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琉璃》之十四

《琉璃》之十四

原標題:《琉璃》之十四



《琉璃》之十四

張弛


34.劍道


我曾經這樣設想,勾踐和夫差倆人最後應該有一場巔峰對決,比的是劍,誰的劍鋒利,誰的劍上的銘文寫得好,誰的劍柄上鑲的琉璃多,等。最後把周圍的人弄得不耐煩了,說,你們倆到底有完沒完呀,不打我們回家種地去了。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縣望山。

吳王夫差劍,於1975年河南輝縣出土,為吳王夫差自作用器。兩地相差將近520公里。夫差劍的劍格上鑲著三塊藍色琉璃,比勾踐劍上多出一塊。跟夫差在一起時,西施一定會注意到他寶劍上的琉璃,那麼她回想起范蠡送給她的那顆嗎。仔細看鏤空部分,似乎應該不止兩塊,其它琉璃鑲嵌不知為何脫落了。


《越絕書校釋》中有這樣一條:張宗祥曰:「《嘉泰會稽志》:錫山在縣東五十里。《舊經》云:越王采錫於此。《水經注》:《吳越春秋》雲,練塘勾踐鍊冶銅錫之處,采碳於南山,故期間有碳瀆。勾踐臣吳王,封勾踐于越,百里之地,東至碳瀆是也。」


由此可見,勾踐並不缺少鑄劍(當然還有其它兵器,諸如矛和戈之類的)所需的材料。這個夫差也夠糊塗的,給了勾踐這麼一個地方。當然,光有材料是不夠的:「寶劍為五金合冶而成,故上言五色並見,莫能相勝。此又言金錫和銅而不離。凡火力不齊,五金不和,而劍不成。」最後這段中的「上言」,說的是勾踐說的話,當時他向寶劍鑒賞家薛岳炫耀自己的寶劍,可見勾踐自己就是這方面的行家。相比之下,現代人形容寶劍使用的語言太過貧乏(畢竟用劍的年代太過久遠了),不是寒光閃閃就是削鐵如泥,你用劍削過鐵嗎?


勾踐本人收藏過很多把保健,而且每把都有一個駭人的名字,而每個名字都有不同的功能。


范蠡雖然會養雞,鑄劍方面可能是外行,其實,范蠡只負責勾踐劍的督造。

那柄勾踐劍現藏湖北省博物館,後來又仔細研究過照片,上面嵌有八個鳥篆,劍柄上鑲嵌著兩塊藍色的琉璃。如果鑄劍說成立,那麼范蠡燒制的琉璃就是為了這柄劍用的。這證實了琉璃製作跟鑄造技術以及煉丹是相關的。比如當時鑄劍要熔化銅、鉛、錫等礦物,製作琉璃也要熔化石英石,並加入若干金屬。再比如鑄劍用的是范鑄法,製作琉璃用的也是范鑄法。


劍是春秋時期開始時興的兵器,貴族佩帶它主要是為了自衛並炫耀闊綽。所以,寶劍上一般都會鑲金嵌玉,掛在腰間的皮帶上。皮帶頭有用青銅或者白玉做成的帶鉤絆住,講究的帶鉤用銀鑲金嵌玉做成,而且樣式很多。


《拾遺記》記載,鑄造勾踐劍時,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


劍多少年還沒鑄好,琉璃要比鑄劍花費的時間短得多。


在國家博物館一層的一個展櫃里,並排放著三把青銅劍。一把是吳王夫差的,1976年河南輝縣出土,它看上去寒光四射,但不知道夫差是不是用這把劍自刎的,如果是的話,劍上的血痕也應該已經退去了。還有一把是吳王光(即闔閭)的,於1964年于山西原平出土,為吳王光的自作用器。第三把沒標明主人,據博物館講解員講,它也是於1965年於湖北江陵縣望山跟越王勾踐劍一同出土的,除了上面沒有鳥蟲篆銘文外,外觀上跟越王勾踐劍一模一樣。都知道,勾踐收藏劍。越王勾踐劍作為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另外一件是曾侯乙編鐘),一般情況下是不輕易拿到別處展出,即便是像國博這樣的上級單位出面,也未必能借到。闔閭的劍要比另外兩把劍短,看上去也相對粗糙。我的困惑是,如果那把沒有銘文的劍的主人真是勾踐的話,三把青銅劍是否會在博物館的黑暗中拼個你死我活。

