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酒,承載的是詩,是才,是夢,更是情

黃酒,承載的是詩,是才,是夢,更是情

酒作為華夏五千年文化的核心標誌之一,早已在歷史的風起雲湧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詩經》中和文人墨客共同書寫著人類命運的喜怒哀樂。酒,載著是非功過,承著得失成敗,在黃河之水孕育的九州之間來往穿梭,然後,為後人留下一品從舌尖到心田的甘醇或苦澀,靜默地流傳至今。

史:久遠而深邃

釀酒圖

據《神農本草》所載,酒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與神農時代。在《世本八種》中已寫到:「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杜康作秣酒。」儀狄、杜康皆夏朝人,所以可以推測夏朝大致已出現酒釀技術。在古代,酒都是指自然發酵的糧食酒,也就是如今的黃酒。

戶縣是歷史上的第一都城,流傳下了很多傳統手工技藝,比如農民畫,比如釀製黃酒。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種釀製技藝帶著酒的情懷和詩的信仰,傳遞了四千餘年,這就是夏商周時期的傳統釀酒技藝,這一傳統而深邃的技藝是千百年酒文化厚積薄發的智慧結晶。

黃酒酒釀始於夏朝初期,興盛於唐宋。相傳禹(治理灃河於秦鎮,現有戶縣禹王廟村及禹王廟可考)的兒子請當時的釀酒師儀狄在灃京[今天的戶縣秦鎮一帶]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酒作坊。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皇帝姚興及文武百官迎聘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高僧鳩摩羅什到長安講解佛經,途徑灃河,便在戶縣秦鎮設立渡口(秦渡由此而得名),並用黃酒設宴款待,讓國師鳩摩羅什對戶縣黃酒特別鍾愛,於是姚興皇帝便一聲令下,遂在圭峰山下修建草堂,建立譯場,供鳩摩羅什翻譯佛經。據考證,西安北郊出土的漢代美酒,其釀造工藝和黃關黃酒的工藝一樣。

唐時,釀酒業已十分發達,初具規模,酒坊遍地,香飄山川,仕宦賢達,庶民百姓,四時八節,飲食聚會都會用此佳釀。白居易詩中:「晨游紫閣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見予喜,為予開一樽」描述的就是當地農家的景緻:幾乎家家釀酒,自釀自用的場景。

唐高宗李淵、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到戶縣的草堂寺進香、在太平行宮避暑時,都用戶縣黃酒賜宴近臣,更使黃酒名聲大振,譽滿京兆。尤為文人名士所愛,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岑參、溫庭筠、賈島、韋應物等大詩人都常在戶縣登山臨水,尋幽覽勝,飲酒賦詩,書畫文章,形成了特有的大唐酒文化。

諸如,唐白居易在《朝歸書寄元八》詩中寫道:「柿樹綠蔭合,王家庭院寬,瓶中戶縣酒,牆上終南山」,就高度讚美了黃酒。大詩人杜甫曾有「不有小舟能盪槳,百壺那送酒如泉」的讚美詩句,在《與戶縣源大少府宴渼陂》中,也有「無計回船下,空愁避酒難」的詩句。這裡所謂「避酒難」、「酒如泉」的酒,就是指當時的黃酒。

在辛亥革命前後,曾兩任戶縣知事的繆延福,在贈某畫家為其所作大幅唐梅詩中載有:「戶酒名唐代,白傅詩中收,烹煮佳釀,聊以作報酬」之句,足見黃酒早屬佳品。

現今仍流傳著「棗糕饃,擔著走,吃蒸飯,喝黃酒」的兒歌、「酒是糧食精,沒有不得成,酒有十個膽,喝了敢下潭〈高冠瀑布〉」的當地民謠,以及當地不知起於何時的每個村子每年兩次最盛大最熱鬧的黃酒會的習俗(分別在七月和十月舉行),這一切無不例證著黃酒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地方文化特色。

黃酒沿著秦嶺山脈飄香了千年,飄在詩里,飄在悠悠歲月里。在今天,和那些不朽的詩人一起去灼燙歷史的記憶。當你手持一杯黃關黃酒,輕聲念著那些絕美的詩句,想必也會從這杯富有靈氣的酒中讀出,這酒,承載的是詩,是才,是夢,更是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關黃酒 的精彩文章:

TAG:黃關黃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