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韋爾全資子公司擬收購豪威1.9826%股權;MLCC廠元六鴻遠擬IPO募資7.45億;亞光科技與賽迪院簽約建8英寸中試線

韋爾全資子公司擬收購豪威1.9826%股權;MLCC廠元六鴻遠擬IPO募資7.45億;亞光科技與賽迪院簽約建8英寸中試線

1.韋爾股份全資子公司擬現金收購北京豪威1.9826%股權;

2.瘋狂的MLCC市場再添IPO新廠商,元六鴻遠擬登陸A股募資7.45億;

3.擬投資10億!亞光科技與工信部賽迪院簽約共建8英寸中試線;

4.韋爾半導體擬對全資子公司京鴻志增資2.5億;

5.太極實業擬6.7億元剝離江蘇太極100%股權及資產;

6.華亞智能IPO擬登陸創業板,已進入AMAT/中微半導體供應鏈體系;

7.探秘A股科技板塊:是「至暗時刻」還是「黃金坑」;

半導體投資聯盟

概念股日報

關注

1.韋爾股份全資子公司擬現金收購北京豪威1.9826%股權;

集微網消息(文/Lee),7月2日,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全資子公司韋爾半導體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韋爾」)擬以現金方式收購 SeagullStrategic Investments (A1), LLC(以下簡稱「海鷗戰投 A1」)、Seagull EquityInvestments (C1), LLC(以下簡稱「海鷗戰投 C1」)、Seagull Equity Investments(C1-Int"l) (Hong Kong) Limited(以下簡稱「海鷗戰投 C1 國際」)三家公司合計持有的北京豪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豪威」)1.9826%股權。

據悉,海鷗戰投 A1 持有北京豪威 23,160,900 美元出資額,佔北京豪威註冊資本的1.7850%。海鷗戰投 C1 持有北京豪威 5,979,000 美元出資額,佔北京豪威註冊資本的0.4608%。海鷗戰投 C1 國際持有北京豪威 7,878,450.00 美元出資額,佔北京豪威註冊資本的 0.6072%。

韋爾股份表示,公司主營業務為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源管理 IC 等半導體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被動件、結構器件、分立器件和 IC 等半導體產品的分銷業務。本次股權收購可以進一步深化公司同北京豪威的合作關係,利用豪威產品的優勢,促進公司進一步擴大客戶範圍,豐富公司的產品類型;本次收購完成在維護上市公司利益的同時,將保障豪威核心管理層的穩定,有利於公司順利推進公司收購北京豪威股權的重大資產重組交易。

目前,韋爾股份正在籌劃收購北京豪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思比科微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比科」)的股權,該事項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公司股票已於2018年5月15日起停牌。

據悉,北京豪威的主營業務主要通過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以下簡稱「美國豪威」)等開展。美國豪威原為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於 2016 年初完成私有化並成為北京豪威的全資子公司。美國豪威是一家領先的數字圖像處理方案提供商,主營業務為設計、製造和銷售高效能、高集成和高性價比半導體圖像感測器設備,其 Camera Chip 和 Camera Cube Chip 系列 CMOS 圖像感測晶元廣泛應用於消費級和工業級應用。

思比科的主營業務為圖像感測器晶元的研發和銷售,是國內知名的圖像感測器晶元設計企業之一。

思比科的產品主要面向於中低端領域,北京豪威的產品系列齊全,主要面向於中高端領域。一旦本次交易順利完成後,韋爾股份將可以充分發揮北京豪威和思比科的協同作用,利用北京豪威高端的技術優勢,結合思比科中低端成本控制能力,遏制市場上中低端圖像感測器晶元企業蠶食北京豪威的市場空間,有效應對價格衝擊;同時,北京豪威將藉助思比科研發成本低、對中國市場的導入優勢,更好地開拓中國市場。(校對/Lee)

2.瘋狂的MLCC市場再添IPO新廠商,元六鴻遠擬登陸A股募資7.45億;

