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陰晉歸秦——看公孫衍如何把魏國的要塞變成秦國的後院

陰晉歸秦——看公孫衍如何把魏國的要塞變成秦國的後院

原標題:陰晉歸秦——看公孫衍如何把魏國的要塞變成秦國的後院


公孫衍,魏國陰晉人。這個地方是一個很微妙的地方,位於函谷關的附近,是魏國和秦國的交界,這個地方你可以說它是魏國的,也可以說它是秦國的,因為它足跨兩地,隨時隨地都可能倒向對方,看樣子公孫衍就沒打算把自己的祖國定為魏國,自己的出生地在自己出生的時候是魏國的,但現在我可以把它忽悠去給秦國,那我就變成秦國人了。


於是公孫衍就跑去對魏惠王說:「大佬,你得想辦法和秦國人和解啊,這樣才能避免兩線作戰,兩頭受氣呀。」這完全說中了魏惠王的心事,自從把自己的首都遷到南邊來以後,自個兒就像成了受氣包一樣,說得好聽點是四處主動出擊,說得難聽一點那就叫四面受打。既然心事給說中了,魏惠王自然要追問:「有什麼好辦法呢?」公孫衍一瞧,大魚上鉤了,接下來就說:「簡單吶,咱割一塊地皮給秦國人,等他吃飽了不就不來騷擾了嘛。」魏惠王還愣呢,追問了一句:「割讓哪一塊兒?」公孫衍幹了這麼多事兒,等就等這句呢,心裡早就樂開花了,表面上還非常從容的思量了一下:「這個陰晉會比較好。」



這個地方位於現在陝西省的華陰縣,不過之前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被划到秦國之後改成「寧秦」了,這個地方向東再走不多遠就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要塞門戶,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關。這個「函」就是信函的「函」函件的那個「函」。函谷關在今天河南省靈寶縣南部十一里的地方,見建於頰河岸邊。邊上有一條紅六澗水向北流入黃河。根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卷四十六當中有記載說:「洛陽西至新安,道路平曠。自新安西至潼關,殆四百里,重崗疊布,連綿不絕,古之崤函在此真所謂百二重關也!」重關,指的就是潼關和函谷關,當中的「崤」指的就是崤山,這一座山就是函谷關所在的山脈,我們常常說「山東六國合縱以抗強秦」,這裡的「山東六國」,不是說現在的山東省的六個國家,而是指崤山以東的六個國家,是以崤山為界的。


以前曾經為您講過崤之戰,就是秦國人為了吃鄭國的便宜,和那裡駐守的兩千軍士裡應外合吃掉鄭國,於是就派了西乞術等三個兄弟帶了幾萬的人馬向東穿過崤谷關遠征鄭國,當時他們的老爸蹇叔、百里奚他們是哭著喊著送他們去的說:「這一趟你們去就是送死了。」果不其然,在回來的路上,在崤山被先軫設伏,一口氣吃的乾乾淨淨,這個歷史著名的崤之戰就發生在崤山。到了戰國的時候荀卿進入秦國,路經此地把這裡稱為「松柏之塞」,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地方用兩根松柏木,就可以塞住了。


由此可見函谷關確實險要,易守難攻,只有打開了這個關口,秦國人才能衝出中原,而中原的諸侯只有死死地守住函谷關,才能牢牢的掐住秦國的喉嚨。公孫衍所說的,要把陰晉之地獻給秦國。這一座城市就在函谷關的背後,是秦國通往函谷關要塞的必經之路。函谷關地勢固然險要,但是在當時魏國就像一個鑽頭一樣切了進去,使得函谷關的險要之地形同虛設,守住了陰晉也就是等於讓函谷關廢了,如果這一趟公孫衍行騙成功,毫無疑問就是兵不血刃地替秦國人打通了這一要道,函谷關真正成為秦國天然不可逾越的屏障,也使得後來的秦國狙擊六國的來犯成為可能,更為重要的是陰晉函谷關,那是東西走向的,如果這兩個地方順利地連成一線,為日後秦國從當中開闢第二戰線,進入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



還記得幾十年前吳起的年代吧,秦國人發動了五十萬部隊,目的就是為了一舉奪下陰晉,結果遭到當時駐守西河之地的吳起重創,牢牢的守住了這一塊地方,這個地方戰略位置非常的重要,對於魏國來說守住了它不僅可以掐住秦國勢力東進,更重要的是等於在秦國的卧榻之側安了一口釘子,讓秦國沒辦法睡安穩覺,可惜說一千道一萬下屬再聰明再努力也扛不住一個愚蠢的領導,這個笨的可以的魏惠王在拱手讓出西河地區之後竟然還將這個戰略要地拱手讓出來,結果吳起留給魏國的戰略遺產從此丟個精光。


