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選址的智慧
世界文化遺產地莫高窟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境內——敦煌,是一塊沙漠中的綠洲。從魏晉南北朝前秦建元二年開始,到明朝嘉峪關封關結束,人們在這裡持續開鑿了一千多年,經歷十個朝代,現存七百三十五個洞窟,大部分是家窟家廟,相比於雲岡龍門石窟,這裡是一個民間自發行為,但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皇家石窟,而且更具多元和包容。不論是改朝換代,外族入侵帶來的戰亂饑荒,還是乾旱風沙,都沒有阻止敦煌人民的宗教熱情,歷經千年,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莫高窟112窟反彈琵琶樂舞圖)
(河西走廊是一條狹長的通道,大致為藍色線條,南邊是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北邊是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沿途是一個又一個雪水滋養的綠洲,可以做物資補給。絲綢之路的商人如果不走這條道,北面是沙漠,南面青海省是高原,都難以通過)
(敦煌市是一片扇形綠洲,南邊是雪山,從肅北蒙族古自治縣向北有一條河,就是敦煌的母親河——黨河。黨河向西有一個拐彎,那裡是黨河水庫,繞過那片黃色的八百平方公里鳴沙山,滋養著敦煌兒女。敦煌古代叫沙洲,東面那塊綠洲叫瓜州,玄奘大師沒有來過敦煌,在瓜州停留了一段時間收了一個毛髮濃密的胡人弟子,叫施盤陀,在吳承恩寫成西遊記之前三百年,玄奘取經圖就已經畫在了榆林窟的牆上。)
(榆林窟3窟玄奘取經圖,西夏)
(對於一個年降水量只有四十毫米的地方,這是綠洲生命唯一的水源--黨河水庫。)
莫高窟的偉大在於創造,更在於倖存。
對於一個留存了千年的遺迹,選址必然是最具智慧最重要的一環。
(莫高窟在敦煌市東南方向,S217的盡頭就是莫高窟,就是圖中沙漠東邊那條線的盡頭。從市區出發,公路距離為25千米。但從地圖上明顯可以看出這條路是繞遠了,走了一個直角,古人是從市區出發,沿著鳴沙山腳下,向東南方向來到莫高窟,直線距離大約為十五公里。)
(發現一個小秘密,敦煌市西邊的沙漠里有一個很大的太陽能發電廠,規模是世界級的。)
(莫高窟的西邊是鳴沙山,一大片沙漠,八百平方公里,東邊是三危山,南北全長六十公里。)
如果遊客參觀莫高窟,總會聽到這樣的故事,一千六百五十二年前,有一位叫樂僔的高僧雲遊至此,忽然看到三危山上金光顯現,狀如千佛,遂決定在這裡開窟修行,這便是莫高窟第一個洞窟,後來又有一位高僧叫法良,開鑿了第二個洞窟,人們模仿高僧的行為,開始大規模開鑿,慢慢的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莫高窟南區,外牆上半部分凹凸不平是原始的崖體,沉積沙礫岩,下半部分有稜有角是1963年的一個加固工程。)
但這個故事有幾個地方需要注意,莫高窟第一個洞窟應該是用來坐禪修行的禪窟,就是那種長寬一丈,方丈之地,沒有壁畫和佛的小窟,建於公元三六六年,主人樂僔身份無法確定,我這裡的意思是他到底是一個中國人還是一個外國人?第二個應該也是禪窟,法良高僧從東而來。那麼關於莫高窟起源這麼重要的事情為什麼要用應該呢?
(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僔,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險,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於僔師窟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復有剌史建平公、東陽王等,各修一大窟。而後合州黎庶,造作相仍,實神秀之幽岩,靈奇之凈域也。)
首先,第一二個洞窟我們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沒有物證,第二,記載這件事的文本是一塊公元六百九十八年刻的碑,就是上面這塊,底下是記載莫高窟起源的原文,這幾乎是一個孤證。一件事情過了三百三十二年被人們記了下來,而且就這麼一個證據,孤證不立,所以說當時樂僔是看見了佛光,還是他根據觀察和思考得出這是一個修行的好地方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確實選了一個好地方。這些疑惑並不重要,東方文化本來就具有神秘色彩,太直白就失去了味道。
(或許是緣分,在今天早晨我看到了陽光從雲中透過撒向地面,手機沒有拍出效果,現場的感覺非常震撼神秘。如果你了解佛教,一定知道阿育王曾經一手遮天,陽光從指縫中撒向地面的故事,和這個感覺一模一樣。)
樂僔看到佛光是一個很棒的故事,也讓莫高窟更具傳奇色彩。
(莫高窟的東西兩面是山,中間是一條河。)
(石窟開鑿在鳴沙山的斷崖上,坐西朝東,南北走向。)
(正中央廣場那裡就是莫高窟第一大佛所在地,大佛的外面就是莫高窟的標誌,九層樓。)
好了,背景知識太多,該交代的基本上都寫出來了,開始說結論性的東西,這是我讀書加個人的理解,您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歡迎留言。
莫高窟選址主要有兩個核心:
第一是有山有水。
(莫高窟在兩座山的中間,是一個山谷,天然的避風港灣,中間又有一條河,叫宕泉河,也是雪山融水,冬天會封凍,但破冰依然可以取水。有山擋風,有河可以提供水源,人就可以活下來,這是必要充分條件。遊客夏天來是看不到水的,上游有一個壩。)
第二是距離人口密集區不遠不近。
莫高窟距離敦煌城不遠也不近,如果太近,打擾了僧人的修行,而且也容易在戰爭中毀掉,比如說三武一宗的滅佛。如果太遠,比如說五十公里遠,洞窟開鑿代價太過高昂,工匠僧人信徒的物資補給很不方便,也不利於人們前來禮拜。古人如果從鳴沙山腳下過來,十五公里剛好可以當日往返。縱觀全國,墓葬石窟大多選擇在這個距離,比如: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餘年的營造。)
(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
這三個地方都是有山有水,而且離城市十五公里左右。
條件不完美的話就無法長期興盛,而且規模會小很多,比如敦煌周邊的石窟。
西千佛洞在黨河流域,有山有水,但距離敦煌城三十五公里,現存十九個,五個廟就更遠了。
榆林窟也是大的石窟群,這裡水量更足,懸崖更闊,但距離瓜州縣城七十公里遠,現存四十三個洞窟。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已經盡量簡化,再複雜就成考古報告了,歡迎大家評論,批評指正。
TAG:雄獅英語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