集微網消息(文/Lee),國產MLCC廠商北京元六鴻遠電子科技(以下簡稱「元六鴻遠」)在IPO門前已經熬過了一年時間。2017年6月,元六鴻遠在證監會網站披露招股書,公司擬在上交所公開發行不超過4134萬股,發行後公司總股本不超過1.65億股,保薦機構為國泰君安證券。

截至2018年6月21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及發行存托憑證企業307家,其中已過會26家,未過會281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274家,中止審查企業7家。

306家證監會受理的首發企業中,正常審核企業299家,其中主板140家、中小板52家、創業板107家。另有7家企業中止審查,9家企業終止審查。主板新增預披露3家,中小板新增預披露5家,創業板新增預披露4家。

瘋狂的MLCC市場

顯然,在IPO排隊這條道路上,元六鴻遠並不是等得最久的,但引起小編注意的是,元六鴻遠是從事以多層瓷介電容器(MLCC)為主的電子元器件的技術研發、產品。MLCC在近年來可是火爆電子圈,自2016年中,全球第五大MLCC廠商TDK宣布淡出一般型MLCC起,MLCC市場便十分緊張。

終於,在2017年四月,國巨發出了第一張MLCC價格調漲10%的通知函,漲價潮就此來臨,從國巨到華新科繼而內地風華高科等廠商紛紛發布漲價通知,調漲幅度也從最初的10%漲到最新傳出的250%。

截至目前,MLCC還在漲價缺貨的道路上狂奔,2018年3月,全球第一大MLCC廠商村田也宣布0805、 0603中容以下減產50% ,並調漲價格。除此之外京瓷也在2月底宣布停產0402、0603部分規格MLCC……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這波MLCC漲價潮將持續至2019年底,即使市場穩定下來,MLCC的價格也回不到過去了。

自產產品主要面向于軍工市場

據元六鴻遠招股書披露,公司從事以多層瓷介電容器(MLCC)為主的電子元器件的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和銷售,實行「軍民融合」的發展戰略。公司主營業務包括自產業務和代理業務兩大類,2014-2016年,公司實現營收分別是4.46億元、5.25億元、6.52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是1.08億元、0.76億元、1.49億元。

資料顯示,元六鴻遠自產業務的主要產品包括片式多層瓷介電容器、有引線多層瓷介電容器、金屬支架多層瓷介電容器以及直流濾波器等,並掌握從瓷粉配料到MLCC產品生產的全套技術。

目前公司擁有 5 條產品生產線,包括 2 條片式多層瓷介電容器生產線、1 條有引線多層瓷介電容器生產線、1 條金屬支架多層瓷介電容器生產線及 1 條直流濾波器生產線。在應用層面,元六鴻遠產品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信息、軌道交通、新能源等行業,滿足軍工及民用高端工程對產品的技術要求和應用需求。公司核心產品MLCC具有可靠性高、一致性好以及體積小、重量輕的特點,首先得到航天用戶的關注,較早即成功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項目配套,並逐漸應用於各高可靠領域。

元六鴻遠自產業務的主要客戶為國內的軍工企業集團,包括航天科技集團、航天 科工集團、電子科技集團、航空工業集團以及兵器工業集團等,客戶基礎穩定。 2014 年度、2015 年度及 2016 年度,自產業務前五名客戶分別實現收入 16,315.24 萬元、20,012.25 萬元及 23,199.08 萬元,分別占相應年度自產業務收入比例為 71.67%、73.26%及 72.31%。

根據元六鴻遠市場部門的內部統計數據,在國內軍用高可靠 MLCC 產品市場,元六鴻遠和成都宏明電子科大新材料有限公司、福建火炬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份額相近,領先於業內其它企業。

