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變身「回租貸」:全都是「套路」
眼下,「校園貸」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部分網路借貸平台「換馬甲」,將小額現金貸款業務偽裝成「回租貸」,名為租賃,實為借貸,通過讀取通訊錄等方式控制和威脅借款人。
記者探訪得知,目前,這一新型借款方式瞄準在校大學生,甚至讓部分學生陷入「套路貸」的圈套。近日,教育部發文提醒廣大學子,提高對不良「校園貸」業務及其變種形式的甄別和抵制能力,保護好個人信息和隱私。
校園貸「變臉」為回租貸,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金融監管、公安等部門的重拳出擊,有效遏制了「校園貸」的蔓延勢頭,不法網路借貸不敢明目張胆地亂來了;二是,某些網路借貸平台不會輕易放棄已經嘗到的甜頭,他們以另類「套路」,迴避監管視線,未放棄在校大學生這塊蛋糕。
應當看到,「回租貸」退去馬甲以後,仍然是不折不扣的「校園貸」——「回租貸」面對的對象,仍然是在校大學生,而非其他群體;而「回租貸」的盈利模式,是對在校大學生實施的資金增值性流轉,雖然資金數量不大,盈利空間卻不小。「回租貸」的這些因素,與「校園貸」的模式完全相同。
更重要的是,「回租貸」同樣具有校園貸的危害。根據以往的總結,校園貸具有高利貸性質,會滋生借款學生的惡習,放貸人會要求學生提供相關個人隱私信息或抵押物信息,催討還款時會使用不正當甚至是違法的手段。
而「回租貸」同樣要求大學生改換ID(「身份證」英文單詞縮寫)賬號和密碼、讀取通訊錄,掌控大學生的隱私信息。逾期之後,貸款公司有的去學校抓人,有的按照通話記錄騷擾大學生的家人、朋友,有的上大學生家堵門威脅,催討貸款的方式超出了大學生借款時的想像。
大學生還不了錢以後,放貸公司要求大學生不斷續期、更換其他平台借款填「窟窿」,短短3個月的惡性循環中,2000元借款就能「滾」到1萬元。這不是合法金融平台乾的事兒。
除了「回租貸」盈利是以「租賃費」「手續費」「服務費」等名義收取費用,不是以確定利率獲利以外,其他方面與校園貸無差。
因而,即便穿上「回租貸」馬甲,但仍是鑽法律空子的「校園禍害」。「回租貸」不僅侵犯大學生的權利,也會壞了整個網貸行業的規矩與未來。對此,不僅要教育和提醒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消費心態,避免主動泄露個人信息和隱私,依法保護好自己,更需要監管方增強監管嗅覺的敏感度,識別其真面目,拆穿其把戲,精準打擊「回租貸」,斷了風貸平台不規範運作的念想。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