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盤和林:從華為大舉外遷東莞看區域產業分工深化

盤和林:從華為大舉外遷東莞看區域產業分工深化

來源:證券時報

走,去東莞!華為40輛貨車,1500輛客車,2700名員工,從深圳出發。華為出走的傳言從2016年便在網上開始流傳,雖然深圳市政府與華為均表示華為立足深圳,永遠不變。而現實很殘酷,華為用事實告訴社會,它更愛偏居「世外桃源」般的松山湖。不過,這裡的「世外桃源」並非單指環境,更是指決定企業生死的成本。

顯然,對於深圳而言,華為出走是他們不願看到的事情。華為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通信設備製造企業。數據顯示,2017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達6036億元人民幣,約為阿里巴巴的4倍、中興通訊(港股00763)的5倍、小米的6倍;2017上半年,華為在中國繳稅超676億,納稅額位居民營企業500強第一。此外,華為18萬員工,不論是在個稅還是消費上都對深圳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還沒有計算由於華為總部的關係而帶來的行業溢出效應。

華為紮根深圳不僅因為這裡是華為的起家之地,更是由於深圳這座年輕、富有活力、充滿創新的城市提供了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要素。首先,深圳作為市場化程度最好的幾座城市之一,政府干預較少,給了企業更多的選擇,市場可以真正做到優勝劣汰,資本可以更好地合理配置;其次,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在這裡爭奇鬥豔,盡其才,得其用;最後,產業的集聚效應在這座城市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些優勢,即使是在未來,也會是吸引各類高新企業入駐的磁石。然而,華為為何放棄這樣一塊風水寶地呢?其實,與其說是放棄,毋寧說是珍惜。華為通過將公司業務在區域上進行合理分配,最大限度發揮深圳總部的作用。因此,華為此次大規模外遷東莞背後更多的原因,是成本驅動的區域產業分工深化的必然——總部、設計、銷售等商業環節留在深圳,而製造業部分則分流到深圳周邊地區。

於深圳而言,它用其獨有的優勢在吸引人才、創造巨額產值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作為高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眼中的明星城市,深圳有限的土地顯然容納不了大批企業的入駐,不斷上漲的地價、房價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為了能享受深圳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不管是新企業還是原駐企業都會在成本收益考慮下進行外遷,中興、比亞迪、富士康、歐菲光等,都是例子。

另一方面,深圳眾多企業外遷不乏政策性驅動,暗含了對於深圳產業結構的考量。由深圳統計局最新公布的產業比例可以看到,第二、第三產業結構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39∶61調整為當前的38∶62。隨著社會越來越重視第三產業,盈利能力更強的第三產業無疑更受深圳青睞,加上如今高新第三產業有小規模、高盈利的特點,與寸土寸金的深圳更為相配。因此,區域產業分工深化的結果是深圳、東莞產業鏈布局更趨合理,兩者整體受益,在這個意義上,不應過度解讀華為出走東莞,強行給深圳罩上悲情色彩。這本是一件互利互惠的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產業革新上,深圳並沒有急功近利,第二產業比重始終保持在35%以上。大環境下,我國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走在前列,但在不少地方,出現第一、第二產業非正常過渡的情況,使得第一、第二產業發展不足,第三產業發展過快。而在城市產業結構升級方面走在前列的深圳,並沒有一味地強調第三產業增長,而是更多地兼顧了製造業的比重,這是深圳創造條件要留住華為的原因所在,但是一旦過渡完成,華為的製造業板塊搬離深圳也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當年,美國矽谷也發生過同樣的事情。由於地價、房價高企使得矽谷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且過於濃烈的科技、競爭氛圍使得矽谷長年缺乏生活氣息,讓它變成一座非常機械的城市,矽谷的一些企業與人才選擇了外遷。從形式上看,華為的出走,上演了中國版「逃離矽谷」;究其內因,則可以看到產業發展規律在起作用。對於深圳而言,其無可比擬的諸多優勢仍在,雖不斷有企業遷出,但未來,深圳依舊還是逐夢者的天堂。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房價、地價居高不下,這是需要深圳警惕並反思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美股沖高回落微幅收漲 納指上半年強勢攀升8.8%
屬於營銷技術增長大咖的盛宴 CMO訓練營帶你一飽眼福!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