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這些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這些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生活中總會需要一些質樸本真

保留我們最珍貴的

最引以為傲的東西

彈棉花

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造桿秤

憑心而論,公正嚴謹

在電子秤無縫不入的年代,老式的秤桿似乎只能在街頭小販那裡才能偶爾看到。造秤的老人卻不管這些,帶著花鏡做的入迷,時間在她那裡似乎已經靜止!

磨剪子磨刀

砂輪的一圈圈轉動

寂靜的午後,手藝人「磨剪子磨刀……」的長吆喝,似乎總出現在午睡的夢裡。老人的砂輪一圈圈轉動,越來越鋒利的菜刀,不知會在誰家案頭,切磋出一頓頓美味佳肴。

納鞋底

媽媽的千層底最難忘

手工納鞋底是一種傳統鞋底工藝,像傳統的千層底,就是手工納鞋底的典型代表。因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層疊起納制而成,取其形象得名。成品穿著舒適,輕便防滑,冬季保暖,夏季透氣吸汗。

手工納鞋底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現在我們穿的鞋款大多是機器製作。人們渴望時尚,卻在心底懷念手工製作鞋款的舒適。

老木匠

巧妙匠心的注入

木工工藝是一門古老的手藝,然而在今天,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面對大工業時代,無懼冰冷機械,靜默地將巧妙匠心注入每一件獨一無二的手工作品之中。

因為手工的溫度出自於心,它承載著手藝人的滿滿誠意。這份幾乎快被遺忘的傳統工藝,其實不如說是一種執著的匠心。

畫糖人

帶著餘溫的「藝術品」

細膩的白糖,恰到好處的火候,熬一鍋金燦燦的糖稀。老人手裡的工具一番輾轉騰挪,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現了。這樣精緻且帶著餘溫的「藝術品」,拿在手裡,你捨得將它融化嗎?

草編

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有詞「竹杖芒鞋輕勝馬」,堅持這古老草編的手藝人,是不是早已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氣與坦然?

編斗笠

竹子的交響樂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編斗笠,在南方的鄉下人家,似乎算不得技術活。這樣的手藝,許多人都會。秋收冬種的間隙,農人在自家後山砍幾根竹子,摘幾把棕葉,操刀剖篾,邊聊邊編,幾袋紙煙的工夫,一頂斗笠就成。

那時,蓑衣斗笠是居家過日子、出工下田地和遠行走親戚的必備行頭。一戶農家可能難有一件體面的衣裳,但不能沒有幾頂舒適的斗笠。

鐘錶匠

從小很佩服這眼皮的功夫

修鐘錶的手藝,就像繡花那樣,得靜心,得細心,才能讓時間不快不慢。修鐘錶的手藝人懂得時間的意義,準時出攤,準時收工,他的靜心細心,不緊不慢。

他手中碰觸與撫摸的物件,是呼吸的,是有生命的。就像那些鐘錶,之所以能夠不快不慢地行走,肯定得有一顆健康的心臟,是它揭示了時間的奧秘與價值。《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中就講到了師傅修理鐘錶。

剃頭匠

溫柔的一刀

在年輕人都在追求時髦髮型時,還有一些人,他們理髮「咋利索咋來」一把剃刀在頭頂上下幾個來回,一個鋥亮的「和尚頭」便新鮮出爐了。

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補。老師傅的手藝不是蓋的。那個年代,父輩們從理髮店出來,總有一種整個人都煥然一新的感覺。

老裁縫

難忘的縫紉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縫紉機曾經是中國尋常百姓家普遍追求的奢侈物品。能夠擁有一台縫紉機,絕對是一種體面和榮耀,絕對是富有的象徵。

穿針引線、縫衣織布原本是中國婦女的本職,一手好的針線活曾經是家庭婦女傳統美德的重要標誌。所以,在那個年代裡,女孩們出嫁,如果能夠向男方要到一台縫紉機做彩禮,那就足以說明自己的身價了。

編籮筐

竹子在手中「翻出了花兒」

編一隻既好看又結實的籮筐並不容易,編一隻籮筐大約得90分鐘。從選條到編出成品大致要經過幾個步驟。

第一步:選條子。割條子講究節氣,不能什麼時候想編就去割。第二步:煙熏火燎,選條熏條,熏了的條子不容易折斷。第三步:打底扭花,編籮筐。第四步:熏策籮筐細子最關鍵要快怕條子涼了,全部完成編籮筐結實美觀耐用。

修鞋匠

修修補補的記憶

嘴裡噙一兩枚小鞋釘,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的響,時不時還跟身邊的人開個小玩笑,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狀態。只是,在這個人人追求新潮的時代,修鞋,是不是正在變成一個日漸陌生的動詞?

修拉鎖、修鞋子、補雨傘,老匠人所做的工作,跟他們掛在嘴邊的話一樣,「新一年,舊一年,縫縫補補又一年」。現在的年輕人又能體會多少?

吹糖人

最有意思的傳說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

吹糖這門手藝祖師爺據傳是劉伯溫,當時定的朱元璋為了能將皇位一代一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

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製作出來的東西煞是可愛,孩子們爭相購買,人們也像劉伯溫請教,這樣吹糖手藝漸漸被一傳百,百傳十,傳到現在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修傘匠

只為遮風擋雨

過去人們使用的雨傘,不管是紙傘,還是布傘,都是用竹子作傘把和骨架,日久了傘頂破裂,骨架易折斷,所以常常需要修補。沒必要修的傘,修的成本太高就叫顧客買新的了。

後來出現的鐵骨架布頂的避雨遮陽兩用傘,比較耐用,修傘行業因此也日益蕭條……

編輯 | 漁公子

圖文 |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告別了昨日的明媚,姿態依然優美」——陳永鏘
能認識這8個字的,必是骨灰級書家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