公孫衍忽悠成功了,當然最高興的就是秦惠文王了,大喜過望,不,應該說是狂喜呀,一喜之下把這座城市怪裡怪氣的原名給改了,從改成的這個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來自於秦國對陰晉這個地方的重視。新改成的名字叫「寧秦」,安寧的「寧」,秦國的「秦」,得到這個地方就表示秦國從此獲得安寧了,而這一切才是公孫衍出力攪和的真正目的,眼光相當的尖,手段相當的毒,魏惠王被騙的要死要活卻渾然不知,而公孫衍也由此把自己的出生地從魏國直接划到了秦國,自己也堂而皇之地從魏國人變成了秦國人。被人賣了還要替人數錢,說的估計就是魏惠王這種人了。


一塊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就是因為魏惠王的愚蠢,或是換句話來說,正是因為公孫衍的聰明,終於落到了秦國人的手裡,秦國人終於搭好了向中原進發的跳板。周顯王37年就是公元前332年,鑒於公孫衍先生對於秦國的霸權主義的傑出貢獻,秦惠文王任命他為大良造,公孫衍終於達到他曲線救國的目的,從魏國人順利變成了秦國人,而且變成了秦國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良造,想要通過綏靖政策換取和平的魏惠王,還沒來得及放飛和平的白鴿呢,自己就變成了秦國人餐桌上的乳鴿了,新一輪的災難帶著硝煙撲面而來了。


公元前330年也就是公孫衍出任秦國大良造之後的兩年,秦國大舉攻入魏國的腹地,兵圍焦城、曲沃兩座城市,這兩座城市分別位於河南的陝縣和山西的聞喜縣。魏國人沒辦法,打又打不過,守又守不住,只能再次割讓少梁、西河地區給秦國換取那兩座被攻陷的城市,可能您會問,西河之地不是在公元前340年,已經給秦國佔領了嗎?魏國人不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才東遷首都到大梁的嗎?這就怪了呀。魏國什麼時候又拿到西河之地了,而在這一次又把它給獻出去了說不通吧。



的確,這在歷史上也有爭論,到了元朝有一個人叫胡三省,他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他覺得在十年前就是公元前340年,魏國只是把地圖獻出去,在意義上獻出了西河之地,而實際的控制權還捏在自己手裡,到了公元前330年,這一次被秦國人打敗了,才是真正的實質性的割讓,也就是說經過多年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秦國人終於完成了對西河地區的全面軍事佔領,對於秦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時刻,魏國在西面修築起來的防禦秦國人的長城,被秦國人徹底地甩在身後,成了家裡的院牆了,而黃河真正成為雙方共有的軍事緩衝區,當年魏武侯所讚歎的魏國之寶也就沒了。廣闊的中原腹地從此門戶洞開無險可守,再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阻擋秦國的東進之路,而秦國人自己想止住步伐也止不住了。裡面金山銀山珠寶玉器取之不盡,一覽無餘,唾手可得,誰不要?傻子才不想要。

果不其然,一年之後,就是公元前329年,秦國人從兩翼發動總攻,在北面渡過黃河攻佔了黃河東岸的汾陰、皮氏,這兩個城市分別是今天山西的榮河和山西的河津。終於在黃河東岸,佔有了一塊灘頭陣地,而在南線沿著函谷關要塞北上攻佔了交城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陝縣,這一座城市就是在一年以前魏國用西河之地換回來的,僅僅一年時間秦國人又把它吃回到嘴裡了,魏惠王徹底成了折翼的天使,各種鬱悶多樣煩惱,倒霉到內傷。



魏國並不因為獻出了西河之地就得到了自己的太平,殘酷的歷史和鐵一般的事實再一次,並繼續證明下去,綏靖政策是一個愚蠢透頂的政策,是一個典型的鴕鳥政策,別人不會因為你的軟弱而放過你的。當然這整個事件當中最高興的就是公孫衍先生,這個階段可以說是他人生的登峰造極的階段,他太得意了。


不過老天爺是很公平的,正當公孫衍暗自慶幸天下無敵手前途很光明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人,這個人的出現給他送來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禮物,讓他頭腦發暈摸不著北的禮物,這一份禮物就是當頭一棒,這個人就像傳說當中的俠客,不過他闖蕩江湖靠的不是劍,而是一條柔若無骨的舌頭,這條舌頭不僅攪了公孫衍的好事,也把當時戰國很不太平的國際局勢,攪的越發的雞犬不寧雞飛狗走,更重要的是這一條舌頭也把所謂的縱橫之術推向了白熱化,這個人毫無疑問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縱橫家的典型代表人物,我在想如果能把這一段歷史搬上銀幕,那麼這個傢伙在列國之間穿梭往來巧舌如簧的情景,精彩的程度一定不亞於軍事上的衝鋒陷陣,槍林彈雨,喊打喊殺,戰場上的血肉橫飛當然可怕,但是在智力上的決鬥卻更讓人感到恐怖,因為他在暗處防不勝防,往好里說那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說難聽一點那就是口蜜腹劍、乖嘴蜜舌,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張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大秦帝國第一家族代表,終淪為政治犧牲品,連唐太宗都覺得他最冤
到底是秦始皇的暴政導致秦朝滅亡,還是秦二世不會執政導致的?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