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志 歷史名人家訓
少年行志 | 中國歷史名人家訓
家訓,是一個家族世世代代的傳承和行為規範,代表著家族的生存智慧,也是各家繁衍壯大的寫照,讓少年行志帶大家一起,領略歷史名人的家訓的風采吧~
一,《包拯家訓》
《包拯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告誡後世子孫,當官不得貪贓枉法,否則開除族籍,不準再回包家;死後,不得入葬包氏祖墳;不遵家訓,不從吾志,就不承認他為包氏子孫。包拯還囑咐家人,把《家訓》刻石,豎立在堂屋東壁,警誡後人。
現今,我們重溫包拯家訓,目睹包拯手跡,其凜然正氣,清廉之風,彷彿仍在身邊,無不鼓舞世人。包拯手書家訓,可謂傳家至寶,字字珠璣,對子孫有很強的教化、指導作用!
二,諸葛亮《誡子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應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三,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家訓——《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作者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該書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顏氏家訓》名句摘選
1,習閑成懶,習懶成病。
2,巧偽不如拙誠。
3,夜覺昨非,今悔昨失。
4,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少欲知足,為立涯限。
5,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6,君子處世,貴能克己復禮,濟時益物。
7,多言多敗,多事多患。多為少善,不如執一。
8,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
9,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不知後之矛戟,毀前之干櫓也。
10,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四,《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儘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曾國藩作為清代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對書信格式極為講究,顯示了他恭肅、嚴謹的作風。
《曾國藩家書》共收錄曾國藩家書435通,其中《與祖父書》14通,《與父母書》48通,《與叔父書》9通,《與弟書》249通,《教子書》115通;另附《致夫人書》、《教侄書》等7通,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嚴格意義上《曾國藩家書》不算家訓,但是它裡面的內容卻對家庭教育起到了極大的幫助和提高,客觀上起到了家訓的作用。
從《曾國藩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說:「吾自信亦篤實人,只為閱歷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作用,便把自家學壞了!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將篤實復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至於堅忍功夫,曾國藩可算修鍊到了極點。他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成」。他引用諺語說:『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吾生平咬牙立志之訣。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在家書中寫道:「余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對於武器和人的關係,他認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殺之要在人而不在兵」。
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
五,《鄭氏規範》
《鄭氏規範》中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家規族訓,以及極具特色的教化實踐,對中國古代家族制度的鞏固發展,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穩定和儒家倫理、文化的世俗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元璋看重鄭氏家族孝義治家,耕讀為本的家規家法,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鄭氏規範》的內容。浦江孝義門鄭氏歷經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達350年,最多的時候,有3000人。
《鄭氏規範》規定:鄭氏子弟,8歲入小學,16歲入大學,能背四書五經,並能講出正文大義,才允許加冠,成為成人。子弟已冠而習學者,每月十日一輪,要考查經文。明代開國大臣宋濂,曾在鄭氏執教20餘年,為鄭氏培養了許多人材。宗祠前的柏樹就是當年宋濂親手所植。
《鄭氏規範》的精華,主要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厚人倫,崇尚孝順父母,兄弟恭讓,勤勞儉樸的持家原則;二是美教化,開辦東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講廉政,從家庭角度制約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貪黷」、「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
六,《謝氏家訓》
泗門謝氏為炎帝之後,西周申伯為得姓始祖。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申伯三十六世孫謝衡為避永嘉之亂,攜全家由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輾轉來到會稽郡始寧縣東山(今屬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鎮)定居,史稱東山謝氏。
剛開始時,東山謝氏門第並不顯赫,後因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朓等名人輩出而成為與琅琊王氏齊名的江左望族。特別是謝安,四十四歲時東山再起,以少勝多取得淝水大捷,卒謚文靖,贈太傅,追封廬陵郡公,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謝家由此得以發展壯大。
《謝氏家訓》全文以文言文寫就,歷經代代傳承,輾轉傳世,後經改編成冊。
《謝氏家訓》要言為:孝父母,友兄弟,敬長上,和鄰里,安本業,明學術,尚勤儉,明趨向,慎婚嫁,勤祭掃,慎交友,重忍耐,戒溺愛等。
GIF
TAG:少年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