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庭教養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個方面

家庭教養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個方面

對此我們只能無奈的表示遺憾,這樣的個案我們處理不了。

一個家長帶著自己14歲的女兒來諮詢,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孩子的思維混亂,並且伴有一定程度的幻想,於是建議家長趕緊帶著去精神科檢查。儘管家長流著淚說孩子不可能是精神問題,先做個心理諮詢試試。

對此我們只能無奈的表示遺憾,這樣的個案我們處理不了。

一個朋友介紹他親戚的孩子,帶有明顯兒童躁鬱症的傾向。家裡已經都嘗試過各種方法都不管用,如果催眠能夠治好的話,多少錢家裡都願意給。

對此我們只能無奈的表示遺憾,這樣的個案我們處理不了。

大家可能會問:那你們能處理啥???

咳咳……

我們能處理的是:

針對學生及成人提供專業有效的服務:

1.中小學生:個人潛能提升、青少年成長障礙(學習動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人際關係不良、情緒狂躁、考前焦慮、厭學、強迫、恐懼等)、心理問題軀體化(口吃、尿床、抽動等)

2.成人:失眠、焦慮、強迫等

3.個人成長:心理諮詢、婚戀諮詢、人際諮詢、家庭諮詢

回到今天的主題,我是想告訴大家,心理諮詢不是萬能的,它也有自己的適應區間,區間之外的只能表示遺憾,只能由其他專業的人士去處理。

家庭教養也一樣,我們常常有種錯覺:父母只要好好教育孩子,就能夠把他們培養成自己想讓他們成為的人。

這種說法最有名的就是心理學家華生,他曾經吵吵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

當然,沒人敢把孩子給他,還有他所謂的特殊的環境有多特殊他自己也可能說不清。

現實情況是,有非常多的父母發現,他們根本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把孩子培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在很多方面,你會發現你可能無能為力。

今天我們從三個點來探討一下,家庭教養中父母無能為力的地方:

第一,被忽視的基因力量

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

這是在家庭教育理論中,非常流行的一句話。

比如研究者發現自閉症兒童的家長相對於其他家庭的家長來說,與孩子的互動和親密接觸少很多。於是他們建議這些家長,為了治療要多和孩子進行互動和親密接觸。

可是後來的研究發現,自閉症的孩子天生缺少與他人互動的能力。與之相對的是智障類兒童,他們雖然智力低下,但是他們知道如何與人交往,會和人溝通。自閉症的孩子就沒有辦法做到這些。

所以有自閉症孩子的家庭中,因為孩子沒有辦法對父母的交流產生回應,反過來也讓父母減少了與他們的互動和親密接觸。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父母在影響孩子,孩子也在影響父母。

還有非常多的同卵雙胞胎的例子,剛生下來就被帶到兩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去生活。可是成年之後,無論是性格、喜好、找的伴侶的樣子都很一致。為何會這樣?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基因。

這裡再為一些胖子開脫幾句,我們常說管住嘴,邁開腿,人就能瘦了。你胖是因為你不自律,這種說法太絕對。我們也同樣知道,現實中有些人喝涼水都會發胖。還有的人怎麼吃都不胖。

我在學習催眠的時候,美女助教身材非常好,吃飯的時候才發現竟然比我一個東北老爺們都能吃。可是她就是不胖,不用減肥就有好身材,氣不氣?

現在的研究發現,肥胖和基因有很大的關係。有的人基因中就是帶著肥胖因子,所以這種人吃點就胖,沒辦法。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的孩子天生就好管。即聽話,又愛學習,父母不需要做太多的干預他們就自己成長的非常棒。還有的孩子,就是喜歡調皮搗蛋,家長費盡心力也管不住他們。

面對這些家長該怎麼辦?

我們常常把孩子的某些問題看做是我們在教養過程中犯的錯誤,不斷地試圖去改正。而忽略了每個孩子本身自己的特點,也許他就是比其他孩子更有攻擊性,天生在數學方面強或弱,從而反過來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態度。

很多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都是在基因上攜帶的,這些就如同玻璃杯和塑料杯的區別。我們無法改變一個玻璃杯的材質,讓它成為一個塑料杯。我們只能順應它的特點,把它當成一個玻璃杯來用。

舉個例子,美國有個家庭中兩個孩子,哥哥學習非常好,妹妹學習非常吃力,甚至為此還患上輕微心理問題。後來父親給女兒買了一匹馬,發現女兒心情開始好轉。於是乾脆給她送到農業藝術類型的學校,結果女兒在那裡學的非常好。哥哥大學畢業之後,並不想繼承家裡的房地產公司,想去做一名消防員,於是家長就幫助他成為了一名消防員,之後他的生活也過得非常好。

第二,控制感的爭奪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蘭格指出,控制感和一個人的幸福感有很大關係。

剛生下來的嬰兒對自己的身體幾乎沒有什麼控制感,吃喝拉撒都需要家長的幫忙,而此時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感是最大的。

隨著長大,孩子對自身的控制感開始逐漸增加。兩歲多的孩子喜歡拿一件東西不斷地往地上扔,自己還特別的興奮。不是他們手欠,是他們在探索世界,發現自己除了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之外還可以改變世界。

當他們七八歲的時候邏輯思維能力,自我意識、自我判斷方面開始逐漸成熟,更願意自我做決定。特別是到十一二歲,他們身體長得和成人差不多,自我控制感也開始要求更高,家長對於孩子的控制感開始越來越少,於是給這個時期取了個名字「青春期」。

這個時候家長說往東,孩子偏偏要往西。並不是東邊不行,西邊有多好,而是孩子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獨立,獲得自己對自己人生的控制感。

我們回憶自我的成長史就會發現,也是一個跟父母爭奪控制感的歷史。小時候什麼都聽家長的,越長大開始越想自己說的算。

當一個人失去控制感會怎樣?就會失控啊。那麼人就容易變得憤怒,攻擊性變高,同理心下降等等。除了可能攻擊他人,還會攻擊自己,覺得自卑、沮喪等等。

當孩子長大過程中,家長也要了解到孩子的身心也是在發展。家長對孩子的控制也是逐漸減少,從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到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等等。

很多家長嬌慣孩子,什麼都不讓孩子做,替孩子做了太多事情,家長的控制感得到了滿足。孩子的控制感被壓制,反正外界什麼都不用做,控制好父母就行了,有需求找父母。

小時候管得了他的生活,可是當他成年之後,家長開始老去,孩子的需求增大,怎麼辦?一些「逆子」就成型了。對此,我們也只能表示遺憾。

我一個朋友,因為哥哥學美術,家長覺得是不務正業,所以不顧小兒子喜歡美術,硬讓孩子報考師範學院,讓孩子將來當老師。可是孩子畢業之後,就像開頭案例中一樣,只在家裡玩遊戲。跟他吃飯聊天的時候,他曾哭著說:就是想證明自己說的算,你們(父母)越讓我幹啥,我偏不去。

面對逐漸長大的孩子,我們怎麼辦?

我們知道,他們會越來越不聽話,這是人成長的規律。我們越來越生氣,是因為我們想控制他們,把他們培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如果孩子的目標和我們的目標一致,我們就感覺欣慰。如果相反,我們盡量不要生氣,試著去祝福。

畢竟,你硬是去控制,也不管用。還不如祝福他們,畢竟哪一代的年輕人都沒垮掉,社會還是在進步。我們該做的是,過好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對生活充滿控制感,而不是盯著孩子不放。

做還自己該做的,放手該放的,才是對自己人生的最大控制。

第三,群體社會化

我們常常以為給孩子定一個宏大的目標,就能培養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其實孩子的目標並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成人,而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孩子。

朱迪斯哈里森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指出,孩子的童年期與同輩群體的交往,非常影響一個人人格的形成。

我們認為在家裡教孩子一些文化知識和做人的規則,孩子就可以應用到社會中。然而事實上,孩子是否把在家裡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家之外去,取決於家里學的東西和外界是否一致。

當一歲半的孩子在家裡餓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的跟家長說出「奶,奶」。但是他到日間照料中心裡其他的孩子餓的時候都說「吼,吼」,當他回到家之後就變了,餓的時候,父母跟他說「奶,奶」的時候,他很嚴肅的糾正「吼,吼」。

孩子會形成孩子的群體,他們與成人是不同的,家長、老師等等都是屬於其他人來自其他群體。當一個孩子成為某個群體的一員,就會遵守群體的規範,表現得越來越像一個群體的成員。並且在群體之間,還會表現出與其他群體的分別。

在學校中,一旦孩子區分出學霸群體和學渣群體,屬於不同群體的兩伙人就會差別越來越大。學霸群體的孩子,會更加努力學習,而學渣群體的孩子則開始對學習不屑一顧,轉而向體育、音樂、或者打架、談戀愛等其他方面增強。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同輩群體是什麼樣的,對他的影響非常重要。過去有孟母三遷,現在大家都挑好的學區房,好的學校,好的小區,都是有道理的。

所以我們不要僅僅在家庭里盯著孩子的一言一行,有時候他們所處的同輩群體對他們的影響更加重要。哈里森曾經說過,她寧願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很貴的、氛圍非常好的學校去,也不把他們送到非常混亂的學校。

總結一下:我們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每個孩子的基因都是獨特的,隨著他們長大會越來越不聽家長的話,而且他們還很容易收到同輩朋友的影響。

知道了這麼多我們怎麼辦?

有些事我們改變不了,就去適應。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剩下的就交給所謂的命運吧。

我想起來知乎上看到的觀點:

問: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對嗎?

答:這句話沒錯,但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讓孩子儘早的進行各種各樣的學習。

孩子的起跑線是他的父母,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的經濟保障、見識、機會等等各種見不到的資源,就是你給孩子的起跑線。

洛克菲勒說:父母如果在山頂,註定他們的孩子起點不會在山腳,相反,如果父母在山腳,註定他們的孩子起點不會在山頂。

聽起來聽殘酷,但是現實就是這樣。

所以做家長的,該做的不是去死磕自己的孩子,而是死磕自己,讓自己更優秀。

歡迎關注素格心理·您的私人心理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常喝酵素的人和不常喝酵素的人真有區別,後悔沒早知道
會發光的帽子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