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上的規律

世界上的規律

今天給自己的任務是,不要寫超過2000字!

最近有3個日常時刻,在那一瞬間感受到「規律」的存在,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道理,只是屬於自己的領悟時刻。

第一個時刻:以人名命名的定律

牛頓定律,畢達哥拉斯三角形,孟德爾定律,年少時只當是個課本里天然存在的名詞,記住就好,沒有意識到定律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看《基因傳》,作者文筆和邏輯了得,在感性上生動形象地傳遞了科學先驅需要付出的努力,理性上通過層層推理,又展示了他們面臨著怎樣的難題。

選取孟德爾長年累月埋頭種豌豆,以獲得遺傳實驗數據的篇章來感受一二。

「整個實驗按照上述模式進行了8年。當輕風吹開窗戶外面的遮陽棚時,整個房間彷彿化身為一台巨大的顯微鏡。孟德爾的筆記本上滿是各種表格與潦草的記錄,其中包含著成千上萬次雜交的數據。他的手指也因長時間剝豆莢而開始感到麻木。

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寫道:「一個微不足道的想法,就足以佔據某個人的一生。」確實,一眼看去孟德爾的人生充滿了繁雜瑣碎的念頭。他整天周而復始地沉浸在播種、授粉、開花、採摘、剝殼與計數的工作里。儘管整個過程極度枯燥乏味,但是孟德爾卻深信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18世紀興起的科學革命遍及歐洲大地,這場變革最深刻的意義在於,人類意識到自然法則具有同一性與普適性。眾所周知,牛頓根據蘋果從樹上墜落的事實發現了萬有引力,而其本質與控制天體環繞軌道運行的驅動力毫無二致。

如果遺傳規律也存在某種通用的自然法則,那麼我們就可以從豌豆生長發育的過程來了解人類繁衍生息的奧秘。或許孟德爾進行豌豆研究的場地十分有限,但是狹小的面積並不能干擾他投身科學的雄心壯志。

1857年至1864年之間,孟德爾曾經剝開過不計其數的豆莢,他執著地將每種雜合體的雜交結果數據製成表格(「黃色種子,綠色子葉,白色花瓣」),並且最終發現所有結果都驚人的一致。就在修道院花園中這一小塊空場上,孟德爾獲得了數量眾多且可供分析使用的數據,其中包括2.8萬株植物、4萬朵鮮花以及近40萬顆種子。孟德爾隨後寫道:「進行這種超大強度的體力勞動確實需要一些勇氣。」然而「勇氣」一詞已經不能概括孟德爾的品質,他在工作中展現出的慈愛更令其超凡脫俗。平時很少有人會用「慈愛」這個詞來形容科學或者科學家。慈愛(tenderness)、照料(tending)以及張力(tension)這三個詞具有相同的詞根,其中「照料」指農民或園丁打理農作物的行為,「張力」可以形容豌豆藤蔓向陽光伸展或者緊緊纏繞在喬木上的樣子。「

科學研究是一種比拼耐力的「運動」。為了獲得某項具有指導意義的結果,可能需要進行成百上千次失敗的實驗,其實這就是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鬥爭。

翻開人類歷史的教科書,每一條定理背後都是一場自然與人類曠日持久的鬥爭,至少是我作為一個普通人無法想像的鬥爭。他們成年累月埋頭的努力,得到的是真理,真理以發現者的名字冠名,真是人世間至高無上的殊榮。

第二個時刻:無處不在的正態分布

前陣子準備一個考試,看到教材里的一段話:「在金融市場上,以股票為例,有效市場假說認為,如果股市具有弱式有效性,那麼股票價格的變化服從隨機漫步,隨機漫步意味著股價的波動服從正態分布。「

看到這裡有點累了,正想換換腦子,便往床上一躺打開微信讀書接著看《基因傳》,結果看到下面這段話:

「在寫到遺傳學研究時,一名叫凱特勒的科學家使用統計學的方法對人類數據進行分析,他寫到——「人類的出生、成長與死亡都遵循某種迄今尚未被闡明的法則。」凱特勒列表統計了5738名士兵胸廓的寬度和高度,結果證實他們的胸廓大小呈正態分布,其形狀看起來既光滑順暢又具有連續性。實際上,無論凱特勒的研究對象如何變換,他總是會注意到這裡有某種共同的模式在反覆出現:人類的特徵甚至是行為均呈鐘形曲線分布。「

這就好比剛剛和正態分布說了再見,出門轉個彎又和它本人撞個滿懷。數學是萬物運轉的基礎,是人類之光,平時不輕易感受得到它的存在,它卻無所不在。意識到規律的存在是一個層次,意識到了之後又該如何利用其中的奧妙,又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層次了。

第三個時刻:藝術也要符合自然規律嗎?

曾經以為,相比較科學家的推導自然真理的嚴謹性,創造力對於藝術家來說更為重要,而這項創造力更多來自於人類自身的力量,和自然的關係沒有那麼大,比如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各項藝術形式,創作者的天賦才華是最重要的主角。

在看講述建築師故事的小說《源泉》時,對於建築這一人文藝術形式有了新的理解。

主人公建築師洛克,是一個獨立思考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師,在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為主流的那個年代的美國,堅守著自己的理念和風格。

他設計的建築是這樣的:「那幢樸素的粗石房子位於臨河的花園裡,有寬大的窗戶和許多階梯。房子像河床一樣寬敞,與花園一樣開闊。人們必須仔細留意,順著路線才能找到與花園連接的台階。階梯的起伏非常平緩,通向每堵牆壁的路以及真實的牆體都處理得非常自然;似乎是樹木川流不息地進入房子並從中穿過;彷彿房子並不是陽光的障礙,而是一個收集陽光的碗,把它聚成比戶外的光線更為明亮的光輝。」

他唾棄滿大街跟風的古希臘羅馬門柱,反對為了裝飾而裝飾,他心中堅定的原因是——建築,比人的生命還要長,建築取材於自然,反映自然,不能違背自然。

地球上的人類沒有被給予任何東西。他所需要的一切都必須生產出來。創造力,是人類依託自然去改變的最本質的能力。科學家的創造力在於用各種實驗梳理的手段,去發現已有規則。 藝術家的創造力體現在,將原本這些屬於自然的元素加以編排,組合和發酵,形成了音樂、詩歌、建築、語言文學……

而衡量藝術的標準是——我們唯有在對歷史規律的關注中,才能達到真實。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使藝術深深地植根於自己的生活現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下很多人都在談元認知、基礎思維、第一性原理,人們對規律的探索其實從未停止,查理·芒格的思維模型《窮查理寶典》,瑞·達里歐的《原則》,還有367年前出版的《利維坦》……

藉助1651年出版的這本書中的一頁內容,致敬所有真理和規律路上求索的人們。

還是寫超了2000字……訂一個小目標,不一下子把事情想得那麼大,更新倒也能容易許多。北京正在下雨,今晚可以睡個涼爽覺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在此處 的精彩文章:

TAG:生活在此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