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多重視域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多重視域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文本世界的內與外——多重視域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合影。主辦方供圖

6月30日—7月1日,「文本世界的內與外——多重視域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中師範大學召開。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共同研討中國古典文學文本闡釋及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本次會議由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和《文藝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

文學研究要看到「文學之外」

華中師範大學校黨委副書記覃紅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覃紅在致辭中回顧了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一流學科建設歷程中取得的成績,指出了現在正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希望與會專家分享學術成果的同時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一流學科建設建言獻策。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胡亞敏在致辭中表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從笛卡爾到費爾巴哈,這些思想家的思想並不僅僅是一種哲學的繼承,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猛的進步」。恩格斯的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啟發是,文學研究不僅僅要研究文學內部的繼承和翻新,同時還需要看到「文學之外」。從某種意義上講,外部因素可能成為文學存在和變革的重要條件乃至物質基礎。我國的古典文學研究在方法上已經開始了多種嘗試,使傳統的文學經典煥發出青春。同時,每一種批評模式又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有洞見之處必有盲視」。但總的說來,批評方法的多樣和不斷更新不僅有助於豐富對文學經典的認識,而且有助於深化認識人自身。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在講話中就古代文學研究方法問題提出了自己深刻的思考。他指出,近幾十年來西方「歷時性」的學術進程在中國「共時性」地全面鋪開,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形式主義、精神分析、符號學、解釋學、傳播學、接受美學、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等各種新理論新方法在短時間內一齊湧入中國,往往是一種新方法還沒有學會,另一種新方法就取而代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時間太短難以消化,一方面是學界過於浮躁難以沉潛。與此同時,中國學者也從不同路徑對傳統研究方法進行梳理或反省,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我們對傳統研究方法的運用,用黑格爾的話來說仍停留於「自在」的階段,遠沒有達到「自為」的水平,就是說還沒有真正的理論自覺。戴建業認為,每一種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包打天下,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有其亮點與盲點,關鍵是研究者要有內在的堅守,而不能隨波逐流。「在學術研究方法這一問題上,可以別古今,不必分中外,把哪種方法玩成了『絕活』,把哪種理論推向了頂峰,那種方法理論就屬於我們自己,那種方法理論都必須傾聽『中國聲音』。」

文學史書寫須堅持中國文學本位立場

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教授方銘指出,近代中國廢除科舉開辦新學,大學體制既取西方之用,也取西方之體。20世紀中國人開始書寫中國文學史的時候,就把西洋的文學觀念深深地滲入了中國文學史研究之中。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文學史西洋化就成了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各個大學的古代文學研究的理論支撐完全西方化,其標誌是以詩歌、小說、戲劇為基本文學形態,以形象性、想像性、虛構性、抒情性和形象思維為文學的基本創作特徵。方銘表示,在中國傳播西洋文學觀念,對於中國人了解西洋文學以及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建立密切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如果局限在19世紀以來的西方文學概念的中國文學史撰寫視角,就很難全面正確地了解中國古代文人的寫作狀態和文學發展的全景,中國文學的研究就會走上歧路。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既是為了了解歷史,同時也是為了把中國古代文學家及其作品所表現出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貫徹到我們今天的社會活動之中。因此,建立立足於中國文學本位的文學史書寫體系十分必要。」方銘指出,當代編寫中國文學史教材的編寫也必須構建一個以中國固有文學觀念為指導的中國古代文學史體系,發掘民族傳統文學的人文訴求和發展脈絡及價值,這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任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復興的迫切要求。

關注中國古典文學的海外研究

中國古典文學的海外研究成為與會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樹福以俄國圖拉耶夫主編的《東方文學》為例,展示了他者視角下的中國古典文學形象。王樹福認為,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人文研究領域,俄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是在東方學整體架下進行的。1920 年代左右,俄國科學院院士圖拉耶夫教授主編的《東方文學》等著述,直接催生了東方文學的正式出現與最終形成。《東方文學》中的中國文學研究,視中國古典文學為有別於俄國文學和歐洲文學的他者形象和民族文學,在學術體制、術語內涵、分析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視野以及著述體式等方面,具有值得深思的特點,體現出鮮明的東方學視野、比較文學意識和歐洲中心主義觀點。俄國學者普遍把中國文學置於中國文化中考察,放在東方文學和東方歷史中去分析,服從也服務於東方學整體學術規範和學術制度,其研究路徑體現出強烈的西方精英學術意識和學術範式。

日本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日本宋代文學學會會長淺見洋二通過考察蘇軾文集的編纂情況,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學文本傳遞和傳承的軌跡。他表示,中國自古就把書簡視為一種文體,歷代文人持續創作了各種形式、各種內容的書簡作品。北宋時期的蘇軾,因言論誹謗朝廷而被問罪、投獄、遭貶之後,一方面儘力在公共場合停止或減少自己的言論與創作,另一方面也在與關係密切的親友秘密地進行詩歌書簡交流。像這樣在親友之間形成的小範圍文學圈中的文學文本,雖然帶有一定的私密性,但隨著被收入具有公共性質的詩文集等文學載體,就脫離了書簡形式,成為獨立的文學文本。由此可以窺見,在文人間的詩歌交流上,書簡承擔著傳遞詩歌文本的重要作用。通過蘇軾的書簡尺牘,我們能更為具體地看到文學文本交換時的實際狀態。

據了解,本次研討會還舉行了4場12個小組的小組討論,主題包括「周漢的知識構造與文本製作」「經典的生成與游移」「作為思想印跡的文本」「文本形塑的時代圖景」等主題。會議前後,與會專家學者還為華中師範大學的師生舉行了近二十場主題豐富的高水平講座和研討,為華大師生帶來了一次學術盛宴。

原標題:在多重視域下推動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謝伏瞻:民族復興新征程的憲法引領與保障
2018年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發布 為何稱它們是中國科技領域的「硬骨頭」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