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阿里CEO張勇為何做到了衛哲沒做到的事?

阿里CEO張勇為何做到了衛哲沒做到的事?

對比衛哲和張勇在阿里的命運曲線,不由得令人感慨,造化弄人。

衛哲2006年加入阿里,擔任集團副總和B2B電子商務總裁。2011年,卻因為自己都沒意識到的一個管理誤區,被馬老師揮淚斬馬謖,淚別阿里,可以說是「高開低走」。

而後來者張勇,於2007年加入阿里,擔任淘寶CFO,8年後擢升至阿里集團的CEO。如今幾百億的收購案,都不用馬老師親自出面,直接通個電話就能搞定,可謂「低開高走」。

兩人的命運,為何如此不同?

事實上,衛哲和張勇的成長曆程有很多共同點。兩位都是跨國企業培養出的職業金領,都曾在普華永道擔任過審計事務的資深經理。

衛哲的職業通道在上半場還比張勇迅捷很多,02年即出任百安居中國區的總裁,那時他僅32歲。而張勇比衛哲小兩歲,在07年加入阿里之前,擔任盛大集團的CFO,可以說,比衛哲慢了半拍。但為什麼張勇能後來居上,得到馬老師如此的青睞?

在張勇擔任CEO的第三個年頭,阿里繼續一路快跑,據最近公布的2018財年財報顯示,阿里營收增幅達到驚人的近60%,創下了上市以來最高的增速。如此快速的增長,對於一個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龐然大物,實屬難能可貴,應該說,對張勇的信任,首先來自於如此靚麗的業績成果。

但業績並不是馬老師看人的唯一標尺。衛哲和張勇最重要的不同,在於他們的性格差異。衛哲是高度理性的人,說話邏輯嚴謹,表情嚴肅,乾貨滿滿,以至於在一次「第一財經」的訪談中,主持人最後忍不住問,你說話一直是這樣的表情嗎?你有過微笑的時刻嗎?

對比來看,張勇的身體語言,始終是放鬆的,面帶微笑的。他說,其實我是個特別感性的人,只是我表達感性的方式,有點與眾不同。

張勇的語言表達,常常會脫離對業務的具體描述,更多關心人的心態,人的動機,人的情懷。用阿里的土話來說,他顯然是跟馬老師,更加氣味相投的人。

在張勇看來,商業本質上是個高級遊戲,競爭遠不像群眾們認為的那樣你死我活。他說我從來不把別人看成敵人,也不把毀滅別人當成樂趣,即使面對美團王興的數次公開挑釁,他的回應依然是充滿溫情的-希望有朝一日,和王小弟喝杯小酒,杯酒釋前嫌。

面對競爭,他相信,如果我們過分凝視對手,就會不自覺被對手牽著走,只能跟隨,無法超越,相反,我們應該始終凝視的是用戶,始終思考的,是如何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不是以你死我活的態度去面對競爭,而是以有合有競的態度塑造生態,利用阿里生態的力量,督促自己持續的創新,學習業界最好的東西。

儘管擔任阿里集團CEO,是一份相當挑戰性的工作,連睡覺的時候都要睜著眼睛,但張勇並不認為,需要用高度緊張戒備的狀態去面對這一切,而是要去享受這個過程和狀態,心態要輕鬆,要做創造者,而不是毀滅者,不是用玩命的方式,去跟人較勁兒,跟事兒較勁兒。因此,在重壓之下,張勇的從容和淡定,令到他可以有持續的能量和清晰的思考。

從早到晚一臉嚴肅,只會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都過多把能量消耗在細枝末節的運營細節上,反而失去大局觀。這種強大的自我壓力和情緒的管理能力,是張勇高情商的重要體現。

儘管出身自職業經理,但張勇顯然很快融入到阿里的文化之中,他反覆強調,我們不希望管公司的是個MANAGER,如果我是這樣,馬老師就不會把公司交給我去管理。當他去找人進入阿里的時候,他說我是來找人的,不是來招人的,找人首先要用心去找,其次大家是平等的,遇到大事要一起商量,一起來折騰點有意思的事兒。

不要固守職業化的心態,而是不斷的強化LEADER的激勵作用,在用KPI要結果的同時,不忘初心和情懷,張勇的管理理念,完美傳承了馬老師,對於務實和務虛的辯證追求。可以說,他在融入阿里的過程中,也成功的改造了自己。

同時他強調,作為CEO,要明確公司短中長期的戰略部署,注重頂層設計,在戰略上要取捨,不斷去勾畫優化戰略藍圖,這個對於公司的成功非常重要。其次,必須把合適的人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不斷調兵遣將,並且,用文化來激發人的激情,要關心文化,關心組織的效率。

從這一面來看,張勇的管理觀,仍然鮮明地顯示,他受過系統的職業訓練。正是這種紮實的根基,令到他在掌舵阿里集團之時,遊刃有餘,達到理性和感性的完美融合。

張勇說他的成功秘訣就是,做好自己。我們從他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出,做好自己,既是把昨天好的基本功留住,也是不斷根據新的的需要,重塑自己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

這正是張勇能夠走出和衛哲截然不同的命運曲線的成功要素,值得所有走在,或即將開啟轉型路徑的職業金領們借鑒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私董蘭新思錄 的精彩文章:

郭廣昌為什麼大學讀的是哲學系?

TAG:私董蘭新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