代理產品主要面向民用市場

元六鴻遠代理業務以銷售電子元器件產品為主,產品主要應用於工業控制、通訊系統、智能電網、汽車電子、消費類電子等領域,並代理多個國際知名廠商的多條產品線,主要產品為多種系列的電子元器件,包括陶瓷電容、鋁電解 電容、薄膜電容、鉭電解電容、壓敏電阻、濾波器、超級電容、貼片電阻、熱敏 電阻、感測器、電感變壓器、斷路器、繼電器等,主要面向工業類及消費類民用市場。

2016年元六鴻遠代理業務前五名客戶為京東方、北京天誠同創電氣、寧波錦浪新能源、北京大豪科技、艾思瑪太陽能,共占代理業務收入比例為21.98%;2016年元六鴻遠代理業務前五名供應商為愛普科斯(上海)、上海貴彌功貿易、村田電子貿易(天津)、東電化(上海)、上海良信電器,共佔總採購金額比例為71.54%。

據披露,2014-2016年度,元六鴻遠代理業務毛利率分別為 16.00%、 13.65%及 16.45%。報告期內,代理業務周轉較快,但毛利率相對較低,主要原因為代理業務主要面向工業類及消費類客戶銷售民用類電子元器件產品,上述民用市場規模巨大但競爭激烈。

本次IPO擬融資7.45億元

招股書顯示,元六鴻遠本次IPO擬募集資金7.45億元,其中1.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剩餘募資將用於電子元器件生產基地、直流濾波器、直銷網路及信息系統升級3大項目。

通過電子元器件生產基地項目的實施,公司將擴大多層瓷介電容器的生產規模,高可靠多層瓷介電容器產品將新增產能 7,500 萬隻/年,以均價6.92元/只計算,預計銷售額將達5.19億元;通用多層瓷介電容器產品新增產能 192,500 萬隻/年,以均價0.008元/只計算,預計銷售額將達0.16億元。

電容器是直流濾波器的核心元件,公司在電容器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積累,報告期內,公司已完成直流濾波器的研發並於2015年開始小批量生產和銷售,產品性能和質量達到國家軍用標準。

直流濾波器項目由元六蘇州組織實施,預計 2017 年 6 月投入建設。項目建設期為 3 年,預計 2020 年竣工。項目建成後第 2 年達到 100%設計產能。項目達到 100%設計產能後,預計新增直流濾波器產能 8 萬隻/年。項目達產後,預計新增年均銷售收入 4,376.07 萬元(不含稅),年均利潤總 額 1,816.28 萬元,年均凈利潤 1,543.83 萬元。

元六鴻遠表示,電子元器件生產基地項目在公司既有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生產規 模,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品質。直流濾波器項目可滿足客戶的迫切需求,提升相關細分領域的國產化水平。營銷網路及信息系統升級則可優化公司的營銷和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客戶服務能力及運營效率。

2018年,MLCC的缺貨漲價潮還在全球上演。目前國內已有風華高科、三環集團、火炬電子、振華科技等具有代表性的MLCC上市公司。此次,六元鴻遠衝擊IPO,一旦成功藉助資本力量,或將給供不應求的被動元器件市場帶來新的局面,吸引更多被動元件廠商走向IPO。(校對/爾目)

3.擬投資10億!亞光科技與工信部賽迪院簽約共建8英寸中試線;

集微網消息(文/Lee),7月2日,亞光科技發布公告,鑒於亞光科技在中高頻晶元領域的技術優勢以及市場與資金優勢,公司與工信部直屬科研事業單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又名:賽迪集團)計劃在中國芯應用創新中心項目上開展深度合作,並於2018年6月29日在北京簽署了《共建中國芯應用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備忘錄》。

據披露,協議的主要內容為:雙方共同推動「中國芯應用創新中心」在地方落地並依託中國芯中心共同開展國產設備與材料集成驗證、面向5G通信等領域的特色工藝與材料一體化研發、相關軍民融合類晶元研發與評測服務等工作,依託中國芯中心進一步提升對國產晶元研發支撐能力,完善相關晶元國產化的創新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自主可控產業體系,為國產晶元在整機和系統中的應用提供可持續支撐,為實現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整體戰略目標以及5G通信相關晶元戰略提供基礎支撐。具體內容包括:

