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中國平安小康指數:88.0

2018中國平安小康指數:88.0

自然災害風險是當代國際社會、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這些年來,我國很多城市針對日益嚴峻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形勢,建立了一整套應急管理體系。今年,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成立,中國的應急管理工作將走向常態化。

|來源:《小康》?中國小康網

|記者:劉彥華

攝影 / 素素

安全,永遠都是一個老生常談卻又不得不談的話題,沒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談。當下,人們的安全感受如何?人們在關注哪些安全問題?又在擔憂哪些安全問題?2018年6月,《小康》雜誌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2018中國平安小康指數」進行了調查。

十大平安城市:京、滬、杭位列三甲

《小康》雜誌自創刊以來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國的平安狀況以及公眾的平安感受。2005年,「中國平安小康指數」首次發布,得分只有66.0分。今年是「中國平安小康指數」發布的第14個年頭,調查結果顯示,經對調查結果和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18年度中國平安小康指數為88.0分,比上一年度提高5.7分,比2005年度提高了22分。

「中國平安小康指數」分別從社會治安、衛生安全、生產安全、經濟安全、心理安全等五個方面進行衡量。在本年度中,得分最高的依然是社會治安指數,為92.7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2.7分;其次是生產安全指數,得分為91.8分,比上一年度提高3.7分;再次是心理安全指數,得分為88.6分,比上一年度提高6.4分。本年度,經濟安全和衛生安全指數同時突破80分大關,得分分別為85.5分和81.9分,比上一年度分別提高7.8分和7.9分。其中衛生安全指數更是創下了自「中國平安小康指數」發布以來的最高漲幅。

中國的平安狀況一直在持續改善,這一點在官方數據中已有所驗證。應急管理部近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全國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9.0%和7.4%,其中,較大事故分別下降10.3%和7.4%。重特大事故6起、死亡53人,同比減少8起、132人,分別下降57.1%和71.4%。全國大部分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形勢穩定。1-5月份,金屬非金屬礦山、化工、煙花爆竹、道路運輸、鐵路運輸、農業機械等行業領域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雙下降」,鐵路運輸、農業機械未發生較大以上事故。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關係著千家萬戶平安、經濟社會發展,是平安建設的晴雨表。調查顯示,53.7%的受訪者表示所在城市社會治安「比較安全」,23.1%的受訪者認為「很安全」,二者合計76.8%,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1.4個百分點。另外,與上一年度相比,41.2%的受訪者認為所在城市治安狀況「有些好轉」,11.4%的受訪者認為「有很大好轉」,37.8%的受訪者認為「和以前一樣」,感覺「比以前差很多」和「比以前稍差些」的受訪者分別為5.6%和4.0%。

攝影 / meisupic

在社會治安狀況持續改善的同時,國人的心理安全滿意度也有了明顯的提高,面對「總的來說您對自己心理安全感受如何評價」一題時,55.0%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有安全感」,17.6%的受訪者直言「非常有安全感」,二者合計佔比超七成。

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切實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勞動者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到切實保障的基礎上,這既是安全發展理念,也是城市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2018年1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提出了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總體要求,明確了加強源頭治理、健全防控機制、提升監管效能、強化保障能力、加強統籌推動等方法措施,為城市安全發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現階段,在公眾眼中哪個城市更安全呢?在「2018中國平安小康指數」調查中,《小康》請受訪者從中國所有的直轄市及省會城市中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安全的城市,結果選擇北京的人最多,其次是選擇上海的人,杭州列第三位,排在第四至十位的依次是:天津、廣州、濟南、貴陽、南京、成都、合肥。

在本年度「國人眼中最安全的十大城市」排行榜中,合肥算得上是一個「新面孔」。合肥的平安背後離不開一張網的支持——「天網工程」,從6年前開始,合肥天網建設從無到有,從重點路段、重點區域到基本全覆蓋,為合肥這座城市打造了一張「平安網」。現在,這座城市已實現了動態化布警、精確化設防。

交通安全引人憂

延續慣例,「2018中國平安小康指數」再次請受訪者從社會治安、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職業安全、網路安全等近20個選項中評選出了「最受公眾關注的十大安全問題」和「最讓公眾擔憂的十大安全問題」。

結果顯示,在「最受公眾關注的十大安全問題」榜單中,排在首位的是食品安全,其次是社會治安,再次是交通安全,位列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是:網路安全、醫療安全、校園安全、國家安全、公共衛生安全、信息安全和生產安全。食品安全和社會治安一直都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與去年相比,兩者在該榜單中的位次並無變化。

那麼,最讓公眾擔憂的安全問題又是什麼呢?調查顯示,排在「最讓公眾擔憂的十大安全問題」排行榜首位的依然是食品安全,排在第二位的是交通安全,第三位是醫療安全,第四至第十位分別是社會治安、校園安全、信息安全、網路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產安全和隱私安全。

