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裡「農民」是富有的代名詞,安徒生故鄉農業為什麼能這麼牛?

這裡「農民」是富有的代名詞,安徒生故鄉農業為什麼能這麼牛?

首發:7月2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黃泳、田棟棟、付一鳴

丹麥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優渥的自然條件,離不開獨特的合作文化,更離不開政府的推動、監管和扶持——近年來,丹麥政府在可持續利用、增加原料來源、提高競爭力、發展糧食生產、促進出口等多個領域制定了數十項行動計劃;對於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還對農產品生產實施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在全方位的監控下,農場主違法的成本相當高

丹麥的一位農場主在自家養豬場的產房裡懷抱一隻剛出生的小豬。(新華社資料照片)

因誕生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丹麥被譽為「童話王國」。其實,丹麥的另一張名片——「農業王國」,同樣享譽世界。

隨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的高速公路上飛馳,一片片平整的農田映入眼帘。和煦的陽光下,拖拉機等農具在黝黑的田野里轟鳴,豬牛等牲畜在鮮綠的草地上徜徉,此情此景與大多數歐洲國家路旁只有樹木的單調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丹麥,農業是一條貫穿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大鏈條。在這個鏈條上,農場主、合作社、科研人員和政府各司其職,靠著獨特的合作文化、一絲不苟的精神以及對農業的重視和熱情,不斷將丹麥農業做大做強,鑄造「小國大農業」的典範。

這是丹麥農場主養豬場里的農業機械。

農民是富有的代名詞

在丹麥,全職農場主家庭平均年收入約為47萬丹麥克朗,高於城市服務業高級職員的平均年收入

丹麥地處北溫帶,降雨充沛,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全國耕地面積約為27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1%,但僅佔世界耕地面積的0.18%;全國人口520多萬,但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才18.6萬,農業人口僅佔全球農業人口總數的萬分之一。一個丹麥農產品年產量可以養活3個丹麥,農產品出口占丹麥出口的四分之一。

由於農業人口基數小,丹麥農場面積一般較大,平均可達70公頃,其中20%的農場面積超過100公頃。在這裡,「農民」是富有的代名詞

丹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職農場主家庭平均年收入約為47萬丹麥克朗,高於城市服務業高級職員的平均年收入。農場僱工的月收入高於城裡服務員的收入。僅從農業人口的收入看,丹麥城鄉之間已經沒有差別。

尼爾斯·延森是南日德蘭郡倫德斯科夫市的農場主。20年前,他對農場進行了有機化改造,開始養殖有機豬。延森目前擁有5個農場,面積約為600公頃,雇著12個工人照看1個有機豬場、3個傳統豬場和一個穀物農場。

4個豬場每年出欄3萬多頭豬,僅有機豬場的年收入就達250多萬丹麥克朗。當記者說他是個百萬富翁時,延森笑而不語。他說雖然收益可觀,但投入時間和勞動強度都比上班族高。

蘭迪·文菲爾德在丹麥第一大島西蘭島的奧特魯普經營著一個面積27公頃的農場。6年前,她貸了400萬丹麥克朗買下這座農場,並進行有機化改造。

和延森相比,蘭迪是「小規模經營」:她農場里養著1600多頭豬,偌大的農場僅靠她和一個兼職的農科大學生操持,女兒偶爾會幫把手。作為主要勞動力,她每周要工作70個小時。雖然辛苦,但她早已還清貸款,手頭還有餘錢,一家人住在寬敞明亮的二層小樓里,出行也十分方便。

空閑時,她會去哥本哈根聽音樂會,雖然票是城裡朋友送的,但她說自己的收入要比送票的朋友高。

雖然收益可觀,但由於門檻高、勞動強度大等原因,青年人對農業的熱情還是不如父輩那麼高,丹麥農業人口數量近年來也在不斷下降。政府、合作社以及行業協會也遇到如何吸引年輕人「回歸農業」的問題。

這是丹麥農場的母豬和剛出生的小豬。

產業鏈講究精細分工

丹麥養豬產業鏈分為育種、仔豬養殖、成豬養殖和生豬屠宰四部分。農民可根據自身興趣、硬體條件以及技術特長選擇合適的經營活動

農業在丹麥有悠久的傳統,但自上個世紀初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的全球化蓬勃發展,丹麥農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穩步提高。