1.共建以國產設備和材料為主的集成電路工藝中試線

針對目前國產設備和材料廠商集成產業化驗證的迫切要求,特色工藝研發需求以及8英寸產能需求旺盛的情況,首先建設8英寸工藝中試線,以國產設備和材料為主,一方面開展特色工藝與產品研發,另一方面進行國產集成電路設備和材料的應用驗證。與亞光科技共同探索基於國產設備的工藝研發與IDM運營模式,形成基於國產設備與軟體的自主可控的行業解決方案。

2、共建面向5G通信等領域的特色工藝研發平台

依託中國芯中心的測試、工藝中試等工程服務能力,結合亞光科技對於晶元工藝、材料、封裝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以中試線作為研發平台,聯合開展晶元設計、工藝、材料等集成研發與驗證,形成產品中試,與國內外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的公司合作,消化吸收關鍵技術,補全國內產業短板。

3、共建軍民融合晶元安全可靠測試認證平台

依託賽迪中國芯評選和集成電路測試服務基礎以及亞光科技在軍民融合領域內的晶元技術優勢,集中力量建設中國芯認證品牌,制定中國芯安全可靠認證規範,並分晶元領域制定具體的測試規範。建設配套的安全可靠測試服務能力,開展測試技術課題研究。雙方合作建立面向5G通信相關方向的應用實驗室,開展應用方案開發和應用測試。

4、亞光科技與賽迪建立「中國芯應用創新中心」項目推進小組,負責制定項目實施方案並協調項目進度。雙方選擇合適地方落地中國芯中心並組建項目公司,並根據項目投資需求進行相應出資。中國芯中心以賽迪研究院為主導運營,組建中試線技術團隊,主要負責國產設備和材料的驗證、特色工藝研發、生產運營、市場開拓等。利用賽迪整合行業資源,聯合亞光科技、高校、研究院所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針對亞光科技發展方向所需的特色工藝和材料的聯合攻關。

5、中國芯中心預計總體投資約為10億左右,其中資金由賽迪、亞光科技、北京賽普星通、湖南九華私募、地方政府、國家專項資金和銀行貸款來共同解決。

按照戰略合作、分步實施的原則,由賽迪和亞光科技根據中國芯中心推進進度逐步協商另行簽署協議落實項目投資額度,具體內容及金額根據雙方約定及有關落地流程進行。

據披露,亞光科技下屬子公司成都亞光是52年歷史的老牌軍工電子企業。成都亞光主營射頻微波軍用單片集成電路 (MMIC)、微波射頻晶元、微波器件、微波晶元封裝電路、微波模塊電路和半導體的研發生產銷售業務。成都亞光目前有167款成熟晶元產品,是國內銷售過億的領先的軍用晶元研製企業,並已在5G通信多通道波束形成晶元、5G通信毫米波通信功放晶元、毫米波衛星通信收發晶元和光通信晶元方面已做了相關布局。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2月,公司公告參與成立的集成電路產業併購基金也將參與本次中國芯中心項目。

回溯公告,為進一步加速發展高端軍用晶元、5G通信多通道波束形成晶元、5G通信毫米波通信功放晶元、毫米波衛星通信收發晶元和光通信晶元方面等軍民融合晶元半導體業務,公司已於2月5日與長沙財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關於擬組建集成電路產業併購基金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據了解,亞光科技之前參與設立的集成電路產業併購基金總規模為人民幣10億元,其中亞光科技或亞光科技指定的控股子公司出資比例不超過10%(即1億元)。

公告顯示,該併購基金的投資領域以亞光科技主產業及相關上下游產業為主,即集成電路、5G通信領域、通信設備供應商,5G微波器件(微波晶元、天線、PCB、濾波器、功率放大器等)及光通訊晶元;無人駕駛、智能駕駛、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感測器及晶元、船用雷達及電子器件等。(校對/Lee)