縱覽兩大榜單,變動較大的為交通安全,在「最受公眾關注的十大安全問題」排行榜中,交通安全由去年的第8名一躍升至了第3名,而在「最讓公眾擔憂的十大安全問題」排行榜中,則是由去年的第7名一躍升至了第2名。

「您認為目前您所在城市最缺乏安全感的場所是哪裡?」這道題的調查結果顯示,馬路上位列第一。

車禍猛於虎。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交通運輸部發布的《道路交通運輸安全發展報告(2017)》顯示,全世界每年124萬人死於道路交通,2000萬至5000萬因交通事故受傷或致殘。我國近年來道路交通事故降幅雖然明顯,但依然高發。2016年,我國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造成6309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1億元,道路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數高居世界第二位。遏制道路交通事故高發、降低交通事故傷害仍然任重道遠。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可能與機動車的數量增加有關,包括一些『馬路殺手』。」 如何破解交通安全問題?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海波在接受《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解決交通安全問題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加強立法規制,對酒後駕車等一些違法行為,加大法律規制的力度,不能放鬆;二是加強風險溝通,提升行為自律。「對於規則的遵守,這是一個長期的議題,與整體的環境和氛圍有關。」

另外,由於道路安全、交通效率、路網規劃等多種因素影響,很多地方政府在解決這個問題上傾向於出台各種政策措施,以車輛和道路管理為目標,從末端進行問題治理,例如限號限售、提高停車費、徵收城市擁堵費等。但這些措施,從效果上看,似乎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城市布局基本已經定型,新的城市規劃很難從根本上發揮作用;二是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增大,城市外圍的交通也會對城市內部交通產生擠壓,引起更嚴重的擁堵和安全事故的發生。

因此,融合了信息技術、通信技術、感測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的智慧交通被寄予厚望,高德地圖對外發布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交通城市指數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以智慧城市為代表的「互聯網交通」項目在國內快速鋪開,尤其在一線及二線省會城市發展迅猛,從而帶動了二、三線城市的全面快速發展,預計未來幾年「互聯網交通」的落地發展速度和規模都將會呈爆髮式增長。

應急管理 要整合更要協同

不久前,受颱風「艾雲尼」的影響,廣州連續長時間普降暴雨,多地出現積水、內澇,甚至還出現了人們疑似觸電不幸身亡的事情。

自然災害風險是當代國際社會、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這些年來,我國很多城市針對日益嚴峻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形勢,建立了一整套應急管理體系。

中國的應急管理建設從2003年「非典」之後起步,這麼多年來,從國務院到縣級市政府建立了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辦公室,作為應急管理的協調機構,突發事件應對制度逐步完善。

「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張海波分析認為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重事後應急,輕事前預防,導致應急管理的效應下降;二是應急預案雖多,但水平不高,上下一般粗,應急演練也多流於形式;三是專業化水平低,無論是政府的應急指揮和決策,還是應急救援隊伍的表現,多數還是基於經驗,科學化和專業化程度不足。

2018年是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一個特殊年份,在這一年的4月16日,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成立。在張海波看來,應急管理部的成立主要有三個意義:一是加強在國家層面的應急管理工作的統籌,尤其是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二是有利於推動應急管理工作從事後轉向事前,建立覆蓋全流程的應急管理工作機制;三是有利於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專業化。「在總體上,一個積極的影響就是,政府對應急管理工作將會更加重視,應急管理工作走向常態化,有利於提升安全水平。」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偉同樣深有同感。他告訴《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組建應急管理部,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應急管理體制的一個重大變化。在他看來,應急管理部整合了原本分散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國務院辦公廳、公安部(消防)、民政部等13個主要部委的應急管理相關職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全災種的全流程和全方位管理,有利於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它重啟了我國的應急體系,是一次制度的重新洗牌。今後,應急部、衛健委、公安部會成為中國應急的『三駕馬車』。」

不過,整合不等於協調,張海波強調稱,「從整合到協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分析認為,在全世界範圍內,中美的應急管理在體制和機制上既有相似,也有反差,可以互相參照。「如果參照美國FEMA和DHS的經驗和教訓來看,至少應該注意三個問題:一是管理隊伍的穩定和專業化,在這方面,美國有深刻的教訓,國土安全部成立之後,FEMA原有的專業人才大量流失,這是導致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應急管理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內部整合,FEMA的內部整合花了十餘年的時間,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目標,往往很難同時兼顧到多個目標。三是外部整合,尤其是與其他部門和地方政府合作,推動事前預防,需要有很多的激勵機制的設計,FEMA在這方面一直也在探索。」

張海波表示,從總體上來看,中國應急管理部的成立已經借鑒了FEMA的很多經驗,比如,應急管理部主要負責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的應急管理,目標相對有限,注意力集中。在他看來,當下要儘快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促進應急辦、消防、安監和減災救災等部門話語體系和知識基礎的融合,形成共識。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

《小康》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小康網 的精彩文章:

多元世界:政經「中轉樞紐」新加坡

TAG:中國小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