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生物學家:中國是科學家創建實驗室的最好地方
西班牙生物學家何賽·帕斯托:中國是科學家創建實驗室的最好地方
第一次見到西班牙生物學家何賽·帕斯托,是在他位於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的實驗室里。他穿著紫紅T恤,四十歲左右,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微笑著和我們握手。與大多數西班牙人自帶的外向奔放氣場不同,他給人的感覺是嚴謹內斂,甚至有一絲靦腆。
他的實驗室里充滿著各種瓶瓶罐罐,最惹眼的是一個個培養瓶里數量繁多的果蠅。何賽和他的團隊以果蠅為研究對象,對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及癌症等方向進行基礎性研究,目前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以及「青年千人計劃」獎勵。
來自西班牙東南部阿利坎特城的何賽,在馬德里自治大學獲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後,於2005年赴美國耶魯大學遺傳系許田教授實驗室開始博士後的研究工作,一待就是七年。2012年結束博士後研究後,他選擇來中國的清華大學建立自己的基因和細胞生物實驗室。
「中國是科學家創建自己實驗室的最好地方」
「為了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我考察了包括西班牙在內的很多地方,但西班牙的經濟狀況直接影響到科研氛圍。這時許田教授建議我到中國來,並幫我聯繫上了當時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我專程來中國參加了兩天的面試,面試完全是美國式的,很快我就獲得了邀請,併入選了中國『青年千人計劃』。清華大學也給我提供了非常優厚的條件,使實驗室在啟動之初就能在設備配置、人員支持方面獲得很高起點。」
「我更看重的是這裡的學術氣氛和平台。第一次來中國我就被這裡的研究水平之高震撼了!清華、北大、復旦、中科院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和美國最頂尖的大學媲美。就拿我做的果蠅研究來說,僅清華大學就有五個果蠅實驗室,其中兩個在研究Cas9基因編輯系統等新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全北京一共有三十多個果蠅實驗室,這裡聚集著一流的科學家,而且國際化程度很高。」
「基礎科學的研究,對推動技術進步非常重要,但不能很快運用到臨床,轉化為商業價值。雖然科學家們都知道最重要的發現源自於基礎研究,但在歐美,人們更傾向於投資那些容易轉化到臨床和工業生產的應用科學研究,因為效果立竿見影,這方面中國顯得更有耐心和目光長遠。現在六年過去了,中國這幾年的發展突飛猛進,目前從科研投入、軟硬體配備等方面來看,可能比歐美更好,例如我們實驗室就擁有世界上最頂尖的顯微鏡。所以我一直都認為,中國是創建自己實驗室的最好地方。」
「在中國,我能全身心沉浸於我熱愛的科研事業」
來中國後,我非常忙碌並收穫著成功。我的願望其實很簡單,就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把它做好。而在中國,我能全身心地沉浸在我熱愛的基因和細胞生物研究中。
在不懂中文的情況下,我一年半內創建了自己的實驗室,並發表了第一篇重要論文,在接下來的這幾年裡,我們實驗室獨立發表了5篇論文,還和他人聯合發表了5篇,效率屬於很高的。「我認為我們實驗室在膠原蛋白細胞生物方面和細胞間基質中的其它蛋白質的研究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所有這些成績都和這裡的國際化、高效率和各方面給予我的支持離不開。
首先,中國政府和清華大學為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和關心。例如,我非常順利地申請到了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證,這就省去了每年更新簽證的各種手續。在申請每個研究項目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準備和翻譯很多文件,這裡的行政助理給予了我很多幫助,他們英語嫻熟,深諳各種程序,我非常感激他們。
我得到了很多關心和幫助,特別讓我意外的是,四年前我女兒在北京出生那天,我剛從醫院回到辦公室發現竟然有兩個清華大學工會的工作人員在等我,她們是專門來祝賀我喜獲千金的,讓我感到非常溫暖!
雖然存在著語言和文化差異,但我並不覺得孤單。清華大學非常國際化,這裡經常舉辦各種國際研討會,我們能和來自哈佛、斯坦福、杜克等大學機構的同行一起討論問題。
「我對中國科研事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中國的科研起步相對較晚,但在短短几年內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讓很多人擔心這種發展是否可持續。我認為中國政府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把科學發展作為國家優先發展目標,以科學技術研究為基礎來推動經濟發展,這個方向是非常明確的,會給予持續的支持,我對這裡未來的科研事業充滿信心。中國政府對科研人才非常重視,成批的海外高端人才,其中大多數是在國外留學的華人陸續回到大陸,曾經建議我來中國發展的許田教授也在最近全職回到中國,加入了新建立的西湖大學。人才的到來使得科研水平大幅提升。我環顧四周,發現有這麼多牛人,就覺得我必須更加努力地工作!
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還有這個國家民眾普遍對知識和科學的認可和推崇。例如,我在清華校園裡,經常看到年輕父母帶著幼小的孩子專程來這裡參觀,殷切地期望孩子長大後能到這樣的中國一流大學裡來學習深造。再例如,我實驗室的中國學生們,他們非常優秀,也很勤奮,對研究工作的熱情高漲,有意思的是他們會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非常熱烈地分享和討論關於著名科學家的新聞,而在西班牙,年輕人更多地只會對影視明星有這樣的熱情。
當然因為起步晚,中國科研的很多方面還在摸索階段,需要隨著時間的轉移,結構更合理,機制更有效。例如不要給研究人員太多壓力,特別是不要以論文多寡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要以長遠眼光審視基礎科學研究的貢獻。
在我看來,中國現在科研水平,無論在設備、論文產出、學生的質量方面,都不比世界一流大學差,中國的年輕人沒必要一定要去國外做博士後。(記者高蓓)
※重溫劉慈欣三體的思想實驗
※新四化戰略再結「果」,上汽集團人工智慧實驗室成立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