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這些中成藥名稱只有一字之差,功效卻各有不同

這些中成藥名稱只有一字之差,功效卻各有不同

悅讀中醫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小編導讀

在眾多的中成藥里,很多名稱只一字之差,極易混淆,但它們的處方來源、組方及功能主治各有不同,使用時注意辨別,對證服藥。

溫馨提示

連續兩次獲得「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榮譽稱號之後,悅讀中醫微信今年再次從報名的數千個公眾號中脫穎而出,順利入圍第三屆「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評選活動網路投票環節!作為悅讀中醫微信大家庭的一員,請您動動手指,來為悅讀中醫加油助力!

即日起至7月13日,請您和您身邊所有關心關注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家人、朋友為唯一的醫藥類微信公眾號代表——「悅讀中醫(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投票!做為,有了大家的支持,「悅讀中醫」就有奪取「三連冠」的信心!

長按下方二維碼,每天一次,為悅讀中醫加油助力!

清寧丸VS清音丸

清寧丸:屬消積通便類成藥,治宜清理腸胃,瀉熱通便。此處方來源於唐代名醫孫思邈的秘制大黃清寧丸,方中用酒制大黃瀉熱通便為主葯,輔以厚朴、陳皮、香附。

理氣寬中,消脹除滿,黃芩清熱瀉火,佐以桑枝、槐枝、車前草清熱祛風利水,白朮、法半夏燥濕健脾祛痰,綠豆、黑豆解毒利水,麥芽消食導滯,諸葯合用,共奏清理腸胃、瀉熱潤便之功,適用於上焦火盛、飲食積滯、大腸積熱引起的腹脅脹滿、大便秘結、小便赤黃、頭暈耳鳴、目赤牙痛等症。

此葯為大蜜丸,每丸重9克,口服每次1丸,一日1次,白開水送服。由於大黃經酒制而減其苦寒之性,免傷腸胃,緩和瀉下,故老年和體虛者均可放心服用。

注意:服用清寧丸忌煙、酒及辛辣食物;服藥期間不宜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服藥後大便次數增多且不成形者,應酌情減量;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及兒童、哺乳期婦女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清音丸:處方來源於清代徐靈胎所著的《蘭台軌範》在原方基礎上加減。「清音丸」顧名思義就是清熱、利咽、開音。咽腫、聲啞系由風熱、火毒夾攻,肺失肅降所致,治宜用清熱宣肺、生津止渴之法。

此方用桔梗辛散苦泄,宣肺氣、利咽喉,寒水石清熱瀉火、生津潤燥,共為主葯,輔以薄荷助桔梗開肺,訶子、硼砂、冰片、青黛助寒水石清熱解毒、化腐、利咽消腫,甘草利咽並調和諸葯,以為佐使,諸葯相合,行清涼解熱、生津止渴之功,適用於風熱火毒夾攻、肺失宣肅所致的聲音嘶啞、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使風散熱清,肺氣宣暢,則音聲自復,咽腫自消。

此葯為小蜜丸,每丸重3克,適宜經常用嗓的,如教師、演員等服用。此葯可口中含服,每次1丸,一日2次。注意:服用此葯時忌食辛辣食物。

二至丸VS二妙丸

二至丸與二妙丸名稱看是相似,但其處方來源、所含藥物及功效各不相同。

二至丸:為補陰助陽葯,這類成藥具有滋補陰液、補腎填精、溫補真陽的作用。此處方來源於明代名醫王肯堂撰寫的《證治準繩》,由女貞子、旱蓮草兩味中藥組方。

由於夏至採收旱蓮草,冬至採收女貞子,故名「二至丸」,具有補肝腎,養陰血的功效。

方中女貞子為主葯,補腎滋陰,養肝明目,輔以旱蓮草助主葯養陰益腎,並增加涼血止血之功,對肝腎陰虛所致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口苦舌干,吐血衄血,鬚髮早白等症有較好治療作用,對神經衰弱、失眠、心悸亦有較好的療效,還可用於尿血、便血及崩漏等症。

