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火箭發射前半小時,場區突發強雷暴天氣,他準確找到發射窗口……

火箭發射前半小時,場區突發強雷暴天氣,他準確找到發射窗口……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余建斌、王玉磊 等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專家江曉華

為火箭安全發射尋覓氣象「天窗」的通天者

在四川大涼山山溝溝里的發射場區氣象工作間,一位頭髮略顯花白的高工,正俯身低著頭,像雕琢精美工藝一樣勾畫天氣圖,不時為身旁的年輕氣象保障員講解分析每一根等壓線、等溫線以及槽線……

這位高工名叫江曉華,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氣象專家,1987年到中心工作,無論有沒有發射任務,他每天都以實時發射準備的態度,嚴謹細緻地觀看雲圖、判讀數據,日復一日地幹了31個年頭。

「西昌發射場地處橫斷山脈山區,局地性氣象特徵明顯,氣候複雜多變。全年主要分雨季和乾季,雨季降水頻繁、雷暴多,乾季高空風大,這些都是影響火箭發射的關鍵天氣因素。」江曉華指著實時變化的雲圖說,「6月已進入雨季,傍晚後的雷雨頻繁,脾氣難捉摸。在雨季為火箭尋覓一個安全的發射窗口,對於一線氣象保障人員是巨大考驗。」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氣象人都不會忘記,21年前,1997年的6月5日,同樣是在發射場坪上的二號發射塔架,同樣是發射風雲二號衛星,由於當時對發射窗口天氣狀況預報失敗,直到最後時刻,發射場也無法滿足最低發射氣象條件,導致發射任務終止,火箭低溫燃料被迫泄回,任務在推遲5天後才又重新組織發射。

江曉華仍對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記憶猶新。當時,他是一名年輕的預報員,目睹了預報失誤導致的嚴重後果。當時各種條件所限,預報員只能靠幾張天氣圖來預報天氣。

江曉華回憶說:「天氣圖上1厘米就代表100公里,當時還沒有可靠及時的雲圖資料,而發射場區就方圓10公里,想要準確預報出局地生成的強對流天氣,太難了!如果我們當時已經有自己的氣象衛星的話,像1997年6月5日的預報失誤是可以避免的。」

「『風雲』對中心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既是風雲衛星的發射保障者,也是風雲衛星『福利』的受益者。」江曉華說。近年來,隨著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從上世紀的50%提高到現在的90%。

2011年7月27日凌晨,江曉華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火箭發射。當時,距離發射窗口僅剩半小時,場區突發強雷暴天氣。江曉華說:「從發射前半小時開始,我們每隔10分鐘就向任務指揮部預報一次場區未來10分鐘的天氣情況,一共報了3次,但結果都是一樣:8公里範圍內有雷暴,而且是強雷暴。」

憑藉詳細的數據分析和數十年氣象工作經驗,江曉華沉著冷靜,準確發布了超短時臨近預報,尋覓到了一個短暫發射氣象窗口,為指揮部發射決策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依據,火箭在雷電間隙中成功發射。

在今年進駐風雲二號H星發射場之前,江曉華的胸口出現了帶狀皰疹,疼痛難忍。大家都勸他休息,不要過於勞累,但他卻堅持一定要在一線保障,「這是風雲二號系列氣象衛星的最後一次發射,一定要圓滿成功!」

為了做好這次任務的氣象保障工作,他提前1個月組織所有預報員分析歷史天氣,進行氣象數據統計整理,深入研究6月初發射場的局地強對流天氣的發展規律。今年6月5日晚,月朗星稀,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托舉著風雲二號H星直刺蒼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工作30餘年來,江曉華參與研究的多個項目,有效解決了中心高密度發射任務氣象保障和文昌航天發射場建設技術難題。像江曉華這樣的氣象工作者,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不止一位,他們在西昌和文昌兩個發射場,常年觀雲測雨,堅守一線,確保了火箭發射的氣象安全。

▋作者:余建斌、王玉磊、楊道勇

▋來源:解放軍報社裝備發展部分社

▋監製:鄒維榮

▋責編:韓阜業

▋編輯:王曉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以過硬技術成功處置空中特情
俄組建海軍憲兵部隊 保安全穩定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