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又示宗武》:獨具特色的教子詩
編者按:
郭春林,1969年生,江西省寧都縣人。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現為廣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古籍整理所所長。榮獲首屆(2014年)廣西大學十佳教師;多次榮獲廣西大學優秀班主任、「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香港詩詞學會會員,南寧市詩詞學會副會長。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9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出版專著2部、參編教材1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嶺南祠廟文學研究》。主持省級、廳級科研項目3項,參與省級科研項目2項。本號今發郭教授精彩評析一篇,以饗讀者。
【原詩】
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床。
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
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
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
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
曾參與游夏,達者得升堂。
【賞析】
杜甫的詩歌題材大至政治理想、憂患意識,小至春夜細雨,無所不包。他教育兒子的方式也較為獨特,通過作詩給兒子看,來達到教育的目的。他的教育目的也很獨特,不是追求高官厚祿,封妻蔭子,而是著力精研詩書文章,以往昔聖賢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此詩作於大曆三年(768)正月元日,時杜甫五十七歲,在夔州。此時,杜甫作有二首示宗武詩,前一首為《元日示宗武》,這為第二首。從「十五男兒志」看來,宗武當為十五歲。這是首教子詩,可謂寓教於詩,意味深長。
《三字經》云:子不教,父之過。自古以來父母親就重視對兒子的教育,而杜甫不僅是一般的知識性教育,他更注重性情、人格、志向的培養。父親對兒子的教育,載於典籍的,最早可追溯到孔子。據《論語·季氏》記載,孔子教育他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此後,「庭訓」、「趨庭」成為父親教子的典故。由此可見,用詩歌來教育兒子源遠流長。
早在東晉,陶淵明就有《責子》詩一首。詩云:「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白髮兩鬢的陶淵明,饑寒交困,雖遠離衣食無憂,卻並不過分著意於此,而以詼諧的口吻責備自己五個兒子,不愛詩書文章,進而自嘆命運,聊以飲酒解愁。杜甫《遣興》詩曰:「陶潛避俗翁,未畢能達到。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在此詩中,杜甫似乎覺得陶淵明並未刻意追求兒子的顯達。陶公又作《命子》詩一首,來教誨他的兒子。由此看來,杜甫的教子詩,當為受陶詩的啟發而作。
唐朝以前用文章來告誡子弟,較為多見。如西漢劉向有《誡子歆書》,東漢鄭玄有《戒子》、張奐有《誡兄子書》、司馬徽有《誡子書》、馬援有《誡兄子書》,魏王肅、王昶有《家誡》,蜀諸葛亮有《誡子》,晉嵇康有《家戒》、羊怙有《誡子書》、雷次宗有《與子侄書》、陶淵明有《與子儼等疏》,北朝顏之推有《顏氏家訓》等。而作詩來教育子弟輩的詩人為數不多,杜甫就是其中之一。杜甫的《宗武生日》、《元日示宗武》、《又示宗武》等詩均為教育宗武而作的。
作為一代詩歌宗師,杜甫對兒子的期望是飽覽經術,酷愛文章,成為自己的詩歌傳人。早在宗武幾歲時,杜甫就在《宗武生日》詩中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讀《文選》理,休覓綵衣輕。」教育他以自覺承傳詩歌為己任,並給他指出,學習作詩的路徑是「熟讀《文選》理」。
