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有些書閱讀需要技巧,有些則大可不必。本書主要是技巧性的,主張根據不同種類的書適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因而本書也主要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對各種書進行分類解讀不同讀物的閱讀方法;二是分析讀書的四個層次。關於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講書分為實用型的書、想像文學、故事書和戲劇和詩、歷史書以及哲學書、科學和數學書等。這裡主要介紹一下讀書的四個層次。
作者將讀書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礎閱讀;第二層次是檢視閱讀;第三層次是分析閱讀;第四層次是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是漸進式的,並非孤立的。基礎閱讀相當於無障礙閱讀,讀一本書至少不應當不認識字。檢視閱讀可認為是大體的瀏覽或者略讀。分析閱讀則是精讀,這一過程相當繁瑣細緻。如果說前三個層次屬於內在閱讀,則第四個層次就是外在閱讀,它是就同一主題閱讀兩本以上的書,也可認為是延伸閱讀,就某一特定主題進行延伸、比較的閱讀。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各種技巧性的讀書方法,也許我自己不自覺的在使用這些方法,但關於讀書,方法真不是最主要的。作者也表達了此種傾向,他主張主動性的閱讀,但怎樣才能主動?在我看來還是興趣的問題,如果你不能夠在一本書里找到快樂,如果你不能享受讀書的感覺,你又怎麼會主動閱讀呢!其次,方法往往是習慣的總結。習慣對一個人而言是潛移默化、不自覺地。任何有著良好的閱讀習慣的人都會在這本書裡面找到自己讀書的影子。拿過一本書來閱讀序言和後記,了解這本書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這是必須的。知道了這些最基本的信息以後,再翻看目錄,有助於你形成一個整體的框架。從小我的老師就告訴我,「不動筆墨不讀書」,我一直不理解讀完一本書之後書本還是乾乾淨淨的,那你讀完還能留下什麼呢?讀書就得圈圈點點、勾勾畫畫,有時還要標一下序號,與作者共鳴的地方還要即興寫上幾句。所以我讀書一般都是自己買書,自己的書可以隨意勾畫、隨意塗鴉。
關於本書還有兩個地方值得一提。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閱讀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者思索。對於這一個閱讀規則,自己深有體會。在讀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時有很多讀不懂的地方,但還是硬著頭皮讀完了,但也僅僅是讀完了。很多書我們不可能第一遍就全部讀懂,讀懂一本書不僅需要智識,更需要時間、閱歷和經驗。所以有些經典書都是常讀常新的,那就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的生活經驗在增長,它們已經足以充實起那些抽象的哲學語言。再一個地方就是,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有很多經典的、晦澀的書目都有相關的導讀,曾經我讀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時就找過一本《共產黨宣言導讀》來幫助理解。但是作者在這裡提醒,導讀不一定理解的正確,即使正確也不一定完整,導讀會「限制」你對一本書的理解。導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應當是再你先儘力讀完一本書之後,還有一些問題在干擾你時,你才能去找相關導讀來解答問題。如果你把順序弄顛倒了,先讀導讀,你就會只想看那些學者或者批評家提出的重點,而無法看到可能同樣重要的其他論點。
最後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測驗,幫你找出對你最有意義的書目。測驗是這樣進行的:如果你被警告將在一個無人荒島度過餘生,而假設你只能帶十本書到島上去,你會選哪十本?
昨晚睡覺之前我寫了幾本,是這樣的:
1.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
2.馬克思的《資本論》
3和4.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
5.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
6.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我暫時想到的是這樣,沒有湊齊十本。已經列出來的書目中,哲學的著作佔據了一半,哲學可能屬於那種較為永恆的東西,它是智慧的源泉,不會像其他一些書一樣被人讀過了、榨乾了就再也沒有價值了。至於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因為自己喜歡數學但數學又不好,在荒島上可能有助於我提高一下自己的數學思維啥的。通過這樣的方法,也許會幫助你找到自己最想一讀再讀的書。
作者最後總結說,也許我們的身體在達到巔峰狀態以後會逐漸老去,但我們的頭腦卻能無限地成長與發展下去,好的閱讀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TAG:法政學堂 |