以養豬業為例。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和波蘭廉價麵粉的衝擊下,丹麥農場紛紛轉向以養豬為主,並逐漸把養豬業變成了農業的支柱產業。丹麥生產的豬肉90%用於出口,幾乎占農產品出口的一半。中國已經成為丹麥肉類產品的第三大出口國,僅次於德國和英國。

同樣,丹麥的養貂業在世界也獨佔鰲頭,每年生產上千萬張優質貂皮,和豬肉、奶製品一起並成為丹麥的三大出口商品。

即使在一個行業,工作也越來越專業化。丹麥養豬產業鏈就分為育種、仔豬養殖、成豬養殖和生豬屠宰四個部分。產業鏈間分工明細,使得農民可根據自身興趣、硬體條件以及技術特長選擇合適的經營活動。

19世紀80年代,為解決英國市場反饋的丹麥豬過肥問題,種豬繁育計劃「丹育」應運而生。「丹育」是由私營豬場以合作組織的形式進行的聯合種豬遺傳改良計劃,由哥本哈根的丹麥養豬研究中心組織實施。公開資料顯示,養豬研究中心選出了世界上最優秀的種豬,連德國、波蘭等歐洲農業大國都紛紛進口丹麥的活豬。

在養殖方面,丹麥養豬場分為有機和傳統兩種。規模較大的豬場一般建有仔豬和成豬養殖場。以延森的有機農場為例,母豬產仔後會與小豬仔一起在有機農場散養,吃的是專業有機飼料公司生產的飼料。小豬仔長到一定重量後(一般為三個月),會轉至成豬飼養場里養至出欄。

鑒於這種模式前期硬體建設成本較大,有的小農場主則專門飼養豬仔,養至一定重量後賣給其他只做成豬養殖的農場主。

蘭迪就是採取的這種模式。但這樣做也有風險:前不久,與蘭迪合作多年的成豬養殖場因自身原因決定不再買她的豬仔,她今年不得不把小豬仔獨自養大,這意味著更高的養殖成本和更大的勞動強度。

屠宰和銷售的工作則由專業公司負責。丹麥最大生豬屠宰和豬肉生產企業「丹麥皇冠」幾乎壟斷了生豬屠宰和銷售。

「丹麥皇冠」下屬若干個子公司,經營不同的業務。如Friland公司專門負責有機豬的購銷。據公司行政總監亨里克·比爾曼介紹,Friland每年會與豬農簽訂收購合同。農場主負責養,Friland負責市場調研、風險評估和產業規劃等。待到豬出欄時,Friland會統一收購。

獨特的合作社文化

生產期間,社員可以從合作社專屬公司優惠獲得良種、農業機械及技術指導等。收穫後,合作社專屬公司負責收購產品並集中加工銷售

丹麥農業推廣機構「食品國家」的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信任與合作是丹麥農業發展的要素。

丹麥農場90%以上都加入了一個或多個合作社,而合作社最活躍的形式就是建立專屬的專業公司。例如,「丹麥皇冠」就是養豬農民合作社所擁有的公司。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組合,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農場經營融入整個產業鏈,實現大規模分工和分業生產,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

生產期間,社員可以從合作社專屬公司優惠獲得良種、農業機械及技術指導等。收穫後,合作社專屬公司負責收購產品並集中加工銷售。

與一般股份制企業不同,合作社所屬公司採用社員代表大會制度,由全體社員(股東)「一人一票」選舉產生社員代表,再由社員代表選舉產生董事會成員。公司發展的重大事項由社員代表大會集體討論決定,董事會擬聘的專職管理人員也需要由代表大會審定。

以Friland為例。這個以發展有機豬養殖為目標而成立的公司,目前在全國擁有800名左右的股東。Friland董事會有10名成員,包括6名股東代表。比爾曼要與社員及其代表保持定期溝通。如果延森等股東對合作社的工作不滿意,他們可以直接找社員代表反映,也可以打電話或面對面與比爾曼溝通。

