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媽媽,為什麼你看不到我的努力?與孩子的無效溝通何時能終止?
最近《少年說》的熱播
中國版的天台喊話
05後孩子和父母、老師的正面battle
讓不少人看得揪心又感動
那麼對於各位寶爸寶媽來說
我們可以從這檔節目中學到什麼呢?
有種好,叫「我為你好」
第一集第一個站上勇氣台的大男孩,他吐槽媽媽的點很不一樣:「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
他說,讀小學的時候媽媽要求他每天吃一個蘋果,已經吃了2000多個了。上初中又要求每天吃一個雞蛋,已經吃了500多個了。
但媽媽的神邏輯是,覺得自己兒子那麼帥就是因為天天吃雞蛋蘋果。
YOYO覺得好笑又無奈,就連吃蘋果這種事情,也要在「小天台」上「吼」出自己的心聲。
還有這位萌萌噠的小學生,小小年紀報了12個補習班,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他都在奔走於各大補習班中。
但媽媽的回復是,「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你有更多的快樂。」
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快樂,叫你媽媽覺得你會快樂……
父母不易,他們總是儘可能把眼中最好的愛給予孩子。但如果孩子感受到只是壓迫,那父母真的要思考下,這份愛是否真的合理了。
需要注意的是:以愛的名義向孩子提出他們達不到、或不情願達到的要求,站在「為你好」的道德制高點上,讓孩子無力反抗,反而將責任歸咎於自己。在心理學上,父母的這種行為被稱之為「高壓型控制」,是情感暴力的一種。
有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女孩是YOYO看得最心疼的孩子。她說出的心聲是:「媽媽為什麼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我比,為什麼看不到我的努力?」
看到這裡,YOYO已經很心疼了,但這位媽媽還是一套一套的說辭。
可是孩子很委屈,「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這裡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孩子已經用著哭腔喊著,媽媽依然胸有成竹:「我太知道閨女,就得打擊!不打擊就有點飄!」。
發現沒有,每次女兒說出心聲,媽媽第一反應都是駁斥,幾句話就駁得女兒啞口無言。
但是當「別人家的孩子」發言的時候,她也會偏著頭認真傾聽,也會點頭鼓掌。
一是因為她內心對這個小學霸就非常認同;二是父母對自己兒女都慣於掌控的狀態,當面對其他孩子的時候,目光才是平視的,才會去客觀傾聽並思考發言內容的。
但是就連學霸,在父母那裡也沒有得到平等對待,居然也被自家的家長嫌棄。
在台下,學霸閨蜜又會很真誠地誇獎這個女孩:「你是我們女孩子裡面最善良大膽,是無可替代的。」可能很多家長在挖掘閃光點方面都不如這個小學霸吧。
一誇完,小姑娘就被感動到了。可見真正的理解和鼓勵有多重要。
就節目播出的片段來看,這個小女孩很優秀。她說話觀點明確、邏輯清晰,但無論自己的孩子多麼努力,作為母親的袁媽媽永遠在一味地挑毛病、指缺點。
「別人家的孩子」似乎填充了大多數中國孩子,甚至你我的,整個學生時代。總有些家長堅信:「認為要讓孩子做得好,就要讓她感覺更差」。
而在挫折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因為長期得不到認可,他們可能不會如父母所願那樣越挫越勇,反而會不斷地自我否定。事實上,打擊教育並不能使孩子振作,鼓勵才是。
其實節目中反映出來的各式問題,除卻體制等客觀因素,歸根究底,都是大人沒把孩子視作平等的個體去尊重、去愛護。
更讓人難過的是,從前大人們沒聽到孩子們的心聲,在他們吶喊出來後,溝通渠道依舊沒充分打開。甚至,把孩子們傳達的渴望,變成自己講條件的籌碼。
以上圖片來源於《少年說》截圖
「進全校前100名,才能繼續學舞蹈」,這感覺是不是很熟悉?在我們小時候,當向父母提出一個要求的時候,他們常說「這次考試你拿到全班前三名再說。」
很多父母根本沒有站在同一個平等的階梯上跟孩子交流。真正意義上的親子溝通實在太少了。
就像節目里有個女孩說希望媽媽多陪她,媽媽回應的是:媽媽答應你,會陪你做題目。這種「假裝聽見」的回應,真的符合孩子內心的需求嗎?
去真正地「看見」孩子吧,不要讓孩子只是感受到被無視的挫敗感。
套用網友的一句話:認真做父母,本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互動話題
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段話非常耐人尋味:「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請善良可愛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歡迎留言分享,在成為父母后,你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過最挫敗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TAG:樂悠遊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