4.韋爾半導體擬對全資子公司京鴻志增資2.5億;

集微網消息(文/Lee),7月2日,韋爾半導體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戰略發展的需要,公司擬對全資子公司北京京鴻志增資人民幣25,000 萬元。

據披露,北京京鴻志是公司半導體分銷業務的主要經營主體,為公司構建了廣泛的銷售網路,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已形成覆蓋境內外完善的「采、銷、存」供應鏈體系。北京京鴻志是典型的技術型半導體授權分銷商,擁有經驗豐富的分銷核心團隊,並且在半導體分銷行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能夠高效地滿足原廠和電子產品製造商的需求。

韋爾半導體表示,公司本次以現金方式對子公司北京京鴻志增資,主要是滿足其業務的發展需要,將有利於其進行業務拓展,擴大業務規模。本次增資符合公司發展戰略規劃,有助於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提升公司的持續經營和發展能力。(校對/Lee)

5.太極實業擬6.7億元剝離江蘇太極100%股權及資產;

集微網消息,7月2日,太極實業發布公告,公司擬將江蘇太極100%股權以及公司持有的與江蘇太極業務相關的固定資產、備品備件以不低於經評估備案後的價格通過公開掛牌的方式對外轉讓。以2018年3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本次轉讓標的股權的預評估價值為6.7億元左右。

太極實業表示,上述交易有利於上市公司優化資金配置、集中資源和精力做好優勢業務、突出主營業務、強化公司各板塊業務協同。

據了解,太極實業主要是給半導體、面板等製造廠商做潔凈工程業務,公司還從事晶元封裝測試業務。而剝離的江蘇太極主營滌綸浸膠帘子布、化纖製品的生產與銷售。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期公告,國家大基金擬受讓太極實業1.3億股無限售流通股,佔總股本6.17%,轉讓價格為7.3元/股,總價款9.49億元。

6.華亞智能IPO擬登陸創業板,已進入AMAT/中微半導體供應鏈體系;

集微網消息(文/Lee),證監會官網近日預先披露了蘇州華亞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亞智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公司擬在深交所創業板公開發行不超過2,000萬股。據悉,華亞智能擬IPO主承銷商為東吳證券。

據披露,華亞智能主營業務是專業領域的精密金屬製造服務。公司專註於向國內外領先的高端設備製造商提供「小批量、多品種、工藝複雜、精密度高」的定製化精密金屬製造服務,包括製造工藝研發與改善、定製化設計與開發、智能化生產與測試、專用設備維修與裝配等。

華亞智能以半導體設備領域業務為發展核心,致力於成為半導體設備領域國內領先的集精密金屬結構件製造、設備裝配及維修服務為一體的綜合配套服務商。目前,公司業務領域涵蓋半導體設備領域,和新能源及電力設備、通用設備、軌道交通、醫療器械等其他領域。

在半導體設備領域,公司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業高端精密金屬製造服務商之一;客戶為超科林、ICHOR、依工電子等設備部件製造商。公司已進入半導體晶圓製造設備國際巨頭 AMAT、Lam Research 和國內領先製造商中微半導體的供應鏈體系,為高端半導體刻蝕、沉積等設備提供精密金屬結構件。公司成立專業子公司,布局半導體設備部件維修業務領域,以提高公司在半導體設備領域的整體配套服務水平。

在業績方面,2015-2017年,華亞智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4億元、2.3億元和2.9億元。利潤總額分別為5406萬元、5502萬元、6630萬。凈利潤分別為4633萬元、4634萬元、5658萬元。

招股說明書披露,華亞智能本次IPO計劃募集資金34959.08萬元,其中31,659.70萬元用於精密金屬結構件擴建項目,3,299.38萬元用於精密金屬製造服務智能化研發中心項目。