除幫助社員以較優惠的條件獲得農資外,Friland還設有專門諮詢機構為他們提供生產指導和技術支持。公司與丹麥動物福利協會共同出資(雙方各占股50%)成立研發部門,制訂出一套嚴格的有機生產規則,並指導農場主如何正確搭建有機豬場、如何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投放合適的飼料、如何科學管理成豬豬舍等。

在銷售方面,Friland會定期向養豬農場主發送市場價格,幫助養豬農場主了解行情變動,並指導他們對生產規模進行調整。

公司還設有行情監控部門,研究價格走向。比爾曼坦言,公司只是按照數量而不是固定價格來收購生豬,所以一旦農場主出現經營虧損,公司也無力為其提供補償和資金支持。但遇到這種情況,公司管理層在年度股東大會上日子肯定不好過。

除了合作社,產業鏈其他環節間的合作也不容小覷。事實上,研究人員、公司、公共機構及大學間的合作是丹麥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這種獨特的合作文化為農業創新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從技術熟練的農場主到大學裡的酶學家都能把他們的創意提出來。

來自政府的「推、扶、監」

在全方位的監控下,農場主違法的成本相當高。一旦被查出問題,輕者產品質量被降級,重者吊銷生產者執照,且終身被列入「失信」黑名單

丹麥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優渥的自然條件,離不開獨特的合作文化,更離不開政府的推動、監管和扶持。

首先是「推」。近年來,丹麥政府在可持續利用、增加原料來源、提高競爭力、發展糧食生產、促進出口等多個領域制訂了數十項行動計劃。這些措施著眼於創新農業環境監管利用方式,因地制宜地推動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擴大農產品出口,幫助農場主應對農產品價格低迷困境,有力地提升了丹麥農業的競爭力。

此外,政府還投巨資於農業科技及新產品開發。據統計,丹麥全國90%以上的農業研究經費源於政府投入;政府還補貼農業教育,農民只需花很少的錢就可以接受專業教育;此外,政府還為地方性農業諮詢機構提供補貼和業務指導、人員培訓等服務。

其次是「扶」。在充分保證農業合作社發展民辦民管屬性的基礎上,丹麥政府對於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但這些幫扶並非「一竿子到底」,而是要在充分調動農民發展農業合作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基礎上,給予農業合作社的發展以幫扶,其落腳點在於增強合作社發展的民辦民管屬性。

最後是「監」。丹麥政府對農產品生產實施「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以養豬業為例,農場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定期檢查,以及若干次隨機抽查。

據延森介紹,每年政府監管部門都會派人來檢查他的農場,有時他們會提前打電話,有時則是突擊檢查。每次檢查時,延森都要立即拿出獸醫的診斷記錄,要有抗生素使用次數的明確記錄(丹麥規定小豬仔和養殖中的成豬在成長期只能使用一次,超過則需移至傳統養殖場),且這些記錄必須是數年連續的,不能間斷。

丹麥對養豬和屠宰的監管主要由環境食品部下屬的丹麥獸醫食品局具體負責。食品局在全國設有多個中心,介入整個產業鏈。每個農場主都會在專門的系統中登記,養殖和屠宰過程可追溯,最終加工出來的香腸和鮮肉也可識別來源,確保一旦出現問題能快速追查。

在全方位的監控下,農場主違法的成本相當高。一旦被查出問題,輕者產品質量被降級,重者吊銷生產者執照,而且終身被列入「失信」黑名單,損失巨大。

有機農業成為國家名片

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是丹麥綠色轉型戰略的一部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著整個有機農業鏈條

丹麥農業與食品理事會(農理會)有句著名的廣告詞:「一切以有機為核心,真正丹麥好食品」,一語道破有機農業在丹麥農業中的地位。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丹麥有機耕地面積達24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9%;全國有3700多家農場獲得有機生產認證,占農場總數的9.2%。早在2015年,丹麥人均有機食品消費就達到200歐元,有機食品零售份額佔全國食品市場的8%,佔比居全球第一。

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是丹麥綠色轉型戰略的一部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著整個有機農業鏈條。從農作物秸稈和牲畜糞便的循環利用,到禁止使用化學農藥和人工化肥,再到降低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等,綠色與有機一路同行。

