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如何學習語文

淺談如何學習語文

「語文」作為學校功課的名稱,是葉聖陶老先生首次提出,並且在1949年被廣泛使用的。在解放前,小學叫它「國語」,中學叫它「國文」,主要原因是小學學習的是語體文,而中學學的是文言文。而「語文」並非是二者的結合,或者語言和文學的縮寫,其中「語」指的是「口頭語言」,「文」則指「書面語言」,貴在突出聽說讀寫的重要性。

學習語文,就要錘鍊自己在聽說讀寫方面的綜合能力。但現代人都能意識到學外語的重要性,學語文好像只屬於學生時代,走出校門就只會聽說,不再讀書,寫作頂峰時期還是停留在高中階段,甚至認為自己並非文字工作者,沒必要在讀寫上下功夫了。

這種現象和觀念當然也無可厚非,但是它並不符合語文功課的培養目標。語文功課的學習,並非只為了考試,它是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質疑能力,鑒賞能力,然後走向生活、走向實踐,充分的完善自我、沉澱自我,而這些是無法在學校里完成的。再者,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向有經驗的人士請教,而進步的書籍無疑是最好的老師。

因此,不管是在學校里的學生,還是學校外的社會人,我們都需要重新學習語文,重拾閱讀的樂趣,重獲寫作的激情。閱讀是寫作的基石,也是語文學習重要的環節之一,接下來我們重點討論閱讀的目的、方法和書目推薦。

(一)閱讀目的

知識付費浪潮襲來之際,各種閱讀類APP紛至沓來,公眾號的聽書欄目相繼推出,使得閱讀變得唾手可得,與此同時,帶動了以書為主體的產業鏈條,孕育了一批閱讀推廣人和一批以培育閱讀推廣人為目標的寫作教主。

對於閱讀推廣人來說,閱讀的目的就是輸出,能夠聲情並茂地展現書的價值,獲得經濟收入、粉絲認可和影響力,同時還能把更多的書賣出去。這是一種相對經世致用的閱讀動機。他們的口號是寫作變現。

能夠寫作變現,就說明市場有需求。閱讀推廣人的出現,治癒了那些不讀書或者沒時間讀書的人的焦慮,可以讓他們在通勤路上靠聽書過過癮,但聽書畢竟是別人嚼碎過吐出來的,難免會與原書思想有偏差,要想深入了解原作者,還是要親力親為。

在坐下來讀書前,我們一定要捫心自問,為什麼要讀書?有哪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什麼?滿足哪方面的需求?這樣才有助於養成閱讀的習慣。

政治家如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者金克木讀古書是為「探古解今」,教育學家葉聖陶認為讀書是通過運用思考判斷,認識全書要點,吸收知識,增加自身經驗;胡適認為讀書可以訓練思想,心存戒心和疑懼,通過運用精稔自由沉靜的技術,免於陷入偏見、武斷和盲目接受傳統與權威的陷阱,保持精神上的平衡和寧靜。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在《談讀書》中同樣有過精彩描述:「讀書之用有三: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怡神曠心最見於蟄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見於高談雄辯,長才益智最見於處事辯理。」

綜上,讀書目的無外乎三:獲取信息、獲取知識、娛樂消遣;讀書動機同樣有三:經世致用、訓練思想、心曠神怡。

(二)閱讀方法

明確了閱讀目的,培養出閱讀習慣,再來談閱讀方法才相得益彰。

遍覽各位大師的讀書方法,與《溝通聖經》中的SQ3R(Survey、Question、Read、Recall、Review)閱讀法甚為相似,總結下來大概有如下五點:

1.精選版本,首看提要;

在版本選擇上要盡量選擇忠於原稿思想、沒有刪改的版本,尤其針對那些譯著。而文章的目錄、索引和摘要不可不讀,因為如果你只想閱讀其中某個章節,通過目錄可以查找;如果要閱讀整本書,前言摘要部分則可以提供寶貴線索,包括目的、結構、主旨和框架,了解這些有助於激發思考和問題的提出。

2. 問題閱讀,尋找答案;

