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易經》到底是什麼
《易經》是一個以數為核心,以白茅、蓍草為工具,建立的關於天地萬物演化的象數模型,通過體現著天數的白茅和蓍草,帶入《易經》的象數模型,與天地相合相參驗,就可以推演一切時空中所發生的事,進而可以斷吉凶福禍。
群經之首——《易經》
我們現在解釋一下什麼是「易」。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 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孔子解釋說:
易是開物者,成務者,冒道者。
白雲先生解釋說:
開物是什麼意思呢?
它說的是,天下萬物,都是從無生有,現在我們看到的一切,在過去都是不存在的。是什麼力量,讓本來不存在的事物,湧現出來的呢?是易。
成務說的是什麼呢?
既然天下開始有物,那麼萬物就會開始演化。如果宇宙中不存在任何事物,那麼顯然宇宙中,也就沒有任何的事件發生,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時間。有了物之後,所有事件在時間序列上的總和,萬物各成其所是,便是這裡所說的成務。
那什麼又是冒道呢?
推動萬物演化的力量,是道。道何以充萬物之體並推動它們生生不息進行演化的呢?
通過易的作用,為從道到萬物提供動力。冒天下之道,外透,外現,升揚,易的作用,用冒來形容的很貼切。
為什麼需要《易經》
正統的華夏文化,從伏羲觀天測地始,是錨定於這篇亘古不變的天地而來的。
通過觀察天地,古人建立了道易的宇宙觀,再將這樣的宇宙觀落實到具體的社會生活中,用於指導生產生活。
伏羲的《河圖》、《洛書》、八卦、二十四節氣,正是這樣宇宙觀下降到社會生產而來的產物。
《河圖》、《洛書》、八卦、二十四節氣就是基於天文觀測而來的最初的天地運行的象數模型,通過這樣的象數模型,用於指導農業生產。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天地模型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華夏先民以道易思維,發現了天地運行的更多的奧秘。
道生萬物,不同的物,載有不同的德,古人認為,白茅和蓍草,具有其他的草所不具備的天賦之德,他們合乎天數,所以就成了古代祭天驗天的神物。這裡的神,指的是天地造化之良能。
在古代,天文、曆法、道易理論、方法都是官方掌握,聖王所執,為的是治理天下,帶領華夏民族這個大家庭長治久安。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真正的華夏聖王,從來都是對百姓具有無限責任的大家長,所以說仁者愛人,只是後世跑偏了而已。
天下大業是什麼呢?
便是如何保證萬物生長繁衍。
萬物演化過程中,就難免會遇到吉凶福禍,有時候看起來福禍難料,往哪走是吉,往哪裡走是凶,這時候,聖人就要像一個舵手來進行判斷決策,好讓百姓趨福避禍。這便是斷天下之疑。
《易經》便是指導聖王斷天下之疑的工具書。
2.《易經》的原理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接著說:
「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這段話講的便是具體的卜卦原理。
通過蓍草建立一個數理模型,來合於天地之數,天地垂象示範,陰陽難測,通過卜卦,萬物由象而推導出來數,由數推導出來理,再由理推導出來可理解可利用的結論,每一爻,都對應著陰陽互推過程中,所展現出來在整體卦象中的狀態,都是易所外現出來的數理。
聖王以此斷吉凶,然後從未來的判斷中,退到當前的現實中來指導現實,至於未來到來後結果到底會怎樣,就交給時間的推移來驗證,而聖王,也不過是「吉凶與民同患」,與百姓患難與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