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濤的這句名言,很多人都理解反了!

石濤的這句名言,很多人都理解反了!

石濤(1642—約1718年),書畫界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明末清初「四大畫僧」之一,與八大山人、髡殘、弘仁等齊名。他擅繪山水、蘭竹、花草及人物。其筆情縱恣凝鍊,獨具創新,對揚州畫派和近、現代中國畫的影響極大。

石濤自畫像《種松圖》

傅雷曾說:「石濤為六百年來天才最高之畫家,技術方面之廣,造詣之深,為吾國藝術史上有數人物。」張大千、齊白石、黃賓虹、傅抱石、吳冠中等一大批藝術大家都對石濤推崇備至。尤其是張大千,他是有名的「石濤迷」,一生臨摹石濤作品無數,被稱為「第二個石濤」。

除了繪畫之外,石濤還是一位極其出色的藝術理論家。他著有《畫語錄》,針對畫壇時弊提出諸多精闢見解。在他的畫論中,最被津津樂道的有「一畫論」「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等。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局部

「筆墨當隨時代」,十分宏大,對古今的書畫藝術有很大的影響,在當今的藝術界十分流行。

乍一看,「筆墨當隨時代」就是「與時俱進」一說的藝術版本,鼓吹藝術發展要追隨時代的進步,鼓勵開拓創新,乃至標新立異——這也是存在於當今藝術界的一股思潮。很多人在石濤這句名言的加持之下,大步流星向前走。

石濤《東坡詩意圖》

不過,他們誤解了石濤:或望文生義,不識古人真意;或斷章取義,令古人淪為己意的註腳。倘若找來原文一讀,會發現石濤實在是比竇娥還冤——他恰恰是主張「筆墨不應當隨時代」的!

石濤《寒山隱居圖》

公元1703年的一個夏日,石濤居揚州時,提了一段畫跋。此時他已62歲,故跋文內容可看做他晚年的筆墨觀:

「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澹,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初唐盛唐之句,雄渾壯麗。下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麗而漸漸薄矣。到元則如阮籍、王粲矣。倪黃輩如口誦陶潛之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復佳矣。」

這段話近百字,但今人只取開頭六字而已。

石濤《訪友圖》

與「與時俱進」觀不同,石濤倒像是持「歷史退步論」的。在這段文字中,他論「上古」到「中古」再到「下古」,詩風愈下,畫品愈下。

石濤《秋木紅樹圖》

他又說:元代的畫家好比文學上的阮籍、王粲。(元代的)倪(瓚)、黃(公望)如果像誦陶淵明的詩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那樣,可就不再好了!

後半段很繚繞。有人認為石濤看不起倪瓚、黃公望:他們的創作水平正像陶詩所說的,如美女屢屢沐浴,像把白開水反覆煎煮一樣,毫無新意與意趣了。其實不然,石濤在此引用的陶詩並非重點。他的意思是:畫之元人,可比擬詩之阮、王,如果倪、黃降低到陶潛的程度(也就是低阮、王一等),可就不再好了!(陶淵明:我只是生得晚,招誰惹誰了?)

石濤《竹菊圖》

其實,石濤是很推崇倪、黃等人的。他曾寫道:「余向時觀大痴(黃公望)為雲林(倪瓚)所作《江山勝覽》卷子,一丘一壑,無不從顧虎頭、陸探微、張僧繇(皆漢魏六朝時人)中來發明此道,運筆遒舉,點畫新奇,此是前人立法不凡處。」可見,石濤所欣賞的,正是黃公望的追摹古人!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至於「筆墨當隨時代」,一般認為,「當」字乃是「倘」或「常」字之訛,或者作「面對」解,總之肯定不是「應當」的意思。所以,筆墨隨時代,是現象;筆墨不隨時代,是目標。詩人畫師豈能不立定腳跟、不從俗轉呢?

石濤《坐看雲起圖》

不向後世輕薄的風氣讓步,而是要向古人學習——這才是石濤真實的主張。這難道不是對「筆墨當隨時代」的流俗理解最有力的反對嗎?

石濤大概是有感於當時畫壇浮誇無根的風氣,「不忍聖教衰」,故有此番言論。「筆墨當隨時代」,這句容易被誤解的話,也許是石濤故意開的一個玩笑,可用來檢驗後人讀書用功、學藝專心的程度。

石濤《詩書畫三絕》冊

真正向古人學習並不容易。古人畫畫,我們也畫畫;古人寫詩,我們也寫詩。區別在哪裡?石濤告訴我們:首先是不受時代風氣所轉。譬如:學習國學,要超越心靈雞湯,才能明晰地洞見聖學本源;學習國術,要拋棄花拳繡腿,才能真誠地打開自己的身體……今之學者,可不慎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漢衚衕國學書院 的精彩文章:

張大千:這明明是道士畫的,你們偏要說是和尚!
被唐太宗評為「小鳥依人」的男人,書法寫得一級棒

TAG:秦漢衚衕國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