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徐崢上熱搜?未映先火的《我不是葯神》票房或將向30億發起進攻

徐崢上熱搜?未映先火的《我不是葯神》票房或將向30億發起進攻

很難得,中國也有了一部可以推動社會前進的影片。

作為暑期檔的排頭兵,《我不是葯神》自6月19日在上影節進行千人場點映後,與影片相關的內容便「紮根」在了各大社交平台上。正是基於口碑的爆棚,《我不是葯神》在上映前一周展開了大規模的點映。

徐崢上熱搜?未映先火的《我不是葯神》票房或將向30億發起進攻

截止當前,《我不是葯神》累計票房已突破6千萬,觀影人數破百萬,點映評分高達9.6,7月1日還以36.1%的上座率成為同時段第一,對其提前鎖定2018年度十佳的呼聲更是居高不下。

還未上映就已被「封神」的《我不是葯神》,究竟「神」在哪裡?

紮根現實土壤,《我不是葯神》緣何被「封神」?

「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由寧浩、徐崢共同監製,文牧野執導的《我不是葯神》,在一開始給人的感覺更偏向於一部喜劇,而事實是,它所講述的故事嚴肅、善意且銳利。

《我不是葯神》的故事主要圍繞印度神油店老闆程勇展開。程勇,一個不學無數、與前妻離婚又交不起房租的商販,在結識了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同樣患病的打工仔彭浩,以及女兒患病的鋼管舞女郎劉思慧和劉牧師後,自此走上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

在這條路的起點,程勇只是想賺更多的錢,所以他前往印度努力拿下了印度仿製葯「格列寧」的中國代理權。這種治療慢粒白血病的藥品,國內賣價近4萬元,而藥效一般的印度仿製版卻只要幾千塊,進價更是只有500元。巨大的商機讓程勇走上了走私並販賣「假藥」的道路。

道路總有分叉口,在經歷生死離別後,曾經只為追逐利益的程勇開始跳出自己,影片的故事也開始朝向另一個維度進行伸展。

徐崢上熱搜?未映先火的《我不是葯神》票房或將向30億發起進攻

好看與否似乎無法框定《我不是葯神》,畢竟這部取材於現實事件的影片並不為取悅觀眾。

《我不是葯神》取材於曾經轟動一時的「陸勇案」。陸勇的命運轉折點出現在他34歲那年,那年他被確診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當時的醫生建議他服用醫院出售的正規抗癌藥物,但該藥物要加2萬多元。每月一盒的高價藥物很快掏空了陸勇的家底,可為了繼續活著,他別無選擇。

偶然間,陸勇知道印度生產了同樣藥效的仿製品,一盒4000元,是國內葯價的五分之一。陸勇服用後確定了藥物的有效性,於是分享給了其他病友,隨著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找他幫忙買葯的人也逐漸規模化,同為患者的陸勇走上了代購仿製葯的道路。

徐崢上熱搜?未映先火的《我不是葯神》票房或將向30億發起進攻

根據我國《藥品管理法》規定,凡事進口藥品必須經過臨床監測,拿到藥品進口註冊證,而陸勇代購併服用的藥物並沒有拿到相關註冊證,在法律範圍內屬於「假藥」。2013年,陸勇因「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被捕。

「陸勇案」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通過陸勇買救命葯的癌症患者聯手聲援並在社交網路上獲得大範圍支持。迫於輿論聲的高漲,陸勇最終無罪釋放。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需要高於生活。現實中的陸勇自己就是患者,所以他的一切出發點都可以歸於群體中一員的「感同身受」,而《我不是葯神》的論證點顯然要更高一些。

人物群像下,「可生長」的靈魂

作為一部根植於現實土壤的作品,《我不是葯神》最難得的地方在於,故事裡的人物是飽滿、立體的,故事裡的善良和靈魂更是可生長的。

在《我不是葯神》中,陸勇化名「程勇」並由徐崢扮演,商販程勇一開始並沒有「同理心」,在他眼裡賺錢、給父親治病、留下兒子,每一件事都排在「救人」前面,這時的他活得沒有靈魂。