作為一種農業生產體系,有機農業的宗旨是在最大可能地保護環境的同時,確保農業系統能以最自然的方式運行。有機農場主尊重自然生命周期,在實施動物高福利的基礎上,向消費者提供原汁原味、新鮮美味的食品。

長期以來,丹麥在有機農業和食品生產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982年,丹麥超市賣出了第一根有機胡蘿蔔;1987年,丹麥正式立法管理有機食品生產;1989年,首個有機食品國家認證標誌在丹麥誕生。

丹麥食品農業漁業部的調查顯示,約90%的丹麥受訪者表示十分信任國家的有機認證。此外,過去幾年內有機食品出口有顯著增長,其中2014年的出口額約為2.2億歐元,出口產品主要是乳製品、肉類、蔬菜、雞蛋和飼料等。丹麥的有機農產品已逐漸成為一張「國家名片」,在國內和國際享有較高認可度。

有機農業是丹麥政府農業政策的優先方向。據農理會貿易與市場關係部首席諮詢師皮特·海勒介紹,為推動有機農業發展,丹麥政府自1987年起就出台多項行動方案。政府規定,傳統農場若轉為有機農場,在兩年轉換期內每年可獲政府補貼275歐元/公頃,之後每年每公頃115歐元,同時享受免費有機認證和州級檢查。

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推動,截至2017年,丹麥國內11%的牛奶是有機產品,30%的蛋類是有機生產,27%的蔬菜是有機生長,有機豬肉和雞肉雖僅佔1%和0.8%,但總量增長迅速。以有機豬肉為例,2016年有機豬肉零售量同比增長25%,未來幾年內預計將再增長15%~20%。

為進一步推動有機農業發展,丹麥政府制定了《2020年有機行動計劃》。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丹麥有機食品在公共食品消費領域的比重要達到60%;幼兒園、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的食堂要變成「有機食堂」。為確保這些食堂的食物來源是有機食品,丹麥政府大力鼓勵和支持有機食品供應商及生產商生產、研發更多有機食品。

在海勒看來,這項計劃既重「推」更重「扶」。在通過巨額補貼推動傳統農業向有機農業轉化的同時,該計劃還支持食堂等企業對員工的培訓,並重金扶持與有機農業相關的科研活動,最終實現有機種植面積和銷售額雙翻番的目標。

綠色理念為有機農業保駕護航

1971年,丹麥成立了世界首個環境部;在減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減少碳排放等領域,丹麥農業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丹麥人對綠色發展情有獨鍾。在哥本哈根大街上,隨處可見人們騎自行車上下班,特斯拉電動車也明顯比歐洲其他城市多。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丹麥消費者就開始嘗試環境友好型消費;1971年,丹麥成立了世界首個環境部;20世紀90年代,丹麥農業實現了「以最少的污染生產出更多產品」的目標。在減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減少碳排放等領域,丹麥農業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長期以來,丹麥農業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農場主們以最可持續的方式收割莊稼,運輸產品時則使用裝有顆粒過濾器的重型貨車,甚至超市也研究出新方法降低乳製品冷卻時的能耗。

與所有歐盟成員一樣,丹麥農業部門也遵守全面的環境立法。但丹麥制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標比歐盟更嚴格,氨排放量全歐盟最低;在其他一些指標上,如動物福利、抗生素的使用和肥料的淋失等,丹麥標準比歐盟還嚴。

以養豬業為例。在長期發展中,丹麥一直努力減少養豬業對環境的污染。豬糞中的氮和磷等元素是主要污染源,監管部門不僅嚴格禁止在豬飼料中使用催生劑、荷爾蒙等生長激素,還要求企業利用科技成果,增強生豬對飼料中氮和磷的消化吸收能力,大幅減少生豬糞便排放的氮和磷等污染物。

20年前,延森花了兩年時間將自己的一個農場改成有機農場。改造完成後,他先是在有機農場上為母豬和豬仔搭建「一窩一戶」的豬舍還要在豬舍旁的草地上為母豬和小豬留出泥浴空間,因為在天熱時鑽入土裡並在泥水中打滾降溫是豬的天性。

