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辨知住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辨知住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21):

辨 知 住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一、二、二、辨知住

一、二、二、一、辨

一、二、二、一、一、正知

又於善品先未趣入,心興加行如理作意俱行妙慧,說名正知。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第四攝九為二中。文分為三,初結前起後,次解正知而住,後當知此中下正明攝九為二。然此中雲如是名為正知而住先後次第者,謂將起後結前之辭,亦可屬前次第門中為結句也。

又於善品先未趣入乃至如是名為正念而住者,此中意明未成辨名正知。成辨以去名正知而住。攝九為二中,行在二法攝前法門。能攝之法,非前行住,謂住行事名行,非住行名行,住處名住,非前雲住,故得攝法也,無妨。」

「又於善品先未趣入」,這位修行人修習止觀的善品,還沒有開始用功修行的時後,沒有入於善品的時候。「心興加行」,在心裏面先動心了,有這樣的意願:「我要去修止觀」。這樣的「如理作意俱行妙慧,說名正知」,先發心修行這就是個如理作意,是合乎道理的一個分別心,在這一念心裏面「俱行」就是同時地,同時地活動的一個微妙的智慧,「說明正知」,這個正知原來就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在開始修行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先要準備這個智慧的,這是叫做「正知」。

一、二、二、一、二、住

即此正知,行時住時,一切成辦無所減少。如是名為正知而住。

這是解釋「住」字。「即此正知」,由於這樣如理作意微妙智慧的正知,在用功的時候,不管是「行」的時候,「住」的時候。「一切成辦」,一切時都有智慧的力量,成就內心的清凈。「無所減少」,沒有一個地方缺少智慧的,「如是名為正知而住」。

一、二、二、二、配

一、二、二、二、一、行時

當知此中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缽,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由是名為於村邑等,如法行時正知而住。

說明「行時」正知而住的相狀。出去聚落或者從聚落回來,無意睹見的色相,或是有意瞻視的色相等,手足支節有屈有伸,必須去的場合,應該搭的是大衣、七衣、五衣,或是去應供受食,需要持缽、或者飲水,若吞噉、若品嘗食物時,都能有與正法相應的智慧,正知而安住,由此名為於村邑等如法行時正知而住。

一、二、二、二、二、住時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習悎寤、若語若默、若解勞睡、正知而住,由是名為於其住處,如法住時正知而住。

說明「住時」正知而住的相狀。在居住的地方,「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習悎寤、若語若默、若解勞睡、正知而住」,一切時,也是正知而住的。「由是名為於其住處,如法住時正知而住」,也是這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末那識的作用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辨次第。行等(3)語默(1)第一義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