讀書有三到:眼到、心到、手到。要積極有效率的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培養自己思考的習慣,要讓自己專心思考閱讀內容的方法之一,就是針對閱讀內容提出問題,並且自問自答。問題可以是通過閱讀前言摘要想出來的,也可以是針對文章的研究方向、作者意念發展的線索,也可以針對文章的時代背景,在技巧的運用與剪裁的匠心,甚至可以是客觀上的優點或瑕疵。

針對不同領域的書目,閱讀關注點也會有所不同:小說類既要關注故事情節的設計,也要關注人生經驗的積累和社會思潮的批判;對於詩集類,可以按照寫作年月,順次看詩人意境的擴大或轉換、風格的確立或變易;可以按題材歸類,看詩人對於某一題材如何立意和抒發;也可以按體式歸類,比較詩人對於某一類體式最能運用如意,傾吐詩心等等。而古書類,則需要明了古人所處的環境與所懷的抱負,避免走上泥古誣古的彎路。如此這般,不一而足。

3. 勤查詞典,常記筆記;

讀書三到中的「手到」,既指遇見生詞生字要勤查詞典,有思考與感悟要常記筆記。俗語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培根言,筆記使人嚴謹。均說明了手到的重要性。

生詞生字都會遇到,但是筆記怎麼寫,寫什麼呢?寫筆記可以採用奧野宣之的摘抄+評論(感悟)的 「蔥鮪火鍋式」筆記法(詳見:如何提高閱讀能力?),通過摘抄促進對書的記憶、消化和理解,通過評論獲得當時的原創性思考,從而證明我們真的閱讀過這本書。

筆記內容可以寫生字生語在文中的確切含義和正當用法,也可以摘抄好詞好句,總結文章大意,或者是回答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堅持記錄,就會發現受益無窮。

4. 主動回憶,提取練習;

在《學習之道》中芭芭拉曾提出要走出書桌外,主動回憶課本上的知識,這樣有助於建立神經掛鉤,促進組塊的形成。所謂組塊,即通過意義將記憶碎片組成的集合,是科學、文學和藝術知識的構建基礎(詳見:一本秒變「學霸體質」的神書)。提取練習則能夠進一步加強記憶痕迹的形成,有助於使書中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牢牢地釘在自己的記憶里。

5. 與人討論,考試檢測。

培根言,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筆記可使人嚴謹;故不常做筆記者須有過目不忘之記憶,不常討論者須有通權達變之天資,而不常讀書者須有狡詐詭譎之伎倆,方可顯其無知為卓有見識。

與人討論,激發思辨;考試檢測,溫故知新,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提取練習的方式呢?除此以外,寫書評、參加讀書會都是卓有成效的輸出和加強記憶的方式。

(三)書目推薦

讀書人面對浩瀚書海,總會望洋興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漢朝東方朔卻敢言:「三冬,文史足用」。這是如何達到的呢?

金克木在《書讀完了》這本書中提出要抓大放小,看出古書間的關係,發現其中的頭緒、結構和系統,找到密碼本。套用《黑客與畫家》中格雷爾姆回答「100年後使用什麼樣的編程語言」時的核心觀點,要沿著進化主幹線上的書籍經典來讀,才有可能把書籍讀完。

譬如要了解西方文化,離不開《聖經》;就像要了解亞洲文化,則繞不過《古蘭經》。要學習西方哲學,須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狄德羅、培根、貝克萊、康德、黑格爾學起;而要了解西方文學,則可以閱讀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高爾基的作品。

中國古書,可以從《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入手;中國史書可以選擇《史記》《資治通鑒》,再深入一些的可以看《續資治通鑒》《文獻通考》等等。

至於漢譯佛典,要想了解凈土宗,可以選擇《阿彌陀經》;天台宗,可以閱讀《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禪宗的主要經典作品為《金剛經》;而《維摩詰所說經》同樣深受知識分子的喜愛。這四本玄奘和鳩摩羅什均有翻譯,單從翻譯上看,奘譯優於什譯,但由於後者初創,既傳達了異國情調,又發揮了原作精神,在漢文學中也不算次品,因此更加流行。

最後還是以培根的名言作結:「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則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云,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上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

選好書,讀好書,才能獲得長遠進步。

心情|閱讀|智慧|電影|技術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其他書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之姑娘 的精彩文章:

TAG:央之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