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萬曆皇帝發起一場革命,本可扭轉國運,卻給雍正做嫁衣

萬曆皇帝發起一場革命,本可扭轉國運,卻給雍正做嫁衣

原標題:萬曆皇帝發起一場革命,本可扭轉國運,卻給雍正做嫁衣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一:至關重要的「種地問題」


明朝萬曆十四年(1586)年,正是清算了張居正後的萬曆皇帝,越發變懶的年頭。朝中的奏摺,高興了就批幾份,不高興就壓好些天。雖然還沒到後來「怠政」「不上朝」的地步,但日常的公務處理,也是有一搭沒一搭。但就是這年三月,一封內閣首輔申時行的奏摺,卻叫懶洋洋的萬曆皇帝,立刻就來了精神,一口氣讀完後,就是連連點頭。


因為這封奏摺所講的,正是此時的萬曆皇帝,親政後糾結了四年的問題:要不要在北京周邊,開發新型的水稻田。


這麼個「北京郊區種稻子」的問題,怎麼就成了叫萬曆糾結的大問題?放在明朝年間,單以技術難度說,就是非常重大:明朝中後期時,水稻還只是在南方廣為種植,京郊地區更是極其罕見。如果能把江南的水稻,成功大規模移種到北方地區,無疑就是中國農業科學史的一次「農業革命」。

這個「農業革命」設想,其實早在萬曆皇帝還是小孩子,改革家張居正操持國政時,就叫張居正大人頗為動心。可那時候的張居正,正捲袖子推行轟轟烈烈的「考成法」與「一條鞭法」。種水稻的事情,也就從萬曆三年起擱置下來,直到張居正去世,萬曆皇帝親政,這才舊話重提。


而真正籌划了這場「農業革命」創舉的人物,就是此時明代傑出的農業學家:徐貞明。


徐貞明,明代清官徐九思之子,從隆慶五年中進士起,就埋頭於農業研發中。萬曆三年時,正是他在工科給事中任上,率先提出了在京城郊區種植水稻的設想,叫當時的張居正首輔也擊節叫好。遺憾的是,提出這奇特建言的徐貞明,卻也因為不久後,有同僚譏諷張居正,被張居正一怒搞了株連,倒霉陪綁貶了官。


但是貶官後的徐貞明,卻是不屈不撓,無論身在何處,都堅持考察,寫下厚厚的調研筆記。終於總結出了在北京種水稻的十四個好處,包括增加京城存糧,減少漕運成本,充實國防等。而且雖說被張居正「誤傷」了,但張居正的老戰友兵部尚書譚綸,卻對這個奏議大為支持:張居正不種我先種。薊州永平玉田等地,率先開墾了水田,收成很快鬱鬱蔥蔥。


而待到萬曆皇帝親政後,徐貞明的名號,也是更加響亮,包括內閣首輔申時行等重臣,都力挺徐貞明的主張。原因也很直接: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來說,徐貞明的種水稻提議,正可解決明朝眼前的困難。


二:利國利民,緣何遭批


萬曆皇帝親政後,一邊清算了張居正,一邊把張居正生前的好些改革措施,都是一股腦推倒重來。比如之前裁汰冗官的努力,就變成了萬曆皇帝的濫賞濫封,明朝的官員數量直線增長,昔日嚴厲的清丈土地措施,也是蕩然無存。考成法更是盡數被廢。於是沒過幾年,明王朝財政收入銳減,各地流民暴增,京城郊區也常年雲集大量流民,鬧得萬曆皇帝十分頭大。


於是徐貞明提出的「農業革命」主張,也叫萬曆皇帝頗為動心:如果真能在京郊把水田開出來,那就意味著朝廷將增加一大筆收入。先前眼巴巴靠漕運維持京城經濟的窘境,也會大大改善。倘若水稻能夠豐收,國家有了充足的儲備糧,九邊也能夠獲利,國防實力也將大大增強。簡直是一本萬利的大好事!要不試試?


