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翼展科技CTO邊海鋒:AI只是工具,須綜合考慮做診斷

翼展科技CTO邊海鋒:AI只是工具,須綜合考慮做診斷

題圖:翼展科技CTO 邊海鋒

「既然愛了就不後悔,再多的苦我也願意背」——用一首老歌的經典歌詞,形容邊海鋒對影像行業的執著再恰切不過。今年6月底,身為翼展科技CTO的邊海鋒,在由北極光創投舉辦的「E-Health發展與投資機會」大會上,闡述平台企業如何看AI技術在產業中落地時透露,「我2002年涉足影像行業,堅持至今」。16年紮根影像行業,他對醫療+人工智慧(AI)積累了深刻感悟。

邊海鋒總結了現今火爆的「醫學影像+AI」在實際落地方面,尚存在幾大難點:高質量數據難以獲取;跨學科複合型人才稀缺;機器學習需結合實際醫療場景進行持續優化;產品不能接受假陰性,只能接受適當假陽性;單一影像分析,並不能支持臨床科室的最終診斷;CFDA/FDA對產品上市前後的嚴格監控;產品上市後,醫院付費能力和付費意願有難度。

儘管開闢道路初期困難重重,但方向正確,剩下的只需要持之以恆去奮力完成。邊海鋒詳述「醫學影像+AI」領域存在的機遇與挑戰,對如何發現市場痛點並有效解決有獨到見解。

1、存在巨大市場痛點,醫療AI前景廣闊

先了解一些來自埃森哲(Accenture,全球最大的管理諮詢、信息技術和業務流程外包的跨國公司)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的數據,關於老齡化、慢性病這些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再過10、20年,患者和醫護人員人數的缺口也會越來越大。從另個角度看,數據存儲和演算法成本卻會越來越低。經過20多年醫療信息化發展,醫療數據存儲積累豐富,這令大家都看到了新機會。

報告顯示,到2026年,AI將為美國醫療節省150億美金成本。我相信,隨著中國老齡化、經濟發展以及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等變化,AI對中國的影響也會很大。回到影像這個話題來看,Global Market insight報告顯示,AI在醫學中的第一大應用在製藥行業,第二大是在醫學影像。2024年,也即6年後,將創造25億美金市場。可見,AI在醫學方面的雷聲確實非常大,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我們看一下真正的醫療影像數據,關於這個數據,我試圖找到它的來源,沒有找到。不過所有媒體報道都引用過這些數據——兩個數字:一個是30%,一個是4.1%。意思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和健康關注,會增加30%的影像檢查,另外,放射醫生的增長數是4.1%。另外一方面,從單項檢查所產生的影像數目來看,幾百張甚至是幾千張圖像的檢查不斷遞增,醫生的工作量無疑增加了更多。從這個趨勢看,現在放射科醫生能保持現有的診斷質量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這將成為非常大的行業痛點。

再講一下醫聯體,醫聯體是醫改當中新的事物,希望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但是,如何確保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是很大的命題,這在影像領域是容易實現的,影像醫生遠程就可以根據基層醫院提供的病患影像進行診斷,並判斷病患是否需要轉診,在提高診斷質量和效率方面,人工智慧可發揮很大作用。

我還想強調的是,關於今年6月19日出台的政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在第三方醫學影像服務市場中,2016年底,中國政府就開始對第三方影像的牌照放開。但大家知道,中國的政策當中,剛開始放開和實施的東西,要看有沒有用,接著才會把核心資產投入其中,在中國醫療的核心資產還是公立醫院。

6月19日出台的政策把公立醫院放出來了,明確了對於第三方醫療機構的進一步認可,包括檢驗、病理、影像、消毒等,這些明文規定可以跟公立醫院合作。另外,還有對於第三方醫療機構的放開,對於審批程序,進一步簡化審批過程。站在第三方影像的服務角度來看,放射工作對於醫生而言非常重要,在現有的工作崗位,如何多點執業,以前的多點執業註冊比較複雜,現在都進一步的簡化了。這些都說明,國家在向整個社會和市場表明,願意開放,願意同社會資本一起來推進第三方醫療服務市場在這個事情上。

2、人工智慧對醫療只是工具 ,不能當產品

講到現在,雷聲進一步加大,是不是雨點會變小?我們看看這個行業里對於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情況。從FDA角度來講,它還是遵循著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的思路,主要分兩塊:一是檢測,二是診斷。

診斷方面,FDA不僅在AI的浪潮當中先行一步,其實在大數據的時代,FDA早已經做了很多不同的事情。新一屆的FDA推崇數據創新,所以它在大數據和AI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其中一個是「數字健康創新計劃」。

大家可以在網站上看到,以前我們在產品完成之後,才能夠去FDA註冊,現在不一樣,只要符合規定,就可以申請提前做申請,FDA會審核你公司的質量體系,看你的質量體系是不是符合FDA的要求,看你的流程是不是符合質量規範,看你的產品風險在哪裡,產品一旦完成,就可以拿到FDA認證。大家可以看到FDA今年關於影像AI產品的審批,包括VIZ.AI、IDX-DR、Imagen OsteoDetect ,都是檢測異常,屬輔助診斷,不屬於代替人做診斷。個人認為,FDA在審批關於AI產品可以做診斷方面是相當謹慎的。