此葯為濃縮丸,每300粒重30克,每袋重18克,每次服6~12克,每日2次,淡鹽水或溫黃酒送下。

注意:服用二至丸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及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對該藥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二妙丸:為清熱燥濕類成藥,處方源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中的二妙散,由黃柏、蒼朮兩味中藥組成,這兩味葯有一「清」一「燥」之妙,故名「二妙」,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適用於濕熱下注所致的足膝紅腫熱痛,下肢丹毒,白帶,陰囊濕疹,膁瘡等症。

方中黃柏性味苦寒,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輔以性味苦溫的蒼朮以增強燥濕之功,兩葯合用而功效倍增。此葯為水丸,每50粒重3克,每袋重9克,每次服1袋,一日1~2次,溫開水送服,或用薑湯、溫黃酒送下。

注意:服藥期間,忌煙酒、辛辣、油膩及腥發食物;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及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服藥後,如局部出現皮疹或瘙癢嚴重者要立即停葯;過敏體質者慎用。

本葯經加味化裁的成藥還有:加牛膝名為三妙丸,用於治療腰膝關節疼痛;加薏苡仁、牛膝名為四妙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兩足麻木、下肢痿軟、筋骨疼痛、足脛濕疹癢痛等症。

香連丸VS香附丸

香連丸:屬於清熱燥濕類藥物,處方來源於唐代薛弘慶的《兵部手集方》。方由木香和黃連兩味葯組成,故名香連丸。

方中黃連清熱燥濕,用吳茱萸炒制,增加其行氣止痛的作用,為主葯,輔以木香行氣、化滯、止痛,兩葯配伍,共奏清熱燥濕、行氣化滯之效,適用於濕熱痢疾、膿血相兼、肚腹疼痛、里急後重等症。

臨床報道,用以治療急性痢疾取得顯著效果。此葯為水丸,50粒重3克,每袋裝6克,口服每次3~6克,一日2~3次,小兒酌減。

臨床觀察表明,香連丸治療細菌性痢疾顯效快、具有較強的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桿菌作用,方中萸黃連與木香的定量交互作用,對痢疾桿菌呈現了協同或相加作用,體現了這一傳統古方在治療痢疾配伍上的合理性,且療程短、不良反應小,療效顯著。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孕婦慎用。

香附丸:屬理氣中成藥,這類成藥有舒暢氣機、調理臟腑的作用。此處方來源於明代張景岳所著的《景岳全書》。

方用香附為主葯,疏肝理氣、活血調經,輔以當歸、川芎、白芍活血調經,陳皮、白朮、砂仁理氣健脾,佐以熟大黃、黃芩清熱瀉火,諸葯合用,共奏舒肝健脾、養血調經之功,適用於血虛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月經不調、經行前後不定期、經量或多或少、有血塊,經前胸悶、心煩、痛經、雙乳脹痛、食欲不振等症。

此葯為水丸,口服每次6~9克,一日2次,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注意: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服藥期間忌辛辣、生冷食物;青春期少女及更年期婦女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如平素月經正常,突然出現月經過少,或經期錯後,或陰道不規則出血者應去醫院就診。

女金丹VS小金丹

在中成藥里,有女金丹與小金丹這兩種都稱「金丹」的葯,但此「金丹」不同於彼「金丹」,它們分屬不同的類別。

女金丹:屬婦科理血通經類藥物,處方來源於明代韓懋勝的《金丹方》,方由益母草、香附、元胡、党參、當歸、阿膠、鹿角霜、白芷等23味中藥組成。

方中益母草、香附、元胡、丹皮、陳皮、砂仁等理氣活血調經;党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肉桂、阿膠補養氣血;黃芩、白薇清血分虛熱;赤石脂、鹿角霜收斂止帶;白芷、藁本祛風止痛,諸葯合用,共奏補氣血、調經血之功效,適用於婦女氣血虛弱、氣滯血瘀、經血不調、經少色淡、腰酸腿痛、面白肢冷、四肢無力、精神倦怠、小腹作痛、血虛發熱等症,通常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的確是治療婦女病的一種好葯。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女金丹還能增強女性的性腺功能,對垂體-卵巢軸具有調整和雌性激素樣等作用,可發揮調經助孕的功效。

