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談:普高教師轉型升級要趁早
新高考「選課走班」凸顯傳統學科教師短板
普高教師轉型升級要趁早
從全國來看,浙江、上海以外的29個省、市、自治區目前均已明確了新高考改革時間表。其中,北京、天津、山東、海南4個省市改革已於2017年秋季落地,其餘省份將在2018年、2019年秋季相繼展開。
教師是新高考改革能否順利「落地」的一大關鍵。沒有足夠的教師,選課走班就無法實現。近兩年,為了適應新高考的要求,很多地區已經開始了新教師儲備計劃。本期,我們邀請四川省德陽市教育局局長尹艷談談他們的思考,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編者
今年,全國將有多個省份開始實施新高考改革。這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普通高中將迎來新一輪高考改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高考試點方案給予了考生「7選3」或「6選3」的選考自主權。也就是說,同一門科目,一部分同學選為學業水平考試,另一部分同學選為高考科目。不同的學生,對同一門科目關注度、要求會不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普通高中學校必然得全面推行學生選課和走班教學,而這將帶來一系列難題:普通高中經費保障水平不高、辦學條件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教師隊伍素質有待提高和學校信息化建設有待加強等。其中,專任教師和專業人才隊伍總體數量不足和結構性失衡問題將進一步凸顯。
學科教師整體存在缺口,「潮汐現象」明顯
目前,普通高中生師比總體偏低,先行開展高考改革試點的上海市,普通高中生師比大致在13∶1,但即將實施新高考改革的不少地區普高師生比僅為15.3∶1。56人以上的大班額、特別是66人以上的超大班額,在一些地區的普通高中普遍存在。在普通高中教師整體缺乏的情況下,如何大面積實現選課走班,是地方教育局必須解決的難題。
同時,因為學生選擇科目不同和各校開展分層教學情況不同,還會出現部分學科教師明顯不足和部分學科教師普遍富餘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即大家所說的「潮汐現象」。
比如,每門學科的學生選擇數量不同,各學科的教師需求量呈現不均衡狀況,當學生的選擇過於集中於某一學科時,這門學科的教師會明顯不夠,而另外學科的教師卻出現過剩現象。如何有效調配教師,考驗教育管理部門的智慧。
此外,普通高中教師的年齡結構總體偏大,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新高考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師有課程開發的能力、綜合素質評價的能力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這對很多老教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關注心理教師、生涯規劃師等新型教師不足問題
從新高考試點省份的經驗來看,學生生涯規劃指導做得好的學校,學生在新高考中的表現就會更加突出。科學的選科選學,需要全面評估學生身心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並以此為依據,個性化地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實際的學科、學習難度,甚至是選擇未來報考的高校。
這樣的選擇至關重要,甚至可能影響學生一生。但對於學校來說,卻是全新的課題。生涯規劃指導需要一定數量的專業人才才能開展,而目前很多地區普通高中學校引入的心理學教師總體數量明顯偏少,大部分學校只有一兩名心理學教師,生涯規劃導師在有的地區甚至處於空白狀態。人才不足,直接導致生涯規劃課程難以開展。
不僅是生涯規劃師,新高考對傳統學科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選課走班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必須做出深度轉型,教學方式要變、課程體系要變、管理模式要變。原來千篇一律的課堂肯定行不通了,教師必須研究學生的學情,實現定製化的教育。
但現實卻是,普通高中仍面臨千校一面、課程單一、評價單一、創新力不足的問題。
一方面,傳統型學校習慣了多年來統一教學的模式,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個性化教學等新課題缺乏自主探索的勇氣和能力;另一方面,新型教師不足,傳統教師往往專註於單一學科的教學,對於選課走班和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等新方式難以適應,對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教育能力有限,這都將為新高考帶來極大挑戰。
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及信息化管理人員缺乏
新高考改革改變的不僅是普通高中的課堂,更多的挑戰還會出現在學校的管理上。
為了適應新高考在教學方式、學生評價、人才選拔上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將大大增加學校課程安排、班級設置、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情況記錄、創新人才培養平台建設、學生社團建設等工作的管理難度。比如,在上海,就出現了一個學校近千種課表的情況,這是人工管理難以達到的目標。
各學校傳統的教務和政教管理人員必須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探索全新的綜合化的管理平台。從新高考試點省份的經驗來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選課走班、教學成績分析、理化生實驗開展、各類功能室及創新實驗室管理,必須藉助大量的信息化手段,實現多種模式下的資源靈活安排。
也就是說,普通高中無法再依靠單一的人工管理模式來運轉了,而是要變成資源多重建設、靈活搭配的中心平台。而對於欠發達地區的高中學校而言,目前能夠勝任上述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普遍不足。不少高中學校的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員由年齡偏大的非專業教師擔任或兼任,這些人員大多難以有效應對未來新高考改革的高要求。
「三管齊下」破普通高中教師缺口難題
解決新高考背景下教師缺口問題,筆者建議引進、共用、培訓「三管齊下」。
引進:補充編製、經費支持。由人社、編辦協同教育部門儘快核定、補充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高所需的教師編製數量,並為新高考改革準備或預留適度數量教師崗位,打造人才「蓄水池」。
重視新教師招聘問題。由教育、人社等相關部門和高中學校提前(最好在每年10月左右)到高校選拔簽訂優秀師範類畢業生,提高師範類高校畢業生選拔的質量和水平。同時,用更靈活的方式、更優厚的待遇引入外地優質師資和教育領軍人才。
拓寬教師選拔渠道,給予普通高中在聘請科學競賽輔導類、科技創新指導類、藝體專長培養類的教師上,更多的經費支持和更靈活的政策。
共用:區域共用、縣管校用。借鑒上海部分學校經驗,探索同區域內校際間(包括跨初、高中學段)教師調用、借用、共用機制及相應考評、獎勵辦法,盡量緩解部分學科教師不足對高中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
繼續探索推進「縣管校用」教師管理體制改革,根據實際條件逐步增加縣管校用參與教師人數和比例,從而增大增強教師資源統籌安排、協調配置使用的範圍和能力。
培訓:分層進行、全員參與。主動出擊,開展全方位系列性的專項培訓活動。認真落實通識性校長、骨幹教師培訓;校長及中層幹部實地考察培訓;以高中學科教研員及高中名師工作室為骨幹的培訓和對普通高中教師開展新高考菜單式培訓。培訓要從問題出發,精準安排課程,快速提升校長、教師最缺乏的能力。
同時,根據新高考改革的推進情況,適時舉辦高考改革論壇和高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建設等以研代訓的專題培訓,爭取儘快完成新高考教師全員培訓。要營造積極學習的氛圍,帶動全體教師儘快跟上新高考的步伐。(尹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03日第5版 版名:區域周刊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