待小豬斷奶後,就要被移至專門的成豬豬欄。延森要在豬欄里留出戶外空間,確保豬能在戶外跑動,同時還要為每頭豬提供足夠的空間和稻草。豬飼料必須至少為95%的有機飼料,要包含有益於助消化的粗飼料。

此外,豬糞便和豬舍廢棄物也不能亂丟。延森的豬場建有儲存和發酵豬糞的化糞池。經過發酵處理後,這些廢料作為天然有機肥施入農田,既發展了有機農業,又保護了環境。

這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產業鏈其他環節也有體現。比如生豬屠宰。中國駐丹麥使館經商參處二秘雷小寶告訴記者,當地屠宰場也非常重視綠色發展,對屠宰過程中的「廢物」物盡其用。

據她介紹,豬血可以用做醫學研究,可以用做鋪路材料,還可以製造動物飼料。為防止豬腸道中的糞便污染環境,屠宰場會將其全部就近運到供暖中心;另外,一部分豬心臟會直接運到美國用做人體器官移植等醫學研究。

綠色農業助丹麥消減城鄉差距

丹麥農民成功解決了採暖污染、垃圾回收以及糞便處理等農村環保「老大難」問題,生活與城裡人別無二致

丹麥是全球城鄉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在提高農民收入方面,綠色農業顯然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機農產品的銷售價格普遍高於傳統農產品,例如,丹麥有機豬肉的價格比傳統豬肉貴一倍,從事綠色農業的農民增收明顯。

綠色理念不僅改變了農業生產,也使農民的生活質量有極大的提高。整潔、有序、環保,是丹麥農戶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憑藉強烈的環保意識和綠色技術,丹麥農民成功解決了採暖污染、垃圾回收以及糞便處理等農村環保「老大難」問題,生活與城裡人別無二致。

在蘭迪家裡,記者了解到她過去採暖主要依靠燃燒煤油,熱水生產則靠電熱水器。在政府的倡導和鼓勵下,她家安裝了節能高效的秸稈煤爐。

秸稈煤是通過機械壓縮等手段將廢棄的植物、生物質壓製成高密度燃料塊。壓制後的秸稈煤可替代傳統煤,用作鍋爐供暖燃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明顯減少。所以即便四周全是農田,蘭迪家也見不到亂丟亂放的秸稈。

此外,自家消化不了的秸稈還可以提供給大型電廠做燃料。丹麥政府多年來一直堅持積極推進研發各種與農村有關的可再生能源技術。20世紀90年代,丹麥政府提出大力開發利用秸稈等生物質作為熱力、電力的生產能源,並在首都哥本哈根以南的阿維多建成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秸稈發電的電廠。該發電廠被譽為全球效率最高、最環保的熱電聯供電廠之一。

此外,從2003年起,丹麥DONG能源公司(為丹麥最大能源公司,現已更名)開始致力於研究秸稈制乙醇技術,進一步提高秸稈的利用率。

除用於能源生產,秸稈還被用於動物飼料、床上用品等的生產。公開資料顯示,近幾年丹麥秸稈利用率超過60%,為可持續發展、縮減城鄉差距做出重要貢獻。

蘭迪家後院整齊地擺著三個大垃圾箱,分門別類地存放塑料、紙張、廚餘等垃圾。蘭迪告訴記者,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人上門來收。蘭迪家廚房、廁所等設施也和城市居民家中的毫無差別,抽水馬桶、洗手池等樣樣俱全。

唯一不同的是,馬桶以及廚房的廢水不是通過下水道管網排走,而是埋於後院的儲存罐。罐子有兩個出口,開在地表的出口由井蓋封閉;罐體另一側有小出口與管子連接。罐中的廢水順著管子自動流進農田,固體則沉積於內。每年會有專人在固定時間上門清理罐子,集中統一處理廢棄物。

蘭迪說,大多數丹麥人,即便是農民,保護環境的意識比較強,正是基於這種良好的民意基礎,丹麥農村才能和城市一樣順利地開展環保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量身定製、裝修現代、服務溫馨……新的租房「打開方式」,了解一下?
「100%本息擔保」「銀行存管資金」……起底那些「坑人」的理財平台廣告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