女金丹為大蜜丸,每丸重9克,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白開水送下。

小金丹:為清熱解毒類成藥,處方來源於清代王洪緒的《外科全生集》,方由草烏、木鱉子、五靈脂、地龍、乳沒等10味中藥組成,具有解毒消腫、活血止痛的功效。

方中草烏溫經散寒,溫運脾陽,化痰濕為主葯;木鱉子化腫毒,消積塊、痰積、血積,五靈脂散瘀、止痛,共為輔葯;白膠香解毒消腫,地龍利經通絡;當歸、麝香、乳香、沒藥開通經絡,活血散瘀、消腫開結;京墨消癰腫,共為佐使葯,適用於瘡疽瘰癧、乳瘡癰腫、無名腫毒、陰疽初起、癰腫疼痛等症。

臨床發現,該葯對淋巴結核、淋巴腺炎、乳腺癌、結核性骨髓炎等亦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該葯為水丸,50粒重3克,每瓶裝1.5克,口服一次1.5克,一日2次,白開水或溫黃酒送下。另外,其藥丸可搗碎外用酒調敷於患處。注意:孕婦忌服。

四神丸VS六神丸

四神丸:處方來源於明代張景岳所著的《景岳全書》,方由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和大棗五味中藥組成。

方中補骨脂補命門之火,以溫養脾陽;輔以吳茱萸溫中散寒、溫下焦助腎陽,肉豆蔻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五味子固澀止瀉,大棗補脾益氣,共為佐使葯,具有溫暖脾腎,固腸止瀉之功效,適用於脾腎虛寒,症見厭食納呆、五更泄瀉、腹痛溏便、清晨多便、久瀉不愈、腰酸肢冷等症。

臨床證實,對慢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及腸結核等屬於脾腎虛寒者亦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該葯為水丸製劑,每500粒重30克,每袋重18克。口服每次9克,每日1~2次,睡前用淡鹽水或溫開水送下。

六神丸:處方來源於謝觀所著的《中國醫學大辭典》中的雷允上氏方,由牛黃、麝香、冰片、蟾酥、珍珠、雄黃等六味中藥組成。

方中牛黃、麝香為主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療熱毒鬱結、咽喉腫痛潰爛及癰瘡疔毒;輔以冰片加入清熱化腐之功,配以蟾酥強化解毒消腫之效,並可止痛;佐以珍珠解毒化腐生肌,雄黃解毒,諸葯相合,共奏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效,適用於時疫白喉、咽喉腫痛、單雙乳蛾、喉風、喉爛丹痧等症。臨床證實,對扁桃體炎、口腔炎、齒冠周炎、腮腺炎、急性咽喉炎等亦有很好的療效。

六神丸為酒泛極小的微丸,100丸基丸僅重0.3克,採用含服法,成人每次含10粒,一日1~2次,孕婦忌服。小兒一歲服1粒,4~8歲服5~6粒,9~15歲服8粒。亦可外用,將10粒藥丸用開水或米醋溶化成糊狀,每日數次敷搽於患處。

三黃丸VS西黃丸

三黃丸:處方來源於《金匱要略》中的瀉卜湯,方由大黃、黃連、黃芩等三味苦寒之品組成,以大黃為主葯,清熱瀉火,攻積導滯、涼血;輔以黃連清瀉心火、胃火,黃芩清瀉肺火,三葯合用以清瀉三焦實火,清濕熱、涼血解毒,用於三焦積熱所致面紅目赤、口舌生瘡、大便燥結、小便短赤及熱盛入血脈、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症。

對濕熱中阻腸胃、郁而化火所致的濕熱黃疸、下痢膿血、胸悶泛惡;熱毒積盛所致瘡瘍腫毒等症亦有很好的療效。臨床發現,對細菌性痢疾、扁桃體炎等症也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該葯為水丸,口服每次6克,一日1次,白開水送下。孕婦忌服。

西黃丸:處方來源於《外科全生集》,方由牛黃、麝香、乳香、沒藥等四味中藥組成。方中牛黃清熱解毒,麝香香竄通絡,散瘀消腫、化結,共為主葯;輔以乳香、沒藥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去腐生肌,適用於痰火壅滯、氣血凝結所致的癰疽瘡瘍、乳瘡、瘰癧、腸癰等症。

臨床證實,對淋巴結核、淋巴結炎、化膿性皮膚炎症、乳腺炎、乳腺癌、骨髓炎、闌尾炎等症亦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本品為水丸,50粒重3克,每瓶裝6克,口服一次3~6克,一日1~2次,白開水送下。孕婦忌服。