和《熔爐》、《摔跤吧!爸爸!》、《廁所英雄》等現實題材影片一樣,《我不是葯神》講述的也是一個人在對抗一個體制。

從不聞不問到感同身受,從唯利是圖到不圖回報,從碌碌無為到被眾人尊敬,正是最初的沒有靈魂,使後來心懷大愛的程勇成為了影片中最具喜劇性的轉折點。

此外,《我不是葯神》里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立場和原則,他們並非個個善良、大公無私,他們也有私心和缺陷,也正是所有好的壞的,才顯得人物形象飽滿立體、有血有肉。

徐崢上熱搜?未映先火的《我不是葯神》票房或將向30億發起進攻

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是對程勇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是他的出現啟發了程勇的,也是他的離開點化了程勇;章宇飾演的彭浩像個規矩世界的破壞者,來自農村的他橫衝直撞、沉默暴戾,但也是他重情重義、大愛無私;譚卓飾演的劉思慧,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患病的女兒;張嘴就是主和阿門的劉牧師,看似老實怯懦,但心懷大愛的他卻又是勇敢無畏的。

真、善、勇、愛,這幾個充滿標籤化的人物來到程勇身邊,共同組成了一個看似「藥販」實則「葯神」的小組。在群像化的故事裡,不僅主演徐崢令人印象深刻,小組中每個人都使角色活在了熒幕中,成為影片的不可或缺。

即使是相較於其他人物,更偏向於反面角色的張長林,也不是扁平化的。作為假藥販子,他不關心病人的生死,在他看來「這世界上最難治的病,就是窮病」。可就是這樣一個大惡的人,在被捕後,並沒有交待出程勇的名字,因為他知道程勇和他不一樣,程勇是在救人。這種不絕對的壞有時反而更能擊中人性。

紮根於現實、人物飽滿立體等都是《我不是葯神》的閃光點,除此之外,影片在題材上的突破意義,放在當下電影市場,更顯彌足珍貴。

社會現實題材影片爆款不斷,《我不是葯神》能否扛起中國大旗?

《熔爐》時,國人高呼「我們什麼時候能拍出這樣的片子」,《摔跤吧!爸爸》時,國人疾首「連印度都已經趕超了我們」。如今,《我不是葯神》的出現似乎終結了這個話題。

對於中國絕大多數的癌症患者而言,抗癌藥品決定了他們的生死,抗癌藥品的價格左右了他們生存希望的大小。《我不是葯神》反映的是和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高葯價」問題。這類題材,在當下市場是最為缺失的,因為它充滿禁忌。

有人將《我不是葯神》譽為中國版《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也有人將它對標《摔跤吧!爸爸》,可《我不是葯是》的現實意義顯然更為難得。

徐崢上熱搜?未映先火的《我不是葯神》票房或將向30億發起進攻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什麼病?患者是什麼樣子?他們的生活狀態又如何?在《我不是葯神》出現之前,大概很少會有人去會去了解。所以《我不是葯神》選擇了群像化的人物描寫,商人、病人、男人、女人、小孩、老人、城市中產階層、農村階層……影片在力所能及地從不同視角和階層去挖掘這個群體以及他們的身邊人。

更難得的是,影片並不是在一邊倒的控訴著銷售「高葯價」企業的無良,而是將矛盾點呈現出來,把問題拋給觀眾。它會借病人之口,揭露「我生病這些年,吃垮了家庭,吃掉了房子」的現實,也會在「我不想死,我只是想活下去」的無奈下發出人性拷問。

它討論的已不只是一個社會問題,還涉及到了個人在社會中的責任以及人性在金錢面前的立場。並隨著故事的一步步推進,情、愛、理、法逐漸糾纏,在生、死、病的呈現下,救贖與被救贖的人性之光也開始閃現。

慶幸的是,在《我不是葯神》的最後,我們知道了中國政府這些年為醫藥改革作出的努力。雖然過於「扶正」,但也正是這一點「正」照亮了社會的前進道路。

徐崢上熱搜?未映先火的《我不是葯神》票房或將向30億發起進攻

揭露人販子的《盲山》、正視慰安婦的《二十二》、關照兒童安全的《嘉年華》,以及討論「高葯價」問題的《我不是葯神》,放眼中國電影市場,觀照社會現實題材的影片越來越多,它們當中也不乏以小搏大的票房黑馬。

從當前的市場期待和反饋來看,即將正式上映的《我不是葯神》將極有能成為國內現實題材的巔峰之作,並有望衝擊30億票房高峰。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