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國不過短短三十年,為何各領域卻誕生了那麼多位大師?答案其實很簡單

民國不過短短三十年,為何各領域卻誕生了那麼多位大師?答案其實很簡單

民國時代,童蒙時期往往要接受家塾里四書五經的教育。在這裡,不僅教知識,還教一種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古人所謂的「養氣」,養浩然之氣。學童每天黎明即起,規規矩矩背書,寫字。在民國建立之後,許多受過舊學教育的像魯迅、胡適、郭沫若等人又步入新式學堂,學習西方新知識;後來又紛紛去外國取經。如,魯迅、郭沫若去日本。胡適去美國、徐志摩去英國,梁思成、林徽因去美國。等等。學貫中西,學成報國不是誇說的。

國民黨的施政綱領遵奉「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從各個角度啟迪民智,喚醒民眾,以期達到人民民主、國家富強之夢。如此政治形勢下,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言論的開放性自晚清、北洋政府以來的傳統流變至此,也成為知識分子的潛意識。加之,中國古代「士」的傳統未斷,像辜鴻銘、黃侃等等國學大師也具備發展的土壤。總之,自由、開放的思想環境是孕育大師的溫床。

大師在自由中產生,在自由中高歌。雖然,改革開放之後,各方面環境好了,但是,一位真正的人文大師必是幼童啟蒙開始,習養不倦,且以無欲無求的古風大德為基礎。這樣的人,也許在未來會產生。也許,我們這個專業細分的時代,博才通才只在歷史中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韋愛美麗 的精彩文章:

TAG:小韋愛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