白金丸VS白帶丸

白金丸:處方來源於《外科全生集》中的馬氏經秘方,方由鬱金、白礬兩味中藥組成,以「治痰先理氣」的治療原則,方用鬱金清心行氣、開竅;白礬消痰涎,兩葯同用,既可開郁豁痰,又達到安神鎮驚的目的,適用於痰阻心竅所致的驚癇抽瘋、狂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亦可配合其他成藥,用於治療各種痰證,亦有很好的療效。

該葯有水丸和糊丸兩種劑型,水丸150粒重3克,每袋裝1.5克,口服每次0.3克,一日1次,白開水送下。

白帶丸:處方來源於《藥典》,方由椿皮、黃柏、香附、白芍、當歸五味中藥組成。

《天津中成藥規範》中,對白帶丸的處方增加了芡實、茯苓、鹿角霜、陳皮、党參、肉桂、杜仲炭、吳茱萸、補骨脂、續斷、木通、甘草等藥味,具有清利濕熱、溫經散寒、健脾理氣、補腎止帶的功效。

方中椿皮清濕熱、止帶;輔以黃柏加強清濕熱的功效,以清肝鬱化熱、濕熱互結之濕熱;香附、陳皮疏肝理氣解郁;佐以白芍柔肝和血、止腹痛,當歸補肝陰、調沖任;党參、茯苓、芡實、木通補氣、健脾、利濕;肉桂、吳茱萸、杜仲炭、補骨脂、續斷等溫中散寒、補腎收斂,諸葯合用,治療濕熱所致的赤白帶下、淋漓不斷、帶有臭味、腰膝酸軟、口苦咽干、胸悶不適等症。

該葯為水丸,每袋裝9克,口服每次6~9克,一日2次,白開水送下。

大活絡丹VS小活絡丹

大活絡丹:處方來源於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蘭台軌範》,由近50味中藥組成,方用人蔘、熟地、當歸補益氣血;防風、麻黃、羌活、葛根、細辛祛風散寒,白花蛇、烏蛇祛風通絡,肉桂、附子溫通經絡;天麻、全蠍、地龍、僵蠶平肝熄風解痙;乳沒、血竭活血散瘀;何首烏、龜板補肝腎、強筋骨;牛黃、水牛角、黃連、黃芩清熱解毒、清心;沉香、藿香、冰片、安息香芳香透絡,開竅醒神,諸葯合用,共奏舒筋活絡、祛風散寒、鎮痙止痛之功,適用於外風侵襲、素體不足所致的腰腿疼痛、屈伸不利等症。

其葯重點在於散風活血通絡,輔以益氣補血、清熱化痰之品,對中風後遺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等有卓越效果。

大活絡丹為小蜜丸,每丸重3克,口服每次1丸,一日2次,白開水或溫黃酒送服。

小活絡丹:處方來源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處方僅有6味葯,方中制川烏、制草烏祛寒濕、散風邪;天南星祛風通絡;地龍息風解痙;乳香、沒藥活血散瘀,具有溫經散寒、除濕活血通經絡的功效,主要用於風寒濕邪或濕痰、瘀血阻滯經絡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拘攣等。

特別應注意的是,此葯含有大辛、大熱的制川烏、制草烏等藥性燥烈的藥物,不適於中風引起的後遺症。若中風後遺症患者服用小活絡丹,可能出現頭暈、煩躁等不良反應,尤其血壓偏高的患者更應禁用。

該葯為小蜜丸,每丸重3克,口服每次1丸,日服2次,以黃酒或溫開水送服,孕婦忌服。

黃連上清丸VS牛黃上清丸

黃連上清丸:處方來源於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的洗肝明目散,經化裁而成。方由黃連、石膏、蔓荊子、旋覆花,可用於上焦風熱、頭昏腦脹、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咽喉紅腫、耳痛耳鳴、暴發火眼、大便乾燥、小便黃赤等症。

用法: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或每次9克,每日1次,溫開水送服。

牛黃上清丸:在黃連上清丸的基礎上加牛黃、冰片而成,適用於頭痛眩暈、目赤耳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燥結者。

