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陶瓷鑒藏常識-陶瓷的起源

古陶瓷鑒藏常識-陶瓷的起源

大涼山老城街道,新與舊交替,生生不息,傳承有序

我國現存最早的陶瓷殘片出於南方地區的一些洞穴居住址中,距今已有9000年至10000年。就一般意義上來說:制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區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活實踐中發現發現發明的。

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的陶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論在形制,器型工藝和裝飾上完全不一樣,顯然他們都是獨立發展生產出來的。

一,原始先民制陶技術,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捏塑法:就是燒制用手捏塑的小物品或小器皿。

2,泥條盤築法:將攪拌好的粘土搓揉成泥條從器底起將泥條盤築成器,再用泥膠抹平溝縫摸平。或者一手持陶墊或光滑的石塊在器內頂住器壁,一手在器外,用陶墊或光滑的石塊拍打,使器壁結實光滑後燒制。

3,輪製成型:主要藉助於稱之為「陶車」的簡單機械對陶坯進行修整,最原始的陶車可能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已經出現。

二,陶戲與裝飾:為了簡明概括陶器的文化特徵,通常就其外觀分為紅陶系、灰陶系、黑陶系、白陶系、硬陶系。

1,紅陶雙系鬲

2,灰陶折腹盆

印紋硬陶雙耳罐

3,黑陶系一般盛行於山東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其它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有出土,已知的最早黑陶是出土於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的夾炭黑陶。

龍山文化黑陶

良渚文化黑陶

4,白陶系一般盛行於大汶口文化,各地龍山文化和長江流域大溪文化和各地商文化的遺存中亦均有發現,最早的白陶遺址出土於浙江羅家角馬家濱文化遺址中。

大汶口文化白陶

三,陶器的裝飾和花紋

(1)表面磨光:在陶坯未乾時,用骨、竹、石等堅硬材料工具對陶坯表面進行打磨,使其具有黯淡的光澤,磨光陶器最早見於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

(2)塗刷陶衣:陶衣的原料是研磨得很細的粘土液,因為粘土的材料不同有不同的呈色,塗於陶坯的器表,燒製成器後,就成了不脫色的彩陶。

(3)拍印和滾印花紋:在未乾的陶坯上,用木製的或陶制的花紋拍拍打器表,或者用繩索纏繞的木棍在器表滾印成紋,也叫繩紋,最早出現於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的陶器,拍花花紋盛行於商周時期南方的硬陶。

(4)附加堆紋:是用泥餅或搓揉得很細的泥條以泥膠粘附於陶坯外壁組成的花紋。

(5)剔刻紋:用骨、竹、石等堅硬材料工具對陶坯表面進行剔刻出的各種花紋。

(6)縷雕紋:在器壁較薄的器物的器座,器柄或圈足上,縷雕三角,園孔,四邊形紋飾。

(7)燒成後彩繪:一般用於殉葬的明器,非實用器。

四,古代陶器的紋飾稱呼

古代陶瓷的紋飾有各種不同的稱呼,並沒有一個規範,有的紋飾因為各人所見不同有不同的名稱,一般通用習慣的有:繩紋、籃紋、方格紋、弦紋、螺旋紋、席紋、編織紋、蓖劃紋等 ; 彩陶有魚紋、菱形魚紋、聯貝紋、鳥紋、花卉紋等;商代陶器還有仿青銅器花紋的獸面紋、夔紋、雲雷紋、回紋、旋渦紋、蟬紋等。

1,夾砂繩紋陶

2,方格紋與變形米字紋的組合

3,弦紋罐

4,席紋陶罐

5,編織紋彩陶罐

6,仰韶彩陶人面魚紋盆

7,雙系獸面紋扁壺

8,夔紋方格紋四系陶罐

9,雲 雷 紋

10,回紋雙耳彩陶罐

11,旋渦紋彩陶雙耳高頸侈口罐

(圖文整理源自小文來了 版權屬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八拜之交,且交且珍惜
元青花:青花瓷中的霸主 令世界震撼陶醉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