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會那麼說話?
從小到大,一直都很羨慕那些會說話的人。在人們的印象中做教師的好像都很能說,但能說和會說是兩回事,當然也有都做得很好的。什麼樣的人算是會說的人,有人說是情商高的人,這是個籠統的答案,就好像「隨便」一樣隨便,並沒什麼意義。一直以來都處在教師群體中,大家說話的方式、說話的內容都相差不多,也就很少出現尬聊之類的現象,因為一直都不愁話題和說話的人,甚至有相見恨晚、停不下來的現象。近來接觸了一些不同領域的人,驟然發現有些人真的很會說話,但聽話者很舒心,不自覺地就讓人認同其觀點,這讓我相形見絀,開始留意為什麼會那麼說話?好的或者不好的。
先從我自身來說,我說我是個不會說話的人,總有人說你話那麼多還不會說話,但話多並不代表會說話。見過的人中也常有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但最終卻不知所云,我有時自我感覺就是這樣,說得很多,但卻只有我自己明白想說什麼,有時候幾句話可以說明白的,卻東拉西扯了很多,有時候需要詳細解釋的,卻又幾句帶過,造成聽者雲里霧裡,說的時候還覺得好似都說了。歸其原因,或許話多時是因為學了教育學,總得教個明白,後者話少是因為學了數學,簡明扼要,結果牽連了數學和教育連帶不被喜歡。這種說話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生活環境,由於周邊都是同行,不管你是羅里吧嗦,還是言簡意賅,由於學識的相似性,大家都能理解、接受和明白,說的人也就覺得好像並沒毛病,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職業病;一方面是工作環境,近兩年來一直都在思考寫文章、改文章的事,為了讓人覺得沒有那麼low,字詞句篇都得斟酌,從標點符號到篇章,能簡單就簡單,能不用白話就不用,儘可能不用帶有感情色彩的話語,逐漸造成在聊天過程中,尤其是網路聊天中經常出現枯燥乏味不帶感情的所謂「學術表達」,尤其是在好些時候沒有前因後果闡述時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到底想要表達什麼。這事還是因為跟家人在聊天中發現的,他們都快聽不懂我說什麼了,這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每個人說話不知覺都會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就變成了跟從前完全不同的說話方式,而能從環境中走出來的逐漸就成了會說話的人。
當然要成為會說話的人,僅靠這些或許還不夠,會說話的人往往不僅關注外部環境對自己的影響,還關注自己、他人對環境的認識,用心理學俗語說叫共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實在太難,尤其當慣了老師的,自己能不能做到都可以要求其他人去做到,能考慮到聽者的思維方式、環境、需求等等,再結合自己所能給予的內容,說出來的話讓聽者覺得好像剛好就是我想說的一樣,理所當然也就相談甚歡了。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成的,這需要關心生活的人對外在環境判斷經驗的不斷積累和對內在素養的不斷沉澱才能達成,你走過的路,你看過的書,你跟人說過的話都在後之後的話語中所有體現,只是他們隱藏得太深。
這是我對說話的困惑,或許也是好些人的困惑!所以若是什麼時候我說話讓大家覺得無法理解了,請直接告訴我,說話這事本身是為了溝通,若只溝不通,那信息就無法傳達,我也就難以跳出現在的泥潭,成為一個讓聽者舒坦的說話者了。
2018年7月2日
TAG:鋒輕言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