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艾葉的前世今生

艾葉的前世今生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艾葉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是中國勞動人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一種中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用艾葉治病、烹飪、辟邪等。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別名:香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

艾葉自古被應用

艾葉是我國勞動人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植物,《詩經·王風》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其後,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長詩《離騷》中也提到艾:「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由此可見艾葉在當時的知名度已經很高了。與《離騷》同時期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在當時已成為重要的治病藥物。

艾葉在古代不僅僅是在醫藥上廣泛應用,而且在民俗應用上也十分普及。在端午節,民間有掛戴艾葉及食用艾葉以「避邪」「禳毒氣」的習俗,一些經史書籍有端午節「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等民間習俗的記載。宋周紫芝《竹坡詞·永遇樂·五日》云:「艾虎釵頭,菖蒲酒裹,舊約渾無據。」艾酒即浸艾的酒。元陳元靚《歲時廣記》二一艾葉酒云:「金門歲節,洛陽人家端午作術羹艾酒。」艾糕即加艾製成的糕餅。《遼史·禮志》六嘉儀下云:「五月重五日,午時,采艾葉和綿著衣,……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糕。」直至今天,這些習俗在我國很多地區仍較流行。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01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

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葯。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食用價值

02

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我們常吃到的「青團用到的原料就是艾草」)。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發展至今,有更多有趣的吃法,比如放入豆沙、蛋黃等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每逢立春時分贛州客家人有採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習俗。艾米果的形狀與餃子有點像,但體積更大內有餡,美味可中可當主食。

在艾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方面也有較快的進展,目前已有艾葉產品18大類,700多種。艾葉的綜合開發、利用已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前景是十分廣闊的。相信隨著艾葉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艾葉將會為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匣課堂 的精彩文章:

葛根湯臨床驗案舉隅

TAG:匣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