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索未來汽車的∞種可能

探索未來汽車的∞種可能

你被堵車的恐懼支配過嗎?

你被找不到車位的焦慮折磨過嗎?

你被城市內的小剮蹭搞的焦頭爛額過嗎?

以上三點,你至少經歷過一次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汽車越來越成為了我們的負擔。

十九世紀,為了方便人類更加便利的出行,第一輛汽車誕生了。達官顯貴們把它作為身份的象徵、文藝的年輕人藉助它的力量去追尋「詩和遠方」……而現在,這個曾經承載了人們無數希望與夢想的發明正一步步褪去神秘,逐漸變成了「日用品」,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問題。

被汽車包圍的城市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10億輛,其中汽車2.17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3.8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3.42億人,有車一族佔了全國總人口的24.7%。

去年4月5日TomTom(荷蘭交通導航服務商)發布的全球擁堵城市排名中,中國大陸有十個城市進入前三十,而美國僅為兩個(舊金山、洛杉磯)。

堵車的原因是什麼?這就要從「人口密度」說起。

人口密度,即每平方公里(英里)的人口數。從上圖可以看出,中國的東部、日本、南亞、東南亞、西歐和美國東西海岸都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但中國東部擁堵格外嚴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東南沿海的人口密度高,人均收入也較高,購車人數多。

二是中國的公共交通不發達。直接後果就是開車的人增多,道路擁堵嚴重。為了緩解交通擁堵,一線城市相繼出台了限牌、限號出行等辦法,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舉措,提高公共交通的覆蓋率才是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的辦法。

那麼,一線城市現在的公共交通網路發展到什麼程度呢?

拿一張倫敦的地鐵線路圖和上海的地鐵線路圖對比下:

倫敦地鐵線路圖

上海地鐵線路圖

兩圖對比下就可以發現,倫敦地鐵的密度、站點遠遠大於上海,人均佔有的地鐵資源高於上海很多。這就導致了倫敦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地鐵到達的地方比上海居民高很多,在出行選擇上,會有更多的倫敦居民選擇地鐵出行而不是開車。

造成一線城市這個局面的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城市規劃缺乏前瞻性,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遠超預期,n年前規劃城市的工程師根本沒有想像到如今這個局面,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老一點的小區連停車位都沒有,因為那個年代的人是騎自行車的,只需要建幾個停車棚就可以。二是規劃不合理,企業扎堆安排在市中心,人們住在郊區,然後每天城市裡都在上演大遷徙,人們從郊區湧入市裡上班,畢竟生活除了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房租。

汽車會像馬車一樣被淘汰嗎?

馬車的歷史極為久遠,一直到19世紀,馬車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但隨著火車和汽車的出現,車輪轉動的速度越來越快,馬車淡出了人類的生活。如今的城市出行中,我優先選擇的地鐵,其次是公交車,最後才會選擇打車。當然,並不全因貧窮限制了我的選擇,如果你在一線城市生活,那我們就不難在這點上達成一致。如果選擇駕車出行,除了需要考慮目的地的距離外,還要考慮擁堵情況、車位情況,隨便一個因素出現問題,都會把你困在路上。畢竟現在擁堵、污染、停車位緊張等問題都讓汽車的「通勤」效率越來越低。汽車會步馬車的後塵嗎?

答案是不會,汽車會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的進化,而且最近幾年隨著人工智慧、5g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汽車進化的速度在明顯加快,更加智能化的汽車會在不久的未來面世。

(資料來源:騰訊汽車)

就像是智能手機一樣,它對於人們的意義顯然已經超出了通訊本身,它更代表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語音聊天、電子支付、碎片化閱讀……未來,汽車的發展不會僅局限於出行,而是更多地融入人們個性化需求。不局限於智能駕駛,汽車的身份將會變成上下班的通勤工具、短途旅遊的娛樂起居空間、召開會議的承載工具。未來我們的「駕駛時間」將會完全被解放出來,在汽車上睡眠、娛樂、會議都是可能實現的。想像一下:未來的你一出門就有開著空調的汽車停在你家門口,你上車後可以選擇小憩一會,也可以選擇看早間新聞,到達目的地後你走下車,汽車就自己去找泊位。出差的時候,完全可以在車上召開視頻會議,讓工作不因路途而耽誤。旅行時,汽車可以提供給你旅遊線路的安排,和到達後的住宿安排。大膽預言一下:汽車可能進化成第一個進入人類生活的AI。