此詩「覓句」兩句,宗武覓句攤書,剛剛掌握詩歌音律技巧,不停翻檢典故材料,這是學習作詩的入門時期,也表明宗武能夠自覺學習詩歌藝術。「試吟」兩句,告誡宗武應當熟讀、背誦古詩,不要追逐浮華的外表誇飾,運用了兩個典故。其一,青玉案。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此處借代古詩,泛指前代詩歌。其二,紫羅囊。《晉書》卷五十九:「謝玄少好佩紫羅香囊,叔父謝安患之而不欲傷其意,因戲賭取之,遂止。」此處指戲具。後來詩人劉禹錫也化用杜詩來教育他兒子,其《酬鄭州權舍人見寄二十韻》詩:「學堂青玉案,彩服紫羅囊。」本此。「暇日從時飲」,告誡宗武空閑時間可以按時適量飲酒,但不要經常醉酒耗費時光。「明年共我長」暗示宗武個子不小,即將成年了。「應須」兩句,教導宗武應當飽學經書,精通術數,酷愛詩歌文章。「男兒志」句,暗用孔子十五志學之語。《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語本此。「弟子行」句,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語本此。「男兒志」、「弟子行」激勵宗武應當樹立遠大志向,從而偉成國器。
最後兩句,以曾參、言子游、卜子夏等聖賢作為學習的榜樣,期待著宗武能成名成家。曾參(前505—前435年),又名曾子,字子輿。是孔子著名的弟子。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小於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漢書·藝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已佚。大戴《禮記》中有《曾子》十篇。游夏,指孔子學生言子游、卜子夏。《論語·先進》:「文學子遊子夏。」因並稱游夏。言偃(前506-?年),字子游,春秋吳人。長於文學。仕魯,曾為武城宰。卜商(前507-前400年),字子夏,春秋衛人。長於文學,相傳曾講學於西河,序《詩》傳《易》,為魏文侯師。《家語》:「衛將軍文子問於子貢,曰:『入室升堂者,七十有餘人。』」曾子、言子游、卜子夏,都是孔子弟子中的傑出代表,是賢者七十二人中的成員。故云「達者得升堂」。此外,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游小於孔子四十五歲,子夏小於孔子四十四歲。那麼,孔子在陳、蔡受困時,子游不過十六歲,子夏不過十七歲,都不算曾成人。當時,曾子也只有十五歲。作此詩時,杜甫窮困潦倒,國破家恨,返鄉無望,卻以遠大的志向激勵宗武。期望他不要被暫時的困境所迷惑,不應人窮志短,而應當以曾子、子游、子夏等先哲為榜樣,磨練自己的意志和品格,以詩書文章來流傳後世。由於杜甫用曾參、子游、子夏跟宗武相比較,他們的年齡相仿,均為未成年時,具有更多的可比性,也具有更強的模仿性,蘊含更為深廣的內容。
全詩從宗武學習的自覺性,到他學習的具體內容,時間的分配,熟練程度的把握,再到人生目標的確定,學習榜樣的樹立等,均明確具體,富有針對性,體現教子詩的特色。整首詩用了經學、歷史、文學多類典故,但全詩讀來,明白曉暢,並不晦澀難懂。《詩林廣記》評曰:「如少陵此詩,未嘗不用事,而渾然不覺其用事,可謂精妙者也。」確為的評。這首詩從「道德」、「文章」兩個角度切入,強調應當重視詩歌的學習,更要以聖賢為榜樣,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品德。
杜甫的教子詩把以聖賢為榜樣的人生理想,同通俗易懂的詩歌形式結合起來,確實是教子詩中的典範之作。後世詩人學習其教子詩的為數不少。如韓愈的《示兒》詩,敘寫了詩人自己來到京師白手起家,艱苦奮鬥三十年,終於蓋起了自己的房子,雖說房子並不豪華,但也是房前屋後綠樹成蔭,菜蔬可取。進而告誡兒女如何待人接物等,激勵兒輩積極進取。又如愛國主義詩人陸遊,他的《示兒》詩,以遺囑的形式來達到教育兒輩的目的,要求兒輩們時刻不忘抗金,統一中原。詩云:「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示兒詩有不同的時代內容,陸遊的這首絕筆詩,從教育兒輩的角度看,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均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而成為傳世名篇。
總之,韓愈的《示兒》詩、陸遊的《示兒》詩,詩歌主題雖不盡相同,但用詩歌的形式來教育兒輩卻是共同的,當受杜甫《又示宗武》等詩的啟發而作。韓詩、陸詩各自傳達出詩人最想告訴兒輩的話語,來達到教育他們目的。杜甫的教子詩,在他困頓的人生際遇中,還能提出通過「飽經術」的途徑,實現「得升堂」的目標。他主張以聖賢為榜樣,以詩書傳後代,達到這種高度的不僅僅是杜詩,更主要是老杜的人生境界。
※可玩性低的區塊鏈遊戲存在的意義
※爸爸,其實你哭了也還是很酷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