據悉,精密金屬結構件擴建項目,建設周期為 2 年,項目建成並達產後,公司預計每年新增產能可達到:半導體設備結構件 3,900 套、新能源及電力設備結構件 71,800 台、通用設備結構件 44,000 台、軌道交通結構件 250 列、醫療設備結構件 27,000 台。

華亞智能表示,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完成後,可大幅提升公司資產規模,擴張公司產能,提高公司承接高端精密金屬製造服務業務的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公司本次精密金屬結構件擴建項目建成並達產後,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水平將會獲得較大幅度增長。

在本次發行前,華亞智能實際控制人為王彩男、其配偶陸巧英及其子王春雨。王彩男、陸巧英及王春雨直接和間接合計持有華亞智能 78.74%股份,合計控制華亞智能 83.10%股份。本次發行後,王彩男、陸巧英和王春雨仍將處於絕對控股地位。

華亞智能表示,本次募集資金的運用,將擴充公司的產能,提升公司技術研發實力,進一步提高半導體設備精密金屬結構件製造工藝技術,儲備半導體設備裝配及維修服務核心技術,全面提升公司綜合實力,為半導體設備領域國內領先的集精密金屬結構件製造、設備裝配及維修服務為一體的綜合配套服務商。(校對/Lee)

7.探秘A股科技板塊:是「至暗時刻」還是「黃金坑」;

近期,以科技創新企業為龍頭的創業板指數跌幅深重。科技板塊是否砸出「黃金坑」,迎來較好的投資機會?《投資者報》通過研判和採訪為投資者提供參考

市場專家認為,長期來看科技股代表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具備較好的配置價值。特別是晶元、軟體等中國短板行業,更容易得到政策支持。因此,當前的殺跌提供了較好的抄底機會,細分行業龍頭股尤為值得關注

截至今年6月25日,科技板塊572隻個股的平均動態市盈率為46.21倍,中位數為39.37倍。在A股歷史上,目前估值已處於相對較低的位置

《投資者報》記者 吳悅

投資者報

股市中有句諺語:五窮六絕七翻身。遺憾的是,A股走勢再次應驗了這句話。

從今年5月至今, A股幾大主要指數紛紛大幅下跌,其中科技板塊的跌幅首當其衝。在監管層大力促進「獨角獸」回歸、新興產業發展多次被決策層提高到戰略高度的背景下,科技板塊本應承擔起優化A股結構的重任,同時這一板塊也是上市公司中最具活力與發展潛力的板塊,然而這段時間的表現卻並不給力。

那麼,A股的大科技板塊能否承擔起新技術革命與新產業中興的歷史使命?眼下的大跌企穩之後,科技板塊究竟是繼續延續「至暗時刻」還是已砸出「黃金坑」?這一板塊是否擁有真正具有發展前景的公司,哪些可能只是純粹的概念炒作?《投資者報》記者對A股科技公司進行了詳細梳理,並採訪了深圳前海開源基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以期為投資者提供投資參考。

A股系統性調整

科技股首當其衝

自5月末以來,特朗普宣布對中國企業加征500億美元關稅,中國政府也隨之採取相應措施,市場各方對中美貿易戰升級的擔憂越來越濃,引發了全球股市大幅震蕩。A股市場亦大幅下跌,6月1日至27日,上證指數跌幅為9.12%,上證50指數跌幅為7.74%,深證成指跌幅為10.95%,而科技股最為集中的創業板指數,跌幅更是高達11.33%。

事實上,今年以來,A股整體性的系統調整中,科技板塊的跌幅也較為突出。在Wind分類下的科技板塊572隻個股中,今年1月1日至6月25日,只有92隻個股上漲,僅占科技股總數的16.08%。其餘400多隻個股均下跌,跌幅最大者達到85.71%。在此區間,板塊的加權平均跌幅為31.27%,即使排除掉樂視網、中興通訊等非常態下跌的股票,科技板塊的整體跌幅也並不算小。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據多家投資機構研究報告的觀點,其導火索正是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對中國科技行業的多種限制,特別是對中興通訊的重罰。此次中興通訊的損失無法估計,對其他科技企業來說也會帶來衝擊。高科技行業是全球化分工,中間一個環節斷掉了全產業鏈都會受到影響。如果進口晶元被遏制,就等於從源頭上關掉了「水源」。