35.吳鉤


本來勾踐想一鼓作氣,但被范蠡阻止了。因為守城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殘,考慮到吳國還有很多精兵強將,這次並沒傷到他們的元氣。正好吳國低聲下氣提出求和,越國也就順坡下驢同意了,但還是提出了一些條件。本來一直是越國每年給吳國進貢,現在全都反了過來。


到了公元前478年,越國趁吳國連年受災,就食於東海之濱的機會,勾踐乘虛再次發兵攻吳。那時的天災被視為天意,是上天對夫差優柔寡斷的無情懲罰。這一役使得吳國喪失大片土地,國力大傷。


到了公元前476年,越國再次伐吳,這次勾踐志在必得。此前,他在苧蘿山對面專門划出一塊地方養雞養豬,以犒勞前方的將士。越國大軍把吳國都城圍個水泄不通,而且一圍就是三年多,守城的吳國士兵最後餓得把能吃的都吃了,最後把樹皮都吃光了。越人卻在順風的方向架起爐灶,讓吳人聞到燉雞的香味兒。不過,古人很少把事情做絕,拿圍城來說圍城,講究圍三留一。願意走的儘管走人,雖說打仗,殺人不是目的,要的是攻城掠地。如果一味殺人,很可能把人殺急了。

此外,勾踐還採用了心理攻勢,不分晝夜讓士兵用吳儂軟語向城中喊話,吳人軍心動搖。他們本來就對越人的戰術很不適應,在他們看來,那些越人一會兒像水一樣聚在一起,一會兒又像沙子一樣散開,吳兵很快就被弄得暈頭脹腦。於是,紛紛投降。最後,越軍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吳王夫差終於支撐不住,派公孫雄赤裸著上半身,用膝蓋跪地前行,向越王求和。想到當年越國戰敗,也是派副將(名字我忘了)赤裸下半身求和的。


勾踐雖然勉強答應了,但條件比以前更為苛刻。他要把夫差貶到越國東都的甬東,也就是今天的舟山群島。夫差一聽,心裡涼了半截,甬東是什麼地方,不過就是幾個小島,一年四季除了乾旱就是颳風。再有就是島上一定野獸出沒,蛇蠍橫行,那是一個讓人自生自滅的地方,鳥過都不拉屎。而且勾踐要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麻煩了。憑夫差對勾踐的了解,他肯定會這麼做的。掃地喂馬還可以接受,嘗大便還不如死呢。不管怎麼樣,正是因為夫差的局限性,沒讓他成為舟山群島的偉大拓荒者,歷史就是這麼陰錯陽差。於是,夫差選擇去死。


按照史書上的說法,夫差對來人說:「孤老矣,不能事君王。吾悔不用伍子胥之言,自令陷此。」說完,自刎而死。臨死之際,還令手下將其雙眼用三寸帛遮住,說:「我無面目見伍子胥也。」這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局,歷史上的末路英雄都會像夫差一樣,在結束自己時方大徹大悟,但表現得都很從容,儀式感也很強,一定要把戲做足,把評說留給後人。


其實,夫差臨死之際想的不是別的,而是一種叫糟糕的蘇州小吃,它的味道有些像梅花糕,也是用諸如鮮肉、板油丁、豆沙和玫瑰之類的做餡,但吃著不如梅花糕甜,這可能是因為梅花糕注入的是麵漿,糟糕注入的雖然也是麵漿,但裡面加了醪糟,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麵粉更好地發酵。夫差記得,那還是他有一次在西施那裡吃到的。夫差驚訝,這麼好吃的東西,他居然之前沒吃過。


夫差死後,勾踐還是把一些越人流放到甬東,同時還把夫差的三個兒子流放了。夫差本來有很多兒子,都在打仗時戰死了。夫差死後,勾踐以禮待之,按諸侯王的規格入葬,專門命人找來幾件玉璧和一個玉覆面做為吳王陪葬品。玉覆面是用地方玉做的,玉質比較一般。另外還陪葬了幾件兵器,其中有幾件青銅戈和一件吳鉤。