大家可以看到FDA今年關於影像AI產品的審批,包括VIZ.AI、IDX-DR、Imagen OsteoDetect,都是檢測異常,輔助診斷,不屬於代替人做診斷。

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家企業產品獲得CFDA(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批上市資格。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新版的《醫療機械分類目錄》今年8月1號正式開始實施,也就是說,到現在為止,我們還在遵循著舊版本的《醫療機械分類目錄》,舊版沒有包含人工智慧輔助手段的產品目錄。CFDA審批的過程從申報、建庫、專家標記、標準、測試檢驗,再提交到CFDA。從我的經驗來講,CFDA會看FDA怎麼走才會決定如何往前走。

我個人認為,我們不能把AI當產品來用,應該作為工具來用,要在你的應用場景當中,不斷迭代、優化你的產品。其次,產品不能接受假陰性,如果這個人真的有病,你不能把它判斷為沒病,但是,可以適當地說是假陽性,這是醫療行業里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這是否意味著,落地就沒有希望了呢?我們還是有不同的觀點。在影像當中,有單一影像就可以做量化的診斷報告。還有另外一些在往底層走、基層走,可以進行病的異常篩查,切記異常篩查和診斷是兩個概念。

我們跟清華大學合作過一個產品,關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大家都知道,腦中風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中國有1300萬腦中風的病人,每年新增200萬,死亡的有170萬左右,無論是致殘還是致死率都在中國排第一,國家建議40歲以上的人每年都要做一次篩查。過去十幾年,我們一直在做研究,如何能做到早篩查、早防治?現在的金標準是用MR進行頸動脈篩查,這個產品能夠根據單一影像就出量化報告,從而判斷斑塊是否易損,量化數據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於頸動脈的管壁結構,另外一方面就是對於頸動脈管壁上斑塊的成分。

以前的痛點在哪裡?以前寫報告要做大量的交互工作,把管壁結構邊界、斑塊組織邊界確定,出一個報告所花時間恨不得要一個小時以上,藉助人工智慧後,目前可以在5分鐘左右,做完出一個量化的報告。

還有另外一個產品,它是對於冠心病量化的報告,從本質上同頸部動脈報告是一樣的,也是對於斑塊和血管管壁分析,這也是定量、定性的分析,可以快速得出來結果。

還有一份市場上很常見的肺結節的篩查報告,它根據指南出了一個量化的分析報告,基本上可以做到勾出結節在哪裡、多大、結節是哪種類型,屬於實性結節還是部分實性結節。同時你可以看到容積倍增時間,也就是可以結合上一次的檢查結節來看疾病發展史。看結節這個案例,同剛才兩個報告完全不一樣,剛才的報告是對於腦中風和冠心病出診斷的報告,這個只是結節篩查報告,相當於我給你數據,不下結論,具體是什麼診斷結論還需要結合臨床。

常見疾病的異常篩查,產品能夠在圖像上標註說明有異常,但是不告訴具體是什麼病導致的異常,也就是只告知異常,但是不下診斷結論。這中產品在什麼樣的場景下可以很好的應用,我認為是在篩查和體檢。

這是我們跟PETUUM【注,一家位於美國匹茲堡(Pittsburgh)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合作的產品,這已經是再往前走一步了,深度學習除了在圖像識別方面有優勢,其優勢還體現在NLP(自然語言處理)。根據圖像和對應的報告做訓練,在輸入一個圖像後,可以自動生成報告,這個產品在體現可以用,在一般的放射科也可以用,如果這個產品做的更好的話,可以在更多場景下用。

3、搭建第三方影像中心連鎖 ,打造人工智慧開放平台

翼展科技是2009年成立的公司,到現在已有9年歷史。第三方影像服務在美國主要做兩塊業務,第一是遠程診斷,第二是第三方影像中心,翼展這兩塊業務都做,同時大力發展依託於遠程診斷平台的人工智慧開發平台。

翼展的遠程診斷 「寧夏模式」指的是,以寧夏第一人民醫院為中心,覆蓋周圍的醫院,同時做了很好的分級轉診。這個模式利用翼展的雲影像平台和醫生集團,把寧夏周邊上百家的醫院接起來,既能夠做到把設備利用起來,同時能夠做到分級診療,當醫生來不及處理的時候,翼展的醫生集團可以介入到這裡面去做。2006年對中國來講,第三方影像牌照放開是一個新事物,到目前為止,翼展科技拿到了18個牌照。

可以想像一下,翼展是一個第三方影像中心的連鎖機構,除了能夠做常規的影像檢查、影像報告之外,我們還跟人工智慧進行落地結合。大家知道在中國沒有放射門診的概念,在美國有放射門診的。那麼,在中國我們怎麼做放射門診?

就是我剛才說的,單一影像量化可以出診斷報告的病種,我們都希望在我們的影像中心,用放射門診來診斷,當你發現某一種病,能夠藉助工具的力量、人工智慧的手段,到翼展第三方影像中心就可以把這個診斷做完,沒必要去大醫院了。其次,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篩查工作,病患來到這裡,可以檢查出是否出現異常,如果正常就沒有什麼事,如果有異常,我們可以把病患轉診到上級醫院做進一步診斷和治療。

我再次強調一下,對於人工智慧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我們不要把它僅僅當作產品,要把它當成一個工具,產品在影像中心和醫療機構落地,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進行迭代和優化,同時可以和運營、質量、風險管理等結合起來綜合考慮。比如,推出人工智慧產品以後,你可能會節省運營成本,但是相應的風險是否會增加,這需要綜合考慮。所以,我一直在不同的場合講,關於人工智慧,我們應該強調它的工具屬性,它是整個公司或者說機構在運營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需要和其它要素結合在一起考慮。

來源 / 品途創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陸奇不再擔任愛奇藝董事;小米6月25日啟動在港招股
泰坦雲創始人許青:旅遊住宿業變化激烈,深耕供應鏈布局有大量成長空間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