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席的「死亡課題」

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席的「死亡課題」

中國的孩子從小缺乏兩種教育:金錢教育和死亡教育,前者教會他們如何獲取和對待擁有,而後者則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死亡和對待失去,一個關乎生,一個關乎死。其中金錢教育小暮在《被中國家長疏忽太久的金錢教育》一文中,已經探討過,今天我們來談談在孩子成長中一直被迴避的死亡課題。

死亡教育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死亡是一個非常忌諱的話題,不吉利,所以才有那麼多關於死亡的別稱,諸如:辭世、去世、與世長辭、仙逝、離世……等等,其目的都是為了避免直面死亡。

因此,很多國人一直都不了解或者從未認真思考過死亡的真正含義,直到死亡臨近,不得不直面死亡時,變得焦慮、暴躁,那其實是在恐懼死亡。因為不懂死亡所以就無法接受死亡。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之下,社會普遍缺乏死亡教育,致使我們變成了一個對死亡毫無準備的民族。

2011年3月30日下午安徽省阜南縣柴集小學5年級4名女生相約服安眠藥赴死,後因校方及時發現送往醫院救治而脫離危險,而荒唐的是,這四名女童自殺的原因僅只是為了考驗彼此的友情……

在2017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自殺率位居世界第一。這些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有:學習壓力、失戀、父母離異等等。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是什麼讓我們的青少年如此輕生。

2004年9月江蘇省,年僅13歲的少年費小林,為了上網,綁架並殺害了9歲的男孩;2017年攀枝花某男子長期虐殺動物,並將圖片和視頻上傳到網上,手段殘忍,令人髮指……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而這些青少年的犯罪動機卻僅僅只是因為與他人發生口角、得到幾塊錢,甚至只是為了模仿某部電影裡面的情節……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是什麼讓他們對生命毫無敬畏之心,如此漠視生命?

「少年犯」

2005年10月17日中國當代文學巨匠巴金與世長辭,享年101歲,自1999年2月因為呼吸道感染住院後,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醫院,期間他多次向家人提出安樂死,均被拒絕,只能在醫院痛苦煎熬6年之久,顯然住院期間的巴金活得非常煎熬,他多次表示自己的臨終意願未被家人尊重,自己是在為別人活著,長壽是對自己的懲罰……由此我們不得不反思,臨終關懷,是應該尊重老人意願,還是讓老人按其他家人的要求煎熬?

死亡教育意義重大,那麼該如何進行死亡教育呢?小暮認為成功的死亡教育應該達到兩個效果:1、讓人們正確對待死亡這一無法迴避的生命最終歸宿,既認識到生命的可貴,珍視、敬重所有生命,又不因終將到來的死亡而感到恐懼和焦慮;2、讓人們理智對待生命過程中的失去,不會因為失去而變得偏激。

第一,正確解釋死亡。死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這裡僅針對狹義的死亡,即生物體失去所有生命特徵,從生命體變成為無生命物體的過程。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腦死亡的概念逐漸為大家接受,因此人類的死亡分兩種: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死亡,即失去呼吸、心跳等生命特徵;另一種是身體尚有部分生命特徵,因腦神經細胞不可逆大面積死亡或者全部死亡而永久性失去意識。

佛家所云:孩子出生,周圍都在笑,自己卻在哭;老人辭世,周圍都在哭,自己卻很安詳;所以生不可喜而死亦不可悲。和出生一樣死亡是生命歷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像可以接受出生一樣,接受死亡,因為它是生命的最終歸宿。

第二,珍惜生命。「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誠如臧克家先生在《有的人》里所寫一樣,有的人30歲就已經死了,只是到了70歲才舉行葬禮。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終有一死的時候,才會真正開始思考生命,從而大徹大悟,不再貪圖沉溺,不再懶散世俗,不再醉心於金錢名利,然後開始積極地籌劃和實踐人生,古人云: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即是如此,只有真正讀懂死亡的人,才更加珍惜生命,而不再虛度和浪費生命。

第三,死亡並不意味著終點。有這樣一種說法,小暮比較推崇——人的死亡有三次:第一次,是身體的死亡;第二次,是舉行葬禮,向社會宣告死亡,人的社會生命(身份)宣告結束;第三次,是這個世上最後一個人將逝者遺忘。

人死亡之後,並非與這個世界再無瓜葛,他的思想、生前的行為等依然可以影響著後世,至於死後是否有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在哪裡?怎麼樣?死去人是否還會回到這個世界。無從求證,也不必強索。但小暮相信,物有循環,道有始終,而生命亦有輪迴,只是形式超越了我們的理解範疇。

借用《尋夢環遊記》的一具台詞來說就是:「只要有人還愛著你,牽掛著你,只要有人還記得你,你便會在亡靈世界裡永遠活著,無論百年、千年,相親相愛朋友,總會在另一個世界重聚。」

第四,平等尊重生命。我們的生命彌足珍貴,只有一次,無法重來,我們身邊的其他生物也是如此,因此生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教育孩子珍惜自己的生命,並尊重和感恩其他生命與自己的交集,這叫緣分。

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這一路我們領略過的風景,遇到的人,感受過的酸甜苦辣,那些愛恨糾葛、悲喜交加的時刻,渡盡劫波,相逢一笑的瞬間……種種只屬於自己,無法複製的經歷。在這一切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我們珍惜每一次呼吸,到了該離開的時候,坦然面對,不留遺憾,這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尊重。

第五,理智對待失去,和生命的逝去一樣,人對任何一件事物的佔有不可能是永恆,如果你真的喜愛它,那麼就在它陪伴你的時候好好珍惜,等該失去的時候,揮一揮手,淡然送別的同時,將那份彌足珍貴的記憶深藏內心,這是你一生的財富。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它,卻又避無可避。我們欠孩子一堂關於生命的課程——死亡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端午吃粽子的養生之道
竟然這樣就變漂亮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