勾踐命人把吳鉤被折成兩截,其它隨葬品擺放的也十分隨意,表明此處瘞葬的是一位亡國之君。至於夫差珍藏的幾把寶劍都沒隨夫差入葬,它們理所當然地成了勾踐的戰利品,這並不奇怪,寶劍歷來都是被當成戰勝一方的戰利品的。這裡有一個細節,折斷的吳鉤是用絲綢包裹的。不要小看絲綢,那時候一束絲可以換五個奴隸或者一匹馬,如此換算,八束絲可以換四十個奴隸或者八匹馬。


吳鉤,兵器,形似劍而曲。春秋吳人善鑄鉤,故稱。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就有:「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千古絕唱般的詞句。忘了曾經在哪兒看過,我覺得它更像是戟,只不過把那頭是彎的,而且確實像個鉤子,使用的時候可以連刺帶勾。


《吳郡志卷二十九》說了這樣一個製作吳鉤的故事:吳鴻、扈稽二金鉤,吳王闔閭所作。闔閭既得幹將莫邪,復命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百金。吳作鉤者甚眾,有人貪王重賞,殺其二子,以血釁金,遂成二鉤以獻,旨宮門求賞。王曰,為鉤者眾,子獨求賞,何以異於眾夫子之鉤乎。作鉤者曰,吾子作鉤也,貪而殺二子釁成二鉤。王舉眾鉤示之曰,何者是也,鉤甚多,形相類,不知其所在。鉤師向鉤呼二子之名,曰,吳鴻、扈稽,我在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兩鉤俱飛向父胸。吳王大驚,賞百金,遂服鉤不離身。


關於吳王葬處本來就不確定,據說後來又改葬別處。《紅蘭逸乘》一文中這樣交待:楞伽山前海潮庵,有蛟穴。俗傳吳王夫差葬處,非也。夫差墓在秦望山,尤西堂太史已辨之矣。宋談元先生與氨僧投契,僧導以觀蛟穴鐵戶,欲啟鐍,僧不可,曰:此中潛逵通旁,幽軸窈窕,往太湖底,聞波濤舟楫在人頭上,行久可達林屋洞天。


吳國被滅之前,夫差做了一個怪夢。《越絕書》里專門有一篇講夫差如何占夢的內容:吳王夫差夜夢三黑狗,號以南,以北,炊甑無氣。及覺,召群臣言夢,群臣不能解,乃召公孫聖。聖被召,與妻訣曰:「以惡夢召我,我豈欺心者,必為王所殺。」於是聖至,以所夢告知。聖曰:「王無國矣。犬號者,宗廟無主。炊甑無氣,不食矣。」王果怒,殺之。及越兵至,王顧左右曰:「吾無道,殺公孫,汝可呼之。」於是三呼三應,吳卒為越所滅。


《吳越春秋》是這麼說的:吳王夫差興九郡之兵,將與齊戰,道出胥門,假寐於姑蘇之台,夢入章明宮(具體),見兩蒸而不炊,兩黑犬嗥以南嘷以北,兩鋙殖宮牆,後房鼓震篋篋有鍛工,前園橫生梧桐。謂太宰噽曰:「子為寡人占之。」噽曰:「美哉!王之伐齊也。章者,德鏘鏘也;明者,破敵聲聞昭明也;兩粒蒸而不炊者,大王聖德氣有餘也;兩黑犬嗥以南嘷以北者,四夷服,朝諸侯也;兩鋙殖宮牆者,農夫就成田夫耕也;流水湯湯越宮牆者,財國貢獻,財有餘也;後房鼓震篋篋有鍛工者,宮女悅樂琴瑟和也;前園橫生梧桐者,樂府鼓聲也。」吳王大悅,而其心不已。又找來公孫聖,用白話文問他一遍。


閱讀原文鏈接可進入慶祝《太宰治離世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圓滿成功,回饋買家售賣專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局書局 的精彩文章:

《歷史就是請客吃飯》之十一

TAG:西局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