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和電影中,塑造新的摩登上海
在文學和電影中,塑造新的摩登上海
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上海電影博物館成立五周年,6月15日至7月14日,上海電影博物館推出「文學力量·光影綿長——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電影與文學季」,通過「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電影與文學系列論壇」「走出地平線——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電影專題研討會」「上影·思南書局快閃店」這三大板塊的一系列活動,在多個時間和空間形成電影與文學的交流碰撞,探討電影和文學的關聯。
在電影誕生的一百多年中,文學始終伴隨著它的每一步發展。中國電影與中國文學也一直互學互鑒:從鴛鴦蝴蝶派文學與早期電影的「蝶變效應」,到 1949年前後「五四」文學經典的反覆改編,再到改革開放後電影與文學的雙向互動,兩者一直相伴相行,互為映照。《青春萬歲》《駱駝祥子》《牧馬人》《芙蓉鎮》《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日出》《紅高粱》《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等,這些直至今日依然被觀眾懷念的經典電影,無一不與文學有關。
上影·思南書局
快閃店
而電影與文學系列論壇中,「文學力量·光影綿長——上海電影與文學經典的雙向互動」「新世代·新語言·新美學——網生代背景下的電影與文學創作」「夏衍的魅力——文學改編思想」「煮字人語——柯靈電影與文學創作談」「文學與電影的合唱——談巴金作品的電影改編」這五個主題論壇的舉辦,也讓任仲倫、於本正、徐春萍、顧小白、陳子善、張建亞、趙麗宏、石川等來自全國各地的電影人、學者、藝術家、作家有了暢所欲言的陣地。過去,上海電影製片廠有文學部,每年都有計劃地拍攝文學名著改編的作品。文學和電影的關係,通過這樣一種生產機制被固定下來。如今,文學和電影「結緣」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化手段深入影響了二者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文學與電影的聯姻?隨著時代與技術的發展,人們更多提及的概念已經是IP改編,而IP改編不僅僅指文學作品,還涉及遊戲、漫畫等等。從文學改編到IP改編,電影離文學是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專家們圍繞這些話題展開討論。
「文學與電影的關係,不是嫁接式的關係,而是滲透式的關係。文學不僅給電影提供好的故事和好的人物,同時非常細緻地滋養著電影的各個方面。嫁接可以剪斷,滲入則是無法剪斷的。」在首場論壇上,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說。在與會專家感慨當下電影品質下降、佔領主流的商業電影更多追求娛樂性時,他思考的,則是如何以文學方式助力電影,「現在很多電影的質量下降,對受眾的感染力下降,只能給予觀眾一點感官的刺激,恰恰說明我們需要更深地探索文學和電影結合的方式,挖掘文學水平更高的IP,以提高文學對電影的支撐」。
娛樂化已經成為許多藝術形式的一個重要標籤,但簡單的批評是否就能讓娛樂化止步?娛樂化雖是這個時代的表象,使許多有識之士深深憂慮,但是在批評之外,我們其實可以從中發現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心理。「以前的電影和以前的文學一樣,都是對社會的精神生活有影響的。但是,今天的很多電影都只是對大眾的業餘生活有影響,是消遣性的。對於這一現象,我們不能做價值上的簡單判斷,因為很多電影手段的發展,確實是從娛樂性深入到藝術拓展。但是,從關於這些現象的討論中,中國電影業可以藉機反思,看看這些年來,究竟是什麼構成了中國電影的主導性力量,它的傳播,是如何通過電影作品、甚至通過電影人的生態來影響社會的。」上海市作協副主席孫甘露表示,「現在很多流行的文學作品,創作之時並不是按照小說的傳統來寫,而是按照電視劇或電影的規律在創作,作者在寫的時候就想把作品改編成電影或者電視劇,所以讀小說的文字,就像讀一個電影或者電視劇的腳本。這種寫作方式反過來影響了小說的寫作,這中間非常複雜的互動關係,值得作家和電影人共同思考。」
在不可逆轉的商業浪潮下,文學如何才能更好地擁抱電影?「我們不能僅僅貢獻一個良好的IP,而是要把文學可供開發的潛力用足用好。」王偉認為。他表示,上海市作協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搭建一個經常性的、能夠促進好的文學作品向影視、戲劇轉化的平台,通過文學與電影、戲劇的積極「聯姻」,通過一種機制化的手段,把藝術質量高和思想水準高的文學作品更好地推薦給影視公司和戲劇創作單位。
當年,上海深厚的文學傳統支撐了上海電影的成長與繁榮。如今,以上海為陣地、佔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上海作家和上海電影人,自然也在考慮如何更好地呈現上海故事、中國故事。影視創作還大有可為。王偉提到,當下人們對上海文化的理解還存在著不足和空白。他認為,大眾眼中所熟悉的影視作品中的上海,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那個十里洋場,至於此後的上海、現實的上海,則在某種程度上被遮蔽了。在當下的創作中,吸引普通觀眾注意力的海派文藝作品還不是很多。他的觀點也引發了其他專家的共鳴。「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現當代上海的生活還沒有被恰當和充分地表現出來,實際上,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源地,中國出版、中國新聞以及大量的現當代歷史上重要事件的發源地,其工商業以及社會生活細枝末節的很多東西都被淹沒了,當時的人怎麼穿衣服,怎麼做客,這些都很少得以體現,上海變成了一個沒有日常生活的上海,這中間大有文章可做。」孫甘露說。
近年來,上海作家對上海更豐富的文學寫作和文學呈現正在進行中。比如,備受關注的作家金宇澄的《繁花》,已經改編成舞台劇和評彈,電影則將由王家衛執導。王偉表示:「隨著《繁花》的改編,很可能會有一批寫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90年代上海城市文化生活的文學作品出來,如果有一些能夠被改編成比較好的電影、電視劇,那麼,影視作品中的上海就不會僅僅停留在那個五光十色的老的摩登上海上。我們現在還沒有從文藝創作中塑造出一個新的摩登上海,這是文學和電影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魏燁:小說最難的部分,恰恰在開始寫作之前
※張煒:一棵樹讓人感動
TAG:文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