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從學霸淪為黑幫成員,出獄後道出華人家庭教育的悲劇

他從學霸淪為黑幫成員,出獄後道出華人家庭教育的悲劇

「長期令我怨恨的童年經歷是否同樣締造了我在學業和專業方面的成就?如果是這樣,那麼用幸福交換成功的代價是否值得?」

「望子成龍」是華人父母的普遍心態。

在如今高度競爭的社會,傳統的東方理念摻雜了焦慮與恐慌的情緒後,催生了無數虎媽虎爸的誕生。

然而,在西方教育環境下長大的華人小孩,是否還吃老祖宗的這一套呢?

最近,原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學子華一鴻就跟大家分享了,他是如何從一名精英學霸、誤入幫派染上毒品險喪命,最後坐牢的親身經歷。

他的故事讓只盯著成績看的爸媽們,產生了不少反思。

01

精英家庭里的叛逆者

華一鴻出生在美國一個典型的華人中產階級精英家庭。

媽媽是分子生物博士,在南加大從事創傷治療研究;父親擁有一家小型企業,從事房地產中介服務。

華一鴻一家人

從小衣食無憂的他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他的成長履歷簡直就是無數華人父母們要效仿的目標。

他就讀於全美的著名學校特洛伊高中,曾獲得三屆加州工程項目競賽州冠軍,並作為特洛伊高中奧林匹克競賽成員之一,代表加州參加全美學生工程比賽,獲兩界全美冠軍,一屆亞軍。

重點中學、杯賽獎牌、常青藤,這幾個關鍵字都是無數中國父母對孩子成功的終極夢想。但在學霸華一鴻身上發生,好像顯得理所當然。

然而2006年,警察的一個電話讓他的媽媽忽然從夢中驚醒:他如此優秀的兒子竟然涉嫌黑幫槍殺案,已被美國警方逮捕。

然而看到兒子躺在醫院裡奄奄一息、血肉模糊、傷痕遍布的樣子,他們還是懵的,完全無法將黑幫、搶劫、謀殺這些報紙電視上流氓做的事和自己的優秀的寶貝兒子聯繫在一起。

原來,這個學霸早已經不是父母眼中只知道學習的乖孩子了,他暗地中加入了大學兄弟會組織,漸漸越陷越深,最終涉入了洛杉磯聖蓋博谷的華人幫派組織。

本應在圖書館和實驗室度過的日子,他卻因為經常參與幫派械鬥火拚,逐漸荒廢學業。

案發當天,華一鴻接到一個「幫忙催款」的電話就去了聖地亞哥,到現場後才知道這是一場報復行動。

有人搶了華一鴻所在幫派的毒品,於是幫派對其進行報復。混亂中,雙方開槍射擊,華一鴻被中槍昏迷,現場有一人身亡。

最終,華一鴻以持槍謀殺企圖等罪名被判了13年的徒刑。

父母不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成績優秀的孩子,整天和黑幫流氓廝混在一起。

02

只關心成績的父母

華一鴻的童年,是很多華人子女童年的縮影。

一切和成績有關的事,父母事無巨細都要了如指掌。除此之外,忙於追求事業的父母好像並無閑情坐下來聽華一鴻說說生活里的其他事。

在父母眼裡,他覺得自己的價值就是一紙成績而定。

出獄後的華一鴻做分享

成績好,他就是掌上明珠。哪天考砸了,劈頭蓋臉的吼罵就如暴風驟雨般襲來。

為了父母的寵愛和關注,他只能快馬加鞭地督促自己學習、學習、學習,永不停息。

然而,人心不滿,慾壑難填。當他一個個台階向上跋涉時,父母的期待也水漲船高,他們希望兒子優秀點,再優秀點……

他終於累了。

生活在這樣無愛的家庭中,他背負著巨大的壓力。

在學校,由於文化的原因,他又很難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他感覺到同學的疏離和冷落。

