Taxify和Ola,並且個個都有背景、有實力。

全球打車巨頭風雲際會

澳洲因對新技術的包容和支持而受到眾多科技企業的青睞。早在2012年10月,Uber便在悉尼推出了網約車服務,彼時,該類服務在澳洲尚屬違法運營。直到2016年,Uber的打車服務才受到澳洲法律的認可。

無論是網約車還是無人駕駛,Uber都任性地走在監管和司法之前。這種野蠻的擴張策略時而為其帶來霉運,比如因無人駕駛測試與加州DMV(車輛管理局)產生糾葛而憤然出走;時而也為其帶來好運,比如在澳洲打車行業獨佔鰲頭,實現盈利。

事實上,諸多打車企業目前都面臨盈利困境。比如滴滴計劃在2018年首次實現盈利,但諸如美團打車等攪局者的介入很可能打亂滴滴的計劃。同樣,Ola也計劃在2019年盈利,但面臨Uber在印度市場的咄咄逼人,想必Ola的計劃也很難如願。

然而,Uber卻於2017年在澳洲獲利440萬美元。這當然與澳大利亞政府的支持不無關係:澳洲當局修改了相關法規,結束了計程車的壟斷地位。當然,另一大重要因素還在於澳洲本土企業對Uber根本無法構成威脅,於是這五年來Uber在澳洲的小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不過,隨著歐洲領先的打車企業Taxify、印度打車巨頭Ola以及滴滴先後空降澳洲市場,Uber的好日子也就慢慢到頭了。

首先到來的是Taxify。筆者在此前的文章中很少提及這家企業,在此做個簡要介紹。2013年,年僅19歲的Markus和哥哥Martin聯合創立了Taxify。這家愛沙尼亞企業在歐洲、中美洲、非洲均有不俗表現,業務遍布全球二十多個國家,用戶達四百萬,年收入約10億美元(Uber約為65億美元)。

去年12月,Taxify率先進軍澳洲,與Uber展開正面交鋒。不過,相較於其它打車企業,這家由兩兄弟創辦的企業帶有一絲理想主義色彩:他們致力於提高司機的收入,同時降低乘客的出行成本。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他們的競爭策略。相較於Uber向司機收取22.5%到30%的傭金,Taxify只收取15%,這自然為他們在澳洲市場贏得了大量擁簇。

如果說Taxify的入局僅讓澳洲打車市場死水微瀾,那麼隨後空降的第二個攪局者Ola就可謂來勢洶洶了。Ola是Uber在印度市場的老對手,雙方在印度的較量尚未分出勝負,此番又在澳洲開闢了第二戰場。3月,Ola首先在悉尼推出打車服務,隨後迅速擴展至珀斯、墨爾本,最近又緊鑼密鼓地進入了布里斯班、黃金海岸和堪培拉。

Ola如此密集的發展節奏,想必正讓Uber頭疼,而隨著滴滴的強勢入局,歐美亞打車巨頭幾乎全員雲集澳大利亞。放眼全球打車市場,隨著Uber奉行戰略收縮政策,逐步撤出俄羅斯、中國和東南亞,轉而專註於自己的核心市場,滴滴、Ola等打車企業卻順勢開啟全球化步伐,並對墨西哥和澳洲等Uber的核心市場發起猛攻。如果說主動撤出多個市場以精簡業務是Uber在2019年IPO之前的明智之舉,那麼對於自己已然掌控在手的市場,Uber又是否能夠成功守擂呢?答案很有可能是否定的,畢竟Uber在美國的業務已然遭遇本土勁敵Lyft的蠶食。

澳洲市場大亂斗終究是左右手互搏?

全球打車巨頭扎堆澳大利亞正面過招,頗有一種華山論劍的調調。然而,如論及品牌競爭,考慮到這幾家企業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筆者總有一種霧裡看花之感,實在不明所以。我們需要把這些打車企業之間的關係捋一捋。

首先,Uber撤出中國時將業務出售給滴滴,換取後者20%的股份,所以Uber是滴滴的股東。其次,滴滴在去年八月便投資了Taxify,具體金額並未披露,今年5月,Taxify獲得由戴姆勒領投、滴滴跟投的1.75億美元融資,一躍成為歐洲獨角獸企業新貴,所以滴滴也是Taxify的股東。

然而,滴滴和Ola的關係卻有些微妙。2015年,滴滴向Ola投資5億美元,但在Ola於2017年的一輪11美元融資中,卻並未看到滴滴的身影。與此同時,滴滴卻一直在持續投資Grab。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更為錯綜複雜的是,Uber、滴滴、Ola的背後均有軟銀的身影——這家日本企業才是真正的全球出行巨頭。同時,這也是滴滴首次在海外與自己持股的企業展開競爭。這背後的邏輯又是什麼?

針對與Ola、Taxify之間的競爭關係,滴滴向外媒表示,「作為一個非常年輕且增長潛力巨大的行業,網約車市場就像任何繁榮發展的行業一樣仍然存在競爭。不過,這隻會帶來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所以最終受益的還是用戶。」而對於眾多巨頭爭相分食澳洲打車業務的現象,滴滴表示,「像體量如澳洲這樣的市場,我們認為有足夠的空間,讓多元化的企業參與進來並共同成長。」

目前來看,儘管在現階段還無法斷定哪家巨頭能夠最終勝出,但顯而易見的是,澳洲本土的打車企業在國際巨頭的擠壓下已經是寸步難行。

而另一種可能,就是曾經在中國和東南亞出行市場的「併購」大戲,再次在澳洲上演。

【結束語】

澳洲打車市場的複雜性,實際上反映了整個全球市場的複雜性,除了持股Ola、Grab、Taxify外,滴滴還收購了巴西的打車企業99,並投資了Uber在中東的主要競對Careem,而軟銀則幾乎把全球潛力打車企業投了個遍。所以,背靠同一資方的打車品牌在全球市場相遇幾乎避無可避。在吃瓜群眾看來,這種「左右手互搏」的行為看上去似乎毫無章法,但有一點卻很明確,那就是對於全球出行這塊蛋糕,資本市場比我們想像的要瘋狂得多。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台,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懂筆記 的精彩文章:

從拼低價到秀賣點,山寨「智能電視」為什麼會火?
智能點餐:亞馬遜和谷歌都打著什麼算盤

TAG:懂懂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