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民營醫院,何以淪為漁利患者、行騙斂財的溫床
醫托,從來都是一個讓人深惡痛絕的群體。而如果醫院與醫托勾結,甚至醫托就來自醫院,會是怎樣的操作?
據媒體報道,貴州遵義市歐亞醫院招募大量社會人員,對不特定人員進行添加聊天,誘導無辜群眾前往醫院就診,並在就診過程中通過虛構病情、誇大病情、過度治療等方式騙取群眾錢財。目前公安機關已介入,並通報稱:一個組織嚴密、利益鏈條清晰,以民營醫院、下屬「醫托」部門共同實施詐騙的犯罪團伙浮出水面。
仔細研究該醫院使用的詐騙手段,不能不讓人讚歎他們心思的縝密。比如,要求招聘來的所謂諮詢師一律用漂亮的女護士圖片作頭像;要經營微信朋友圈,定期發布和醫院工作、生活相關的圖文;不管諮詢者提出什麼問題,諮詢師都要認定為病情嚴重,會導致不良後果。有患者前來就診時,諮詢師要穿護士制服到門口迎接。這些手段不僅詳盡周密,而且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點。
該醫院為何不能將「聰明才智」發揮到正途?恐怕有兩個原因。一是實施詐騙的利潤豐厚,極具誘惑力。據報道,該醫院招聘的諮詢師,既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也不具備醫療知識,可謂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他們的保底月薪只有1800元,工資主要靠與「業績」掛鉤的提成。另一方面,被忽悠來的患者在就診時,面臨的則是動輒上千乃至過萬的醫藥費。如此以小博大、一本萬利的經營模式,自然比合法、正當的醫療工作更有利可圖。
二來,實施詐騙的成本低廉。其實,該醫院實施詐騙的歷史可謂「悠久」,其中僅有兩次因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被起訴。最早可查的一起,發生在2013年。要問一句,在長達5年的時間裡,有多少無辜的受害者深陷其中,花光血汗錢卻換來病情的加重,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後果?而在這數年之中,該醫院又非法攫取了多少財富?
而遵義歐亞醫院的「民營」身份,也再一次顯得刺眼起來。近年來,一些民營醫院把經營醫療事業當作斂財工具,魚肉病患的事件屢屢發生。可弔詭的是,這些在網路世界中人人喊打的對象,卻在現實社會中活得格外瀟洒、滋潤。究其原因,管理上的缺失、法律法規上的不完善,都為這些醫療行業中的毒瘤提供了滋長的土壤。
不可否認,現有法律對「醫療欺詐」的定義尚不夠清晰,難以支撐相關執法。拿歐亞醫院來說,雖然所謂諮詢師的服務屬於信口開河,但若沒有導致嚴重的醫療事故,就不會在法律層面上遭受嚴懲。加強管理,也不能滿足於醫院的自查自糾,而需要方方面面的參與。比如,既然歐亞醫院早已劣跡斑斑,為何還能在招聘網站上輕易發布信息?還能肆無忌憚地利用微信公眾號招搖撞騙?
當然,民營醫院的身份並非「原罪」,國家在政策層面更是積極鼓勵、扶持民營醫院。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就提出,要落實社會辦醫各項稅收優惠,將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範圍,在職稱評定、課題招標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待遇。
有了政策扶持,一些民營醫院卻不知珍惜,在辦醫和賺錢之間選錯了價值導向。民營醫院要靠經營收入來維持基本運營,醫生的收入也直接與其所開處方掛鉤,這就可能導致醫院為營利而鼓勵醫生多「開源」,在利益的刺激下濫用檢查和藥物,甚至像歐亞醫院一般,淪為漁利患者、行騙斂財的溫床。
個別民營醫院踐踏職業底線甚至法律紅線,自然不能被允許,但是怎麼管,需要智慧。實際上,對民營醫院的扶持與監管並不矛盾,有關部門應該正視民營醫院在經營中面臨的實際困難,更要引導它們在合理、合法的軌道上運行。或許,醫療制度的改革、民營醫院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經歷陣痛,但這一切,無論如何不該以無辜患者的利益受損為代價。
※三顆「體型」與地球相當的系外行星現身
※「海外遊學」要量力而行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