用法: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老年人、便溏者、孕婦不宜服用。

左歸丸VS右歸丸

左歸丸與右歸丸都是治療腎虛常用的中成藥,名雖有一字之差,但功效有所不同。

左歸丸:處方是在六味地黃丸「三補」的基礎上化裁而成。方由熟地、山藥、山萸、鹿角膠、龜板膠、枸杞子、菟絲子、牛膝等八味葯組成,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

適用於腎陰不足之遺精盜汗、骨蒸潮熱、遺淋不禁、神疲口燥、頭暈眼花、腰腿酸軟等症,對貧血、高血壓、佝僂病、耳源性眩暈、腰肌勞損等屬精血虧損者,均有較好的療效。

現代研究表明,左歸丸加減還可治療更年期綜合征、乾燥綜合征、習慣性便秘、化療引起的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腰肌勞損、神經衰弱、疲勞綜合征、性功能障礙、中風後遺症、2型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注意:脾胃虛弱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者慎用。

右歸丸:為純補溫腎壯陽之劑,方由熟地、山萸、山藥、鹿角膠、菟絲子、枸杞子、當歸、杜仲、肉桂、附子等十味葯組成,具有溫補腎陽、填精補血的功效。

現代研究表明,右歸丸可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免疫機能作用,同時能促進造血機能。臨床報道使用右歸丸加減對性功能障礙、慢性淺表性胃炎、坐骨神經痛、乳腺增生、白細胞減少症、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假肥大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多種疾病亦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注意:腎虛而有濕濁者不宜服用。

綜上可以看出,左歸丸適用於腎陰虛,側重填精補血,而右歸丸適用於腎陽虛,側重溫腎壯陽,二者處方成分不盡相同,主治證候亦不同,故使用時要辨證服用,最好是在中醫師指導下或諮詢執業藥師後再用藥,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人蔘健脾丸VS人蔘歸脾丸

人蔘健脾丸與人蔘歸脾丸同屬補氣養血類常用中成藥,僅一字之差,但處方來源、藥物組成、功能主治不盡相同,使用時注意區別。

人蔘健脾丸:處方來源於明代著名醫學家王肯堂的《證治準繩》,經加減化裁而成,方用人蔘為主葯,補中益氣、健脾;輔從山藥、甘草、白朮、蓮子、芡實、茯苓健脾燥濕;佐以陳皮、砂仁、青皮、木香、枳殼理氣和胃,當歸養血;神曲、山楂、麥芽消食導滯,適用於脾胃虛弱、氣滯夾濕或兼食滯消化不良所致面色萎黃、氣短乏力、 脘腹脹滿、腹鳴腹瀉、完谷不化等症。

此方主治脾虛不運產生上述癥狀,病性屬虛,著重健運脾氣,以補為主,以消為輔,消補並行,達到健脾滲濕、理氣消食之功效。

人蔘歸脾丸:處方來源於宋代嚴用和《濟生方》中的歸脾湯,方用人蔘、黃芪、甘草為主葯,補氣健脾;輔以當歸、龍眼肉補心養血,安神益脾,配合主葯以益氣養血;白朮、木香理氣和胃,使補而不滯,佐以茯苓、酸棗仁、遠志養陰血,益心安神。適用于思慮過度、心脾兩虛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黃以及婦女脾虛氣弱不能統血所致月經趕前、量多、崩漏等症,對治療胃腸道潰瘍出血、血虛頭痛、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症亦有較好的療效。

兩葯相同之處在於均含有人蔘、白朮、茯苓以益氣健脾;均含木香以理氣健脾、調理中焦氣機;同含當歸以活血養血;均含甘草以調和諸葯。但人蔘健脾丸還含有山藥、苡米、芡實、蓮子、扁豆、三仙等,重在健脾;用砂仁、陳皮、青皮、枳殼加強理氣和胃的作用,以治療脾虛挾濕泄瀉、完谷不化、食少乏力等症為主;而人蔘歸脾丸另含有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重在益心脾,補氣血,寧心安神,以治療心脾兩虛、氣血兩虧引發的諸症所見長。

因此,人蔘健脾丸偏重於健脾、理氣、消食,而人蔘歸脾丸偏重於補氣養血、健脾養心,使用時應辨證施治,不可互相代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不吃飯,怎麼長身體?孩子厭食原因多,對症下藥收效佳
總令人難以啟齒的梅毒疳瘡,不要愁,中草藥方療效佳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