更令投資者擔憂的是,如果美國對中興通訊的禁令進一步擴散,對國內所有高科技企業都會帶來衝擊,特別是晶元依賴程度比較高的行業,畢竟目前大部分核心晶元還需要依賴進口,而美國在這一領域仍處在全球領先的地位。當然,美國高科技企業也需要依靠大量對外出口才能帶來更多利潤,因此貿易戰的走向也不會是長期犧牲美國企業自身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科技公司的前景也並非那麼悲觀。

談到這個問題,深圳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科技股整體出現了比較大的回調,導致現在市場投資的熱情更多都在消費股上,因為消費股的業績增長比較穩定,並且不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科技股代表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具備較好的配置價值。特別是中國的一些短板行業,比如晶元、軟體等,更容易得到政策支持。因此當前的殺跌其實是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抄底機會,細分行業的龍頭股尤為值得關注。

科技股良莠不齊

機遇與風險並存

當然,市場出現深幅調整過後,也並非所有科技股都具備投資價值。由於多年來,A股「講故事」之風盛行,而各類科技題材更是「講故事」的重災區,其中也不乏藉此爆炒股價、實際並無業績支撐的公司,因此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標的時,還需要仔細甄別。

基於當前政策層面及產業層面的扶持傾斜,特別是在中興通訊事件之後,國產晶元、軟體、5G、衛星、人工智慧、數字中國、雲計算等細分領域更加引人關注,但總體來看,在這些科技細分領域,中國企業在世界範圍內還沒能走到更前沿的位置,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面臨著極大的競爭壓力與挑戰。

以國產晶元行業為例,據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魏少軍所長發表於2017年的文章顯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持續高歌猛進,晶元設計、製造、封裝測試都取得了超過10%的銷售增長率。但行業火爆的背後,產業結構與需求之間失配,晶元製造業主要為海外客戶加工,晶元設計主要使用海外資源,晶元封測主要為海外客戶服務等問題也顯現出來。最關鍵也是最致命的問題是,核心集成電路的國產晶元佔有率低,即便有國產晶元,要麼為海外代工,要麼無人問津。

另外,集成電路進出口存在較大貿易逆差。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達到2270.7億美元,連續四年超過2000億美元,是價值最高的進口商品;同期出口集成電路613.8億美元,下降11.1%,貿易逆差高達1657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集成電路進口額仍將維持高位。從這組數據來看,國產晶元替代進口產品仍然任重道遠。

此外,在人工智慧、雲計算、衛星、5G等細分領域,中國企業特別是A股科技公司同樣面臨來自全球的巨大挑戰。但也正因如此,那些真正把精力放在發展技術與創新產品之上的企業,發展潛力也非常可觀。畢竟,科技股的投資邏輯,更多的是投資未來。

美國十年牛市鏡鑒

科技巨頭增長驚人

投資科技股等於投資未來,這在全球範圍內是有跡可尋的。

以美國股市為例,美股近十年的大牛市,其龍頭正是以谷歌、微軟、蘋果等全球科技巨頭為代表的公司,這些公司的股價漲幅遠遠超越了汽車、銀行等傳統產業公司。這些年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龍頭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網易等,其股價漲幅都非常令人振奮。

對此,楊德龍的觀點是,過去這些年,A股錯過了很多科技創新類的企業,例如早期的互聯網公司,後期的BATJ等科技互聯網巨頭。而新經濟在中國經濟中已經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貢獻了GDP總量的23%。這些「獨角獸」企業多數是在國內獲得收入和利潤,令人遺憾的是,國內投資者卻無法分享這些企業的成長。這些公司在海外上市之後股價都出現了比較大的上漲,像騰訊上市之後已經有500倍以上的漲幅。