汽車進入「全面屏時代」

想像完畢,回歸現實。2017年創投圈最火的關鍵詞之一就是「互聯網造車」,隨著資本的進入和互聯網的影響,在幾年前還處於概念階段的「互聯網造車」紛紛落地。一時間,互聯網大佬和傳統汽車老大紛紛轉身創業,形成了一股「造車新勢力」。據不完全統計,按照目前各大企業發布的信息,有32家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進行產能布局。

傳統汽車企業注重的是汽車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而新勢力造車基本都是新能源電動車,除同樣注重底盤外,其他兩項在電動汽車上不存在。因此交互體驗成為一些造車新勢力的重要競爭點。

交互體驗有多重要?習慣了全面屏的你,每次打開車上的車載娛樂系統有沒有想砸掉的衝動?現在汽車的人機交互體驗讓我想起了手機還處於功能機的時代那時候的手機僅僅是一個通訊工具罷了,但是到現在手機的通訊功能已經被大大弱化,手機的社交屬性、工具屬性、娛樂屬性正在隨著大量的app被不斷的放大。基本上00後之前的人都經歷了手機從功能機時代到智能機時代的發展,造成手機加速進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屏幕的進化。

屏幕幾乎是智能設備最重要的構件之一,作為交互的重要窗口屏幕由原來單一的「呈現信息」功能,變成了現在的「交互信息」功能,基本上我們想實現的所有功能都需要屏幕來實現。雖然語音助手類的其他輔助交互方案也在不斷的進步,但是屏幕在便捷、體驗上還是完爆其他交互方式。

經常有人會問未來還需要手機嗎?隨著全面屏的發展,可以說未來的一切屏幕都將智能化,一切的屏幕都將會成為手機。這一點,在汽車上也不例外。

1月份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國際電子消費產品展(CES)上,拜騰這家車企就發布了首款搭載50寸顯示屏的汽車。整個中控台部分沒有一個按鈕,所有操作都是通過方向盤上的觸控屏幕+手勢完成,這與第二部分提到的「智能汽車」未來發展方向大體一致。藉助這塊50寸的屏幕加上自動駕駛,讓移動會議室、移動娛樂廳成為了可能。據說這塊大屏還是手勢控制,更能消除人們擔心因屏幕太大夠不到而影響行駛安全的顧慮。無論如何需要肯定的是,拜騰的這塊大屏很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車內的橫向布局相比於比傳統汽車或是其他新能源汽車品牌的T型布局而言,更加適合自動駕駛時代。其前排座椅可以旋轉,方便後排乘客觀看大屏幕,可謂是直接在車內打造了一個「移動影音室」,雖然角度不大,但也算是非常大的進步了,可以看出拜騰這款產品算是真正為自動駕駛做出了準備。

之前傳統車企在所謂「大屏」的設計上,都鮮有顛覆之作,想必並不是沒有這樣的想法,而是無法兼顧安全性。然而現在的技術發展已經突破了這些難題,最明顯的就是新一代的賓士s級和e級都搭載了大屏幕。尤其是在看到拜騰顛覆性的大屏後,便不難發現他們在設計時便考慮到了這些問題。其將大屏設置在了安全氣囊的後邊,並不會影響安全氣囊的使用;並且在屏幕表面增加了全貼合的保護玻璃,不僅能減少反光,同時也增強了對屏幕表面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屏幕表面的強度,能防止在碰撞情況下屏幕碎片的濺出。

值得一提的是,拜騰那塊50寸的屏幕供貨商是京東方。說到京東方,其現在下屬的車載部門(精電)和主要的OEM都有合作,包括賓士、Audi、豐田、福特、GM、本田、日產——車規級屏幕,此外其柔性AMOLED屏幕剛打破韓國的壟斷,所以它的實力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沒有駕照,也不會開車,但正因如此,我對未來的智能汽車才充滿了期待,憧憬著有一天開車不再需要駕照,開車不再煩惱,汽車帶給你的不僅是「說走就走」的洒脫,還有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方式。到那時,我們提到汽車,不再覺得它僅僅是代步工具,而是一個代表現代人生活智慧的載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史上募資最快ICO:Bancor發布「社群幣」計劃援助肯亞
花韻:小議蘭花精神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