於是萬曆皇帝任命徐貞明為墾田使,開始在京郊周圍進行考察。更多次招來申時行等內閣重臣討論。而在萬曆十四年三月,申時行的奏摺,更叫萬曆皇帝長出一口氣:「可開水田……歲收自倍!」內閣也已經確定,這件前無古人的事情,真心靠譜。


而如果對照下後來明王朝的歷史,倘若明朝真的將這個設想成功推廣,那麼到了晚明天災頻繁的年月里,京城就會有大量儲備糧,農民起義席捲天下的慘狀,賑災安民都不是問題,大明朝手裡有糧心不慌,哪怕是急躁的崇禎帝,也會有充足的底氣應對困難。可以說,這是一樁很可能給明王朝「改命」的「科技革命」。


可是,當信心滿滿的萬曆皇帝,基本下定了開發水田的決心後,朝野上下的反應,卻是瞬間炸了鍋。特別是那些以罵人著稱的言官們,更是紛紛上奏,言辭一個賽一個刻薄難聽。比如監察御史王之棟,就針鋒相對,你徐貞明不是說開發水稻田有十四個好處嗎,我也說說其中十二個壞處,比如「必資剝削」「蹂躪為害」「地方滋擾」等,可比起徐貞明有理有據的考察來,這一類反對聲,簡直就是為罵而罵,沒一個在說理。


如此鬧劇,也正如力挺徐貞明的內閣首輔申時行,私下裡無奈嘆息:中原士夫深為子孫憂,恨入心髓,牢不可破。

明明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怎麼就招恨了呢?其實,這就是個產權問題:被徐貞明看中,可以推廣水田的土地,名義上說是無主荒地,其實都是被京城各位勛貴們,巧立名目非法圈佔的產業。


由於這幫人技術水平有限,這類土地,當時都被勛貴們用來種一些蘆葦等作物,每年獲利也很多。可徐貞明的「農業革命」倘若啟動,那豈不是奪他們的「錢包」?這些人自己不好出面反對,就鼓動相熟的言官出面,沒過幾天,就叫大明朝堂上,吵了個亂七八糟。



一開始的罵聲,萬曆皇帝還不在意,但事情發展下去,卻不一樣了。京郊非法佔用土地的主要人物,竟都是皇宮裡的太監們,照著申時行的嘆息說「中官在左右者,多北人」。一看徐貞明要動他們的產業,當然氣的眼睛噴火,於是一邊言官們口水紛飛怒罵,太監們一邊在深宮裡下猛葯說壞話。終於叫萬曆也徹底動搖了,終於在不久後表了態:近開水田,人情甚稱不便,不宜強行。


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革命,就這樣雷聲大雨點小。多年後明王朝天災頻發,內憂外患的明朝國庫見底,悲慘破產的命運,也就無法扭轉。


如此鬧劇,一直到清朝年間時,還被清代好些學者連連唏噓。比如清末學者李慈銘,就連連稱讚徐貞明的主張為「實萬世策」。擱置這主張的明王朝呢?更是「畿輔千里,永為瘠區,仰食東南,亦將終古」——明朝亡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用這「萬世策」。


而且清朝人說這話,也是有底氣的。因為就是這個被萬曆擱置的「萬世策」,卻實實在在造福了清王朝。


三:撿了便宜的雍正


清朝開國以後,也遭遇到了明朝時的類似困難,為補充京畿存糧,康熙皇帝在位時,就種了動水稻的心思,也遭了不少重臣反對。


到了雍正三年,鐵腕改革的雍正皇帝,終於下了這個決心,以怡親王胤祥「總理畿輔水利營田」,完全參考明朝徐貞明的主張,狠抓水稻種植,十年時間就效果顯著:僅京津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就高達五十萬畝,河北多地「數十里皆稻鄉也」。徐貞明當年執著的「農業革命」,就這樣成了現實。



而雍正年間的清王朝,也因此大受裨益,康熙晚年時越演越烈的土地兼并得到遏制,底氣充足的清王朝趁熱打鐵,將「攤丁入畝」推向全國。先前舉步維艱的清王朝,在雍正年間滿血強大,有了府庫充盈的好景象。這番強國效果,就有這「農業革命」的功勞。


綠油油的京畿水稻田,折射出的,也是不變的道理:科學的眼光與堅定的決心,任何年代,都是強大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當中國人把字寫在竹簡上時,外國人把字寫在哪裡?
明朝暴脾氣文官,親手毆死錦衣衛,然後兩次挽救國家

TAG:我們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