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別人都追求完美,曾國藩卻更看重殘缺的美

別人都追求完美,曾國藩卻更看重殘缺的美

小珏說歷史——《曾國藩及湘軍》系列八十七 請勿轉載

在中國的歷史中,大多數人都會追求完美,所謂花好月圓,是普通老百姓最為純真和美好的願景。這也確實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人生動力,曾經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理想而做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其中不乏有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然而,在晚清時候,被後人稱為「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曾國藩,卻並不看重完美。在他看來,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很難有完美,而普通人就更不用說了。在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上,去追逐完美的人或者事,有時卻會讓自己的心態崩潰。

曾國藩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這麼想的。他從青年時代起,就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在道德修養上近乎於一名自律的清教徒。他每天反躬自省,針對自己的缺點,大膽披露在日記之中,甚至為一點小事就痛罵自己豬狗不如。這就是他希望能一點一點的剔除自己的缺點,向著完美的目標邁出一大步。

隨著年紀的增大,曾國藩又信奉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消災避禍的真諦,他曾經給自己的弟弟們寫信說:

余意以收嗇而生機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於此,曾屢次以此七字教誡春霆,不知與弟道及否?

所謂「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來自於宋代蔡襄《十三日吉祥探花》中的點睛之筆,全詩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千年之前的宋朝詩人已經領悟到,花開全盛之後,就是凋謝,月滿之後也就是虧缺。所以在詩人看來,世人所說的花好月圓,並非是最理想的狀況,而花未全開月未圓時,才是一種最佳狀態。

這種思想,和曾國藩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所以早年間,曾國藩就將自己的書舍定名為求闕齋。這就是取「求闕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也。」大凡成功人士,總希望十全十美,而曾國藩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寧願在其它方面有所遺憾,也要讓自己看重的方面得償所願。

比如,曾國藩對於官位也很看重,但他更看重的是家族的禍福。相對於全家族的興衰忍辱,當多大的官,擁有多大的權力,對他而言分量要輕得多了。

在他打下太平天國,擔任兩江總督,實際上掌握四省大權和數十萬湘軍的時候,他也想到了四個字:功高震主。就是這四個字,曾經讓多少功臣灰飛煙滅,也是因為這四個字,又造成了戰亂剛平,禍事再起。

所以,曾國藩在其全盛之時,與李鴻章商量良久,最後定下裁撤湘軍的的方案,將淮軍推上歷史舞台。不僅如此,在曾國荃立下大功而遭人非議的時候,他又果斷讓弟弟放棄權力,回家修整。雖然這種自剪羽翼的方法很窩囊,但上上下下都認為他沒有威脅,自然也能讓其終老,沒有爆發出不愉快的慘劇。

至於後世有人認為,他當時應該振臂一呼,取清廷而代之之類的想法,不說對不對,該不該,這畢竟是屬於他的人生。他希望做忠臣孝子,並不想造反,這又與他人何干?如果失敗,連累整個家族被滅,那為他搖旗吶喊的人會為此買單嗎。

參考資料:《曾國藩傳》、《曾國藩家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孝庄太后下嫁多爾袞,證據不足,可能是由另一段歷史演化而來
他巴結奸臣上位,卻有一項愛好,讓他成為青史留名的英雄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