在別人眼裡,他就像一個學習怪胎。再多的獎牌都無法獲得同齡人的讚賞,總是被孤立還常被霸凌。

在敏感又脆弱的青春期,他的苦惱無處排解,他第一次了解了幫派組織,他的苦惱和訴求在兄弟們那裡都有求必應,感受到了存在感和組織的溫暖。

華一鴻表示,他所在的幫派每年都有大量來到美國讀書或移民的華裔青少年加入。

對於這樣的悲劇,華一鴻強調華人家長們要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想和那些來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說,你們被愛著,你們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當你們感到孤獨的時候,一定要相信自己。學會合理傾訴和釋放自己的情緒,不要一時迷失,未來的路還很長。」

華一鴻2017年4月被釋放,父母同樣反思了自己,當初不該給孩子這樣的壓力,應該去傾聽他們內心的不安與痛苦,或許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03

新一代移民父母在反思

《虎媽戰歌》中的蔡美兒用極端的教育方式培養了讓人羨慕的孩子,她的例子讓很多華人父母看到了希望,也隨之效仿。

這種以犧牲親子關係為前提的亞裔教育方法,也讓很多人反思是否真的對孩子有益。

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工作和社會地位真的能定義某個人成功的一生嗎?

Ryan Park是美國一名年輕的華裔律師,也是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戴維·H·蘇特(David H. Souter)和魯思·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的前法律助理。

身為兩名孩子的爸爸,這位站在金字塔頂尖的律師前幾年毅然選擇辭職在家當奶爸。

最近,他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告別虎爸虎媽》。

文中剖析了兩代華人移民在教育觀上的分歧,和對虎爸虎媽這種教育方式的反思。

Ryan的父母1965年移民到了美國,他爸爸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虎爸」。平時遇到任何一點磕碰,父親都會厲聲斥責。

如今也為人父的他寫下了這樣的反思:

「老師們把我奉為天才,但我知道真相。

我的非亞裔朋友沒有像我這樣花幾個小時在雪地里跋涉,背誦乘法表。他們並沒有在黎明時分專心致志地站在那裡高聲朗讀報紙,一丁點磕絆都會受到嚴厲的訓斥。

就像一個海豹突擊隊員被拋進一群青澀的應徵入伍者一樣,從記事以來,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訓練上,就為了六歲那年入學的這一刻。

對於我那專制的父親來說,一切都是按計划進行的。我在學校表現優異,上了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和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我接受了他傳統的成功願景,當上了律師。

但是,像許多第二代移民中的成績優異者一樣,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與成長中的這個悖論做鬥爭。長期令我怨恨的童年經歷是否同樣締造了我在學業和專業方面的成就?

如果是這樣,用幸福交換成功的代價是否值得?」

華人移民群體一直對兩件事深信不疑:

對教育近乎虔誠的投入是社會流動的關鍵

學術成就主要取決於努力而不是先天能力

為了貫徹這些價值觀,他們採用了被美國人認為不可理解的殘酷嚴苛的方法。

但在Ryan自己成為父母后,他發現當父母要有仁愛憐惜之心,既對子女要嚴格要求,又要經常鼓勵支持他們的想法,時不時給孩子相應的指導

「移民子女往往擁有超乎尋常的動力,這種現象被稱為「第二代優勢」;而移民的孫輩們通常會經歷「第三代衰落」。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種轉變,有了孩子之後,我感受到了與身為人父那令人敬畏的責任同來的驚奇和不確定感。

但我絕對確定一件事:我為兩個小女兒設計的童年,將和我的童年完全不同。她們會感覺受到重視和支持。她們將認識到家是一個充滿歡樂和樂趣的地方。她們永遠不會懷疑父親的愛是否建立在完美無瑕的成績單上。

我認為這意味著,女兒們某一天帶回家的成績,或是做出的人生選擇,可能會被我的父親視為失敗。如果是這樣,我接受這種衰落。」

///

請學著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愛、傾聽、引導

才是家庭教育的關鍵所在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發現紐西蘭 的精彩文章:

「拼二胎,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嗎?」
口袋裡的隨身「按摩師」,15分鐘讓你舒服到咬嘴唇!解決6大腰頸椎問題

TAG:發現紐西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