那麼,A股投資者該如何分享新經濟發展成果呢?監管層近期大力推進的「獨角獸」回歸A股,對科技創新企業回歸開闢了新的通道,對於未在海外上市的創新企業,可以在A股通過IPO快速通道上市,比如富士康、寧德時代等。已經在海外上市或者在境外註冊的公司,可以發行CDR,即中國存托憑證實現回歸。

不過,對於「獨角獸」通過發行CDR回歸,很多投資者也非常擔憂:一個是發行CDR可能會對國內市場資金造成分流;另一個是CDR發行價格可能過高。

對此,楊德龍強調,「獨角獸」回歸確實會分流一部分市場資金,造成大盤的分化,這一點在近期市場上已經有了充分的反應。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以及資金面緊張的影響,上證指數連續調整,已經跌破2800點關口,這說明「獨角獸」回歸對市場資金面的壓力還是比較明顯的。對於投資者擔心的CDR發行價格會不會偏高的問題,他認為,美股畢竟已經漲了9年,很多中概股股價都處於歷史高點。而港股也已經大幅上漲,在香港上市的騰訊市值也達到4萬億港元。在這個時候回歸國內發行CDR,確實存在著定價偏高的風險,建議投資者理性對待,多打新股,少參與炒作,根據公司發展前景以及定價情況來進行配置。

深幅調整之後

「估值底」與「政策底」有望共振

說到科技公司的投資價值,除了考慮公司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發展階段等問題,更現實的指標是當前的估值水平。那麼,A股的科技板塊整體在當前處於什麼樣的估值水平?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25日,科技板塊572隻個股的平均動態市盈率為46.21倍,中位數為39.37倍。業績方面,A股科技股總體也有一定增長,2017年大科技板塊的營收增長率(中位數)為19.78%,凈利潤增長率(中位數)為12.9%,2018年一季報的凈利潤增長率(中位數)為8.36%。與傳統行業相比,科技股估值會有一定溢價,因此在A股歷史上,目前估值已經處於相對較低的位置。如果是參照美股,截至今年5月,亞馬遜PE大約178倍,Netflix(奈飛)是204倍,谷歌的PE是32.5倍。

在成熟的美股市場,投資者對於科技股的投資也並非完全依據PE而論,更多考慮其發展前景,特別是在創新領域有沒有足夠多的核心技術與足夠深的護城河。對於A股投資者來說,選擇邏輯也可以參考美股的經驗和前車之鑒,重點關注那些有較深護城河的創新公司。

此外,從近期政策面變化來看,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重中之重。就在不久之前,監管層快速批准發行6隻戰略配售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獨角獸」回歸對於市場資金面的衝擊。

此外,小米申請推遲發行CDR,也被楊德龍解讀為管理層呵護市場的一個積極信號。「這一舉措緩解了之前投資者擔心的『獨角獸』回歸帶來市場資金面緊張的問題,有利於穩定市場情緒,改善市場資金面偏緊狀況。另外,央行宣布在貨幣政策方面保持中性,通過定向降准、額外增加2000億元的MLF的適當寬鬆政策來應對外部衝擊,這對於市場資金面也是一個改善。」

從這個角度看,A股在經歷了持續下跌後,或已接近「政策底」。對於代表著未來中國經濟新力量的科技板塊來說,目前估值已經具備了一定吸引力,正是精選個股的好時機。投資者報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集微網 的精彩文章:

8/12英寸重摻硅晶圓訂單排至2021 2025年;三星降價20%與台積電爭奪蘋果A13訂單;英特爾製程瓶頸新CEO扛下
硅晶圓行業高景氣持續;賣方市場+IC設計端搶貨,硅晶圓再漲價;2018年中國半導體資本支出超越歐日總合

TAG:集微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