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高溫預警頻現!「假中暑」比「真中暑」還多

高溫預警頻現!「假中暑」比「真中暑」還多

許多城市處於高溫預警中,醫院裡看中暑的人也多了起來。跟兩位中醫科主任聊天發現,現在的中暑患者中,相當一部分是「假中暑」。

「現在門診中假中暑的人比真中暑的人還多。」 日前,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科主任王東旭就接診過一名「假中暑」的患者。這名患者在空調屋裡呆了一上午,剛出門,一股熱浪襲來,整個人立刻頭暈胸悶,暈倒過去。

真假中暑要分清陰暑、陽暑

王東旭介紹,真中暑在中醫里叫「陽暑」,多是因為在熱環境下呆的時間過長熱出來的。而「假中暑」中醫里叫「陰暑」,是因為長時間呆在空調房裡,突然走到室外,接觸高溫熱浪,導致溫差難以調節,散熱困難而出現的。此外,夏季戶外活動後,大量食用冷飲也會引發假中暑。

假中暑的癥狀跟真中暑不一樣。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楊國華指出,陽暑一般伴有發熱、乏力、頭暈噁心等癥狀。而陰暑除了有類似的癥狀外,還可能出現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四肢酸疼以及嘔吐腹瀉。

「陽暑可服用仁丹,陰暑則可選用藿香正氣水。」楊國華建議,無論是哪種中暑,都應先讓患者在通風環境里躺平,採取冷敷額頭等方法進行物理降溫,情況嚴重立即送往醫院。

冒牌的中暑是這五種病

溫州市中醫院急診科主任劉曉表示,從臨床來看,有七八成的患者都說自己是中暑了,但經過系統檢查,最後確診是中暑的也就一成左右。如果是一些心梗、中風等重症患者按中暑自行處理,很容易延誤病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低鉀血症VS中暑——四肢乏力更嚴重

情況:28歲的王先生長期從事室外工作,發病當日,一直在烈日下暴晒,出了很多汗,中午開始感覺不舒服,休息過後仍然四肢乏力、胸口發悶、口乾、站立不穩,需要人攙扶。王先生跟家裡人都以為是中暑了,先去刮痧,然後前往醫院就診。後經檢查以及驗血,醫生告訴王先生他是低鉀血症。

說法:夏天,低鉀血症也比較常見,易發群體為青壯年。一般在重體力勞作以及劇烈運動之後,人體大量出汗而導致鉀、鈉的流失,這時候如果不及時給身體補鹽水,就容易導致低鉀血症。

低鉀血症跟中暑的癥狀比較像,比如大量出汗、四肢乏力、胸悶等,但是明顯的區別在於四肢乏力的嚴重程度。一般來說,如果是中暑,四肢肌力的降低情況沒有低鉀血症那麼嚴重,但是普通人難以劃分乏力的嚴重程度。嚴重的低鉀血症會誘發心律失常,甚至出現心臟驟停,像王先生這樣,還先跑去刮痧,也是挺危險的。

心梗VS中暑——50歲以上患者多防範

情況:62歲的孫先生一大早上山鍛煉,出現胸悶、出冷汗等癥狀,人感覺很不舒服,一同鍛煉的人都說孫先生是中暑了,還有人用手給孫先生放痧(中醫治療中暑的一種手法),但孫先生並沒好轉,隨後就醫。後經醫生檢查,提示孫先生是心梗,需要立即做手術。

說法:從早上7點發病,到早上9點就醫,孫先生的動作算是快的。要知道,心梗患者的救治,時間非常關鍵。很多人覺得冬天才是心梗的高發季節,但事實上,夏季人體出汗多,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導致血液黏稠,也易引發心梗,特別是50歲以上的、本身有基礎疾病的,更應加強防範。

急性胃腸炎VS中暑——只有消化道癥狀

情況:晚飯後,周先生出現腹痛腹瀉,解水樣便十餘次。第二天才去醫院,當時已經嚴重脫水。周先生跟醫生說自己中暑了,還說白天的暑氣堆積在了一起,導致晚上中暑,並開始腹瀉。後經醫生系統檢查,確診為急性胃腸炎。

說法:首先要明確,中暑除了消化道方面的癥狀,還可能伴有其他方面的癥狀,而急性胃腸炎,則表現為消化道方面的癥狀,並且腹瀉相對中暑來說更為嚴重。另外,中暑一定有高熱這種環境因素,而急性胃腸炎則跟不潔飲食史有關。至於暑熱堆積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中暑是急性病,一般沒有潛伏期。

感冒VS中暑——有咳嗽、咽痛等癥狀

情況:37歲的施先生體溫超過38℃,並伴有咳嗽、咽痛等癥狀,人還有點軟。雖然施先生一直待在空調房裡,但他堅持認為自己是中暑了。事實上,經醫生診斷,施先生是感冒,因為長時間待在空調環境下,受涼了。

說法:一到夏天,很多人的想法是:所有的不舒服都跟中暑有關。其實像咳嗽、咽痛等癥狀,中暑是沒有的,倒是感冒的典型癥狀。但在夏天這個特定的環境下,也被不少人當成了中暑。

耳石症VS中暑——看東西感覺天旋地轉

情況:55歲的劉女士因為頭暈、嘔吐、出冷汗、四肢乏力就診,一進診室,家屬就說劉女士中暑了。醫生詢問病情後發現,劉女士所說的頭暈其實是眩暈,看東西都感覺在天旋地轉,躺著不動好一點,站起來或轉動脖子,就眩暈得厲害。經過醫生體格檢查及頭顱CT檢查,排除了腦梗死跟腦出血,最後確診為耳石症。

說法:耳石症跟中暑都會有神經系統方面的癥狀,但感覺是不一樣的,前者是眩暈感,感覺視物旋轉,中暑則常常表現為頭昏眼花,或者頭重腦漲。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中國醫療質量水平與技術能力實現「雙提升」
關閉甜食開關 減肥也能有捷徑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