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場景體驗的十字路口,咖啡業態創新的背後是什麼?

場景體驗的十字路口,咖啡業態創新的背後是什麼?

幾天前,也就是6月29日,星巴克臻選北京旗艦店開始營業。該店面積約1040㎡,是除了烘焙工坊的形式外,全球最大的星巴克門店。該店共計三層,首次集合臻選咖啡、茶瓦納茶飲和特調酒類為一體,分別獨佔一層。比起普通的星巴克,該店更注重場景與體驗。

除了星巴克中國烘焙工坊、臻選旗艦店的相繼開業,咖啡業態的新聞近年來一直不斷。互聯網咖啡、咖啡新零售等名詞頻頻被提及。其中以瑞幸和連咖啡為代表,均取得了迅速的擴張。這些信號說明,國人對於咖啡業態的需求正逐步被挖掘出來。

國內咖啡業態的需求潛力

國內市場的咖啡需求潛力十分巨大,不同的研究均表明,這一市場的規模在千億量級。

一方面,國內咖啡消費量比起西方及日韓等國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美國,人均每年要喝掉400杯咖啡;在日本、韓國,人均每年要喝掉200杯咖啡;而在中國,這個數字是6杯左右。如果只算國內一線城市,人均每年的咖啡消費數也只有20杯。當然,除了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的茶文化也對消費習慣影響頗深。

但另一方面,中國潛在的咖啡消費者約為2億至2.5億人,這已與目前世界第一大咖啡消費國美國的市場不相上下。且增長勢頭非常可觀,中國咖啡消費年均增長率超過15%,而世界咖啡消費年均增長率僅為2%。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年輕一代對於咖啡的消費需求逐漸對市場造成越來越明顯的影響。

精品咖啡代表Blue Bottle,從1683年至今只開了十幾家門店

從不同的需求看選址與運營

同樣是咖啡,但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相應也就產生了不同的選址、運營邏輯。

即便是被認為正面競爭的星巴克與迅速擴張的互聯網咖啡品牌,兩者滿足的需求也有明顯不同:星巴克更多滿足人們對「第三空間」的需求,而互聯網咖啡則主打外送服務,直接針對人們對飲品的消費。

星巴克日本二年坂店,與當地文化高度契合

人們對咖啡消費的需求不盡相同,不能一概而論,相應的運營及選址類型可分為以下幾類:

1.火車站,機場候車廳的咖啡廳。顧客群是主要是來往的乘客,對咖啡的需求是快速取得飲品及短暫的休息。這裡的入駐門檻一般較高,租金及消費水平也都比較高,單店面積不大,開在這裡的咖啡店往往是知名度較高的連鎖品牌。

2.寫字樓周邊的咖啡廳。這些咖啡廳的客群以白領為主,這裡往往提供了比會議室更加開放輕鬆的氛圍,是商務會面及工作交流、短時間小聚的重要場所,面積不宜過小,不追求連鎖品牌的知名度,是高檔咖啡館最為集中的地點。

3.購物中心等商場的咖啡廳。購物中心內的咖啡廳承擔了購物中心客群休息、約會等休閑功能,注重空間體驗。客群流量一般較大,而且類型豐富。相對的開在購物中心的咖啡廳也就有各種各樣的類型,除了連鎖品牌,也有許多體驗式的咖啡館,與書店、親子、電影院、寵物等主題相結合,甚至是品牌的快閃店。

CHANEL 的快閃咖啡廳

4.生活社區咖啡廳。生活社區的咖啡廳往往也承擔了一部分餐飲的需求,對其提供的餐食有一定要求。消費群體也多為社區居民。基於這一特點,社區咖啡廳需要經常性的活動運營來維持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繫,能形成大量的熟客組成的粉絲群體。

5.創業咖啡館。以3W、車庫咖啡等為代表的創業咖啡館主要面向初創企業,多開在科技園、創投園等地,提供辦公、創投對接、小企業職能外包等服務,與常規的咖啡廳需求有很大不同。

6.互聯網咖啡。互聯網咖啡的概念是O2O模式的細分,以連咖啡為例,其業務起步於咖啡線上購買的外送服務。這一形態主要針對有咖啡因消費需求的工作人群。其選址往往也在寫字樓周邊,但對面積、位置的要求較低。買下即走或網上下單送出是主要消費形態,一般也不提供太多店內消費空間。

貓咖啡,針對細分需求的創新形式

國內咖啡消費的文字歷史可上溯到五口通商的時代,但當代的咖啡消費文化的傳播其實時間不長。1999年,星巴克在開設了大陸第一家門店,從英國Costa咖啡到香港太平洋咖啡,再到韓國的漫咖啡、Zoo咖啡和咖啡陪你……幾次的咖啡廳開店浪潮培養了大眾的認知與消費習慣。

隨著業態劃分的打破,越來越多成功的經驗證明,咖啡廳的產品不僅僅局限於一杯咖啡,空間、氛圍、活動、文化、情感等共同組成的多樣化消費場景,才是咖啡廳這一業態的想像力。作為各式體驗創新的「十字路口」,咖啡業態的新玩法層出不窮,對於這些嘗試,你的看法是什麼?歡迎留言,共同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咖啡 的精彩文章:

luckin沒解決用戶「喝咖啡」痛點,因為根本不痛
懷孕期間有哪些飲品不可以喝?咖啡可以喝,為